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英語教學課堂“交互式”教學活動的嘗試
李蓮芳
摘 要 本文主要根據英語教學特征,以及現存于社會上的不同教學形式,提出了新的教學方式。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因為交互式教學的主要特點就是主張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契機,來展開論述交互式教學的重要性。
關鍵詞 英語課堂教學方式探索
交互式英語教學模式主張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材為基礎、以能力為目標,全面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綜合能力,以解決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的矛盾,用新教材帶動新教法,用新教學手段促教學上新臺階。
一、“交互式”教學模式引入英語課堂教學
筆者認為,“交互式”教學應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1、教師啟發。在“交互式”的教學中,學生的動是以教師的啟發為基礎的。教師在講授新課前對學生作適當的引導,在講授較難理解的課文前,先向學生介紹一下有關背景知識并提出教學要求,為學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主要做好引導工作,掃清學習新知識的盲點和障礙,為學習新課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
2、學生自學。在新授課開始,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生理上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生容易達到的“階梯式”的教學目標,然后向學生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明確自學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學生個人自學,讓其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為小組討論做好準備。
3、小組討論。在學生自學、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開始小組討論。在課堂上,小組匯報自學情況,一般控制在15分鐘左右。各小組的成員用英語(間或漢語)匯報自己的預習情況,主要回答本課的學習目標和自學目標,組內成員采用輪流提問題的形式;小組長把各組員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總結起來讓大家一起思考、討論;最后各小組長把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以便在班級交流時能解決這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通過檢查和參與,發現大多數學生通過自學能較好地理解故事內容,基本上能正確回答問題,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回答不夠完整,這時,教師不能講解、包辦過多,要相信學生,讓他們自己設問、答疑。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不要輕易地給他(她)“標準答案”,而是設法引導,讓他(她)自己做出正確或接近正確的答案。 通過學生自學,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組內同學相互學習,團結協助,共同達到學習的目標 。
4、組際交流。在小組討論后,進行組際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學一起交流。經過一陣激烈的討論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好調控,讓學生的討論始終圍繞課文中心和話題,突出關鍵問題;最后,教師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師生共同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形成一致意見。這樣,不僅使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大膽地、盡情地交換各自的看法,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分析、判斷、推理等多種思維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們的語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學習潛能和創造力得到發揮;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為中心、膽怯等不良心理品質。同時,通過引導、解答,并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獲得并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5、綜合評定。在組際交流后,教師按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各個學生進行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而課內練習是學生鞏固知識的必要環節,也是檢測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師及時運用預先設計好的練習題,從知識的不同層次、不同側面讓學生練習測試。在學生自練的基礎上,讓其互評、互議、互批、互改,對其中出現的代表性問題,教師也不急于講解,而是采取全班講座的形式,通過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手段來解決。“交流—互動”教學采用當堂檢測 教學效果的方法,反饋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二、“交流—互動”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1、著眼于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交流—互動”教學立足于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突出學生自學、小組討論、組際交流的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在程序式的學習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 英語新教材,從數量和內容等方面加強和豐富了各種類型的訓練。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注意知識的遷移,提高解題能力。在學會使用某個知識點后,可以練習一些演變題。通過演變這些練習題,可以對所學的知識及時遷移,使認識的范圍更廣,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深,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突出以自學為基礎,培養學生的閱讀素質。“交流—互動”教學是以學生個人自學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首先根據學習目標和要求閱讀教材,然后去思考問題,探求知識。每當進行新課教學前,都要讓學生根據該課的學習目標閱讀課文,先用較快速度瀏覽課文,了解此節課的結構及段落,明確重、難點;然后仔細閱讀,準確完整地理解內容;最后重點閱 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歸納整理,形成知識體系。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的閱讀素質,讓學生學會學習。
3、強化團隊意思,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由于“交流—互動”教學強調了小組討論和組際交流,評價學生行為時,不只是依據個體的進步程度,而是注重一個小組的整體進步,每個小組獲得的成功都依賴于小組中各位同學的共同努力,使教學活動成為教師、學生、教材、環境之間的多邊多向的信息傳 遞活動,突出了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學生個人目標與群體目標之間相互聯系,由此在學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愛、互尊的良好人際氛圍,培養了學生團結協助的精神,發展了學生積極向上、民主科學的良好心理品質。
4、積極評價。在活動中,我們要給予學生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一個默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聲由衷的贊許,都能極大的調動學生開口說英語的勇氣。在課堂上,可以對個體或小組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是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態度、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進步程度以及小組合作水平、完成活動的效果;通過不同的評價結果的記錄方式,給學生不同的定位,讓不同潛質的學生通過評價都能看到自己的優點,體驗成功的喜悅;同時培養一種團結合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一種快樂競爭中學習,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因為開放性的評價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多元化的,我們可以把英語的學習評價延伸到課外,使每為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發展。
總之,教師應運用自身的教育機智有效地將英語教學活動化,這將有利于打破單一、平面的課堂教學僵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讓每一位學生在體驗、實踐、合作中深化對語言學習內容的理解并能靈活運用,真正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之中步入英語學習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