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就業指導課程探討
余燕
摘要:高職院校應對學生就業的市場環境、層次特征、心理特點以及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職業認知程度等進行分析與比較,在此基礎上提出適合于高職學生特點的就業指導體系的基本框架。
關鍵詞:高職;學生;就業指導課程
高職院校的學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人才資源之一,其成長、成才、擇業、就業受到政府與高校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教育部等七部門最近在《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職業院校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深化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益。”對學生的就業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建立高職學生就業指導體系的目的和意義
是辦好高職教育的需要教育部等七部門在《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非常明確地指出要將畢業生的就業率作為評價職業院校辦學質量優劣的重要指標,學校的招生計劃數應與畢業生就業率掛鉤,就業率達不到要求的將減少學校及相關專業的招生計劃。因此,畢業生就業工作做不好,將直接制約學校的發展。
是市場競爭的需要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與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特別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迅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目前的招生人數已占高校招生人數的40%以上。大學畢業生大幅增加,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市場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競爭越來越激烈,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矛盾更加突出。教育部、人事部、勞動保障部、團中央等部門聯合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傳出信息:截至2004年9月1日,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73%,其中研究生就業率為93%,本科生就業率為84%,高職(專科)生就業率只有61%。教育部要求從現在起到2007年,“在高等教育中,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應占一半以上”。因此,建立適應高職學生特點的就業指導體系,保證高職畢業生的高就業率,是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務。
是高職教育自身特點的需要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應用型高等技術人才,作為大專層次,所開設專業的崗位群大都面向生產、經營第一線,學生的構成也與本科院校有較大的差異,本科院校學生的就業指導體系不能適應高職院校自身特點的要求。因此,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提供的服務等,對高職學生的就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職院校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高職就業指導體系的相關研究
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新的辦學層次,各方面工作都在探索過程中,畢業生就業工作同樣如此。畢業生就業率的高低與畢業生的層次、所學專業、國家相關政策及社會經濟狀況等有著直接的關系,學生的擇業環境不同,所面臨的壓力也不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所面對的擇業環境與本科生有著較大的區別,對高職學生就業市場的了解、就業心理的分析、就業過程的指導等都無成熟的經驗可循,尚未形成一個較完善的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指導體系。隨著國家相關部門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及高職教育改革的深入,要求建立高職畢業生就業指導體系的呼聲越來越高,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高職畢業生就業特點的研究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所面對的擇業環境與本科生有著較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存在較大差異,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主要是企業基層從事技術應用、生產組織、工藝實施、各類管理及具有較高技能的操作人員,用人單位提供的也大多為“高級藍領”或“藍領”崗位。
2.高職院校具有較顯著的行業特征,本行業的經濟效益現狀與發展前景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就業數量和質量。如我院是一所以船舶制造及相關技術為主導專業的學校,在船舶制造類企業就業的學生占較大比例,而船舶制造企業多為大中型國有企業,雖然工作較穩定,但工作環境艱苦,收入與學生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
3.高職院校屬專科層次,與本科生相比,在戶籍管理、人事檔案及用人單位管理使用方式上都存在較大區別,許多地區對專科層次的畢業生有許多限制,如對非本地生源的畢業生不接受戶口和檔案等,而高職院校中來自農村的學生較多,戶籍、檔案的管理方式是他們擇業時首先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4.由于高校擴招,學生大幅增加,本科院校的畢業生相對降低了對就業崗位的期望值,無形中擠占了部分高職專科生的就業崗位,加之高職院校數量的快速膨脹,提供給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數相對大幅減少,高職畢業生就業競爭更加激烈。
高職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研究受高考分數的限制,許多考生在不情愿的情況下不得不選擇填報高職院校,在專業的選擇上更是茫然不知所措,填報的專業既談不上理想,也不符合興趣與愛好,學生對專業的了解甚少,更談不上規劃自己今后的職業生涯。我曾對本院05級86名學生做過“新生從專業到職業認知”的調查,從下列各表的數據中可以看到這樣的事實:大部分學生對專業、對職業、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缺乏必要的了解與認識,學習目的性不強,這就需要進行系統、全面、規范和科學的指導,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調整心態,擺正位置,準確定位。
高職學生就業心理狀態與能力的研究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的現狀不太理想,除以上原因外,其就業心理狀態與能力上的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1)期望過高,定位不準;(2)觀念陳舊,依賴性強;(3)信息不暢,能力不足;(4)猶豫觀望,舉棋不定;(5)過于自信,盲目從眾;(6)遭遇挫折,怨天尤人。
建立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就業指導課程
就業指導應貫穿于高職學生學習生活的始終。人的職業興趣、能力的發展是一個長期、連續的發展過程,職業選擇不是在面臨擇業時才開始的,而是一個發展過程,因而就業指導應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作。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指導課程應按以下幾個階段進行:
新生入學后的職業生涯規劃(一年級完成)一年級應著重職業生涯認知、規劃與職業定向指導,內容包括:(1)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及重要性;(2)職業生涯規劃的含義與形態;(3)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4)職業生涯規劃的原則、步驟與方法;(5)職業生涯規劃的實現途徑;(6)運用相關技術進行職業性向測評;(7)職業生涯規劃的設計與編制;(8)了解企業文化結構與職業角色要求。
從專業了解到職業角色轉換、動手能力培養與職業道德教育(二年級完成)二年級應著重職業能力與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內容包括:(1)職業能力培養。通過專業實驗幫助學生建立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通過專業實訓培養基本操作能力;通過專業實習培養所需要的動手能力。(2)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道德與職業道德概述;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行為規范與職業道德準備;培養就業競爭力。
就業的準備階段(三年級完成)三年級應著重擇業指導與就業服務,內容包括:(1)就業與擇業指導。職業道德與擇業觀教育;就業政策與就業形勢分析;提供參軍、參政、繼續深造方面的咨詢;就業心理的準備;職業評價與自我評價;就業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就業材料的準備;應聘技巧的準備;面試、談判、簽約要領;發展與提高。(2)就業服務。就業推薦表的填寫;就業協議書的簽定;勞動合同的使用;違約與改派;就業程序與方案;《就業報到證》及用途;畢業生檔案。
以上各個階段應相互貫通,有機連接,形成較為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
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特點、就業現狀、心理分析調查及就業指導方案的研究,可以形成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就業指導體系,該體系的高職教育特征明顯、完整,可操作性強,能夠為高職畢業生就業率的不斷提高創造必要的條件。
[1]柳斌.創新教育全書(下冊)[M].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9.
[2]章永生.教育心理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3]李海洲.挫折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4]于祥成.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