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試議校企合作職業教育模式的現象學反思

趙蒙成

[論文摘要]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模式雖然受到廣泛贊譽,但也存在著諸多內在不足。從現象學的角度看,當前的校企合作存在目的異化、局限于技能訓練、不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價值觀的成熟等問題,因而該教育模式應當著眼于學生智慧的養成,其路徑是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并強調以“懸置”為前提的直觀思考。

[論文關鍵詞]校企合作 職業教育 模式現象 學生活世界

校企合作是當前廣泛提倡的職業教育模式,其源頭是德國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培養學生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該模式利用企業的力量與資源,使職業學校的學生切實學到能夠即時應用于企業生產的實際技能,并盡快熟悉企業的環境,加強了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減輕了政府對職業學校經費投入的壓力,故而受到了廣泛歡迎。然而,很多人只看到了校企合作的優勢,卻很少注意它可能存在的缺陷。即使偶爾有人討論該模式存在的不足,也只是在經驗層面上談論該模式實際運作中遇到的困難,而不是從根本上審視它本身固有的缺陷。實際上,雖然校企合作是一種優點明顯的職業教育模式,但正如其他職業教育模式一樣,也存在一些內在的缺點。現象學近些年來對我國的教育研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從該角度來審視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模式,能夠更清楚地看到該模式本身存在的不足。因而文章擬從現象學的角度來關照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模式的實踐,并對之進行評論。

一、校企合作中教育目的異化

1校企合作中企業的目的。在本質上,企業不是教育機構,企業的使命是生產、銷售或服務,賺取利潤,而不是培養人才。從文化理念到實際運作,企業都迥異于學校。在我國,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職業院校學生的勞動力,并為自己儲備人力資源。另外,某些校企合作是在企業與學校的某些關鍵性人物的私人關系基礎上建立的。換而言之,在校企合作中,企業不會以教育的眼光看待學生,不會在意學生全面的、健康的發展,企業既沒有這樣的能力,也沒有這樣的義務。

2校企合作中院校的目的。職業院校之所以大力推廣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之所以樂意積極與企業合作,主要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技能,有利于學生的就業,但卻幾乎沒有在理論層面上深入思考該模式正確的,理想的目的是什么,當然也不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企業所具有的巨大教育力量,導致該模式在實踐中常常會偏離“教育”的軌道。

3從現象學的角度看校企合作的目的。可以說,受到熱烈贊譽的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模式,其實際目的卻是非常狹窄的,甚至不符合教育的普遍宗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那么,校企合作理想的、應然的目的應該是什么?從現象學的視角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養成學生真正的智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現象學宣稱自己“是一種‘做’哲學的方式,是一種‘實踐’,而不是一套體系”,并且是一門真正的嚴密的科學。現象學認為,哲學首先是一種“思”的活動,其使命不是給予人們一大堆現成的知識或所謂的“規律”,而是確認思維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并開闊人的視野,啟迪人的思維,促使人們深入思考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不斷地尋求人存在的意義、宇宙存在的意義。可以說,在現象學的視野中,思考是人類的本能,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生存狀態。

那么,對于教育而言,教育的終極目標應該是養成學生的智慧,“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所謂智慧,從現象學的觀點看,不是學生記住的文字信息,也不是經過訓練掌握的技能。在考試中能夠獲得高分或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都不是智慧的標志。智慧是在教育過程中所形成的思維方式、洞察力、理解力、判斷力等,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成熟的人生觀、世界觀。知識、技能與智慧不同,知識與技能本身都不是智慧,而是教學必不可少的媒介,其本身不是教育的根本旨趣,對于學生來說,知識、技能所承載的個體價值應該是智慧的養成。教育過程不能僅僅指向可觀察的結果,更應是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思”,并走向“自覺地思”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地把學生帶人到“思”的狀態中的過程,是一個學生通過“思”而獲得生活的意義與人生價值的過程,是一個主體的自我觀念從無到有、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完成育人的使命,而不至于銷蝕學生的主體性,導致他們迷失在所謂的“知識”叢林之中,或淹沒在無意義的勞作之中。

從現象學的視角看,當前校企合作的目的顯然不是定位于學生智慧的養成,明顯有失偏頗。如果不在現象學所提倡的智慧養成的層面上把握教育的目的,如果對企業與學校的本質區別重視不夠,如果不以智慧養成作為校企合作核心的、直接的目的,那么,校企合作最理想的效果不過是培養了一些合格的工匠。他們可能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特別是動手操作的技能,但心智不健全,支配靈巧雙手的卻是貧弱蒼白的靈魂。因此,如果迷失了正確的目標指向,校企合作不僅無益,反而會妨礙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會阻礙正確的職業教育目的的達成。從校企合作的實踐看,這一教育模式的應然目的顯然早被異化了,甚至從來就沒有確立過。在這個意義上,現象學的觀點無疑是對無目的地、淺薄地倡導校企合作者的一個警示,是應該,而且必須嚴肅地反思校企合作的目的與旨趣。

二、生活世界是校企合作中培養學生智慧的介質

通過校企合作幫助學生養成智慧,首先就要努力促使校企合作成為學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生活世界并不能單純地理解為經驗層面上的日常生活世界,實際上,它是現象學哲學家胡塞爾提出的一個概念。胡塞爾所謂的“生活世界”,其最基本的含義是指我們個人或各個社會團體生活于其中的現實而又具體的環境,它是一個前科學的世界,即生活世界具有四個方面的特征:其一,生活世界是一個非課題性的世界,即是一個不言自明的世界;其二,它是一個奠基性的世界;其三,它是一個主觀、相對的世界;其四,生活世界是一個直觀的世界,即是一個日常的、觸手可及的、非抽象的世界。換言之,所謂“生活世界”,就是指人們生活于其中的日常的世界,即每個人平時要不停地接觸、與之打交道的周圍世界。它是可感、可視、可操弄的世界,范圍有限,但卻是絕對真實的,其存在是不需要質疑的,是我們思想的基礎與出發點。雖然生活世界是原初狀態的,但卻是我們的思想、意義、價值的來源與基礎,所以,胡塞爾又指出它是一個意義世界,在某種意義說也是一個人文世界。每個人每天都要休息、工作,要與他人交往,這樣的真實性不容懷疑,同時,也只有在工作與交往中才能獲得個人生活的意義。這些就構成了每一個人的生活世界,即意義世界。

僅僅把生活世界界定為前科學的、非課題性的世界,還不能真正把握這一概念的重要價值,還必須從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相比較的角度來進一步闡釋這一概念。生活世界是與科學世界相對而言的。人類具有思維、創造的功能,我們把自己置身于其中的原生態的社會生活作為研究的對象,創立了文化與知識,尤其是以學科體系呈現的科學知識,這些知識構成了異于生活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即科學世界。因此,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基礎,而科學世界是由生活世界衍生的。當然,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科學世界早已成為人類生活環境的重要構成部分,實際上,學生所學習的文化知識就屬于科學世界的范疇。但是,必須注意,科學世界本質上與生活世界是不同的,它不能超越生活世界,不能取代生活世界的基礎性。科學世界可能正確地反映了生活世界,也可能與生活世界不一致,甚至扭曲了生活世界。

在校企合作中,工作技能無疑是真實的,是生活世界的有效組成部分。這一點正是校企合作的一項優勢,既不像普通教育那樣拘泥于書本知識、科學世界而遺忘了生活世界,也比職業學校更能讓學生接觸真實的世界。例如,現在一些職業學校的教學設備早已過時,學生學的一些工作技能在工廠的生產中早已淘汰了。而校企合作可以避免職業學校的教學與真實的工作相脫節。然而,“意義”的內涵不僅限于此,僅僅讓學生接觸真實工作情境,學會實用的技能并不代表校企合作能夠讓學生自然地獲得生活意義。 現象學指出,要認識生話世界,就必須超越實體思維,轉而采取關系思維的方式。關系思維就是每一個存在者與他者相遇、碰撞,由此產生了意義。換言之,生活世界是一個意義世界,而科學世界是結構性的知識世界,“現象學視野中的世界,既是一個發生著的世界,也是一個結構化的世界。發生著的世界顯現的是世界的可能性、生動性、差異性、復雜性、豐富性;而結構化的世界,顯現的是世界的確定性、抽象性、同質性、簡單性、秩序性。結構世界關注關系的存在狀態,而意義世界關注關系的發生。”因此,校企合作要幫助學生獲得意義、養成智慧,必須注意三點:其一,不能僅僅專注于具體工作技能,必須讓學生理解工作與其生活的關系,讓他們體會工作對其人生價值實現的重要性,對其生活的意義,借此促進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成熟。其二,校企合作在重視工作技能的訓練的同時,應當讓他們體驗職場中的人際關系、職場中的規則、企業文化與制度等,為他們從學生向“單位人”“企業人”過渡做準備,也讓他們對周圍的生活世界獲得真實的認識。其三,學校與企業只是學生生活環境的一部分,學生的生活是復雜的、豐富多彩的。學習之外的生活環境可能與學校、企業的環境相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校企合作不能局限學生的視域,不能剪裁學生的生活。相反,應該超越書本、企業生產的束縛,了解學生的生活世界,并據此開發、設計校企合作的理念與流程,這樣才能避免陷入狹隘的技能訓練的陷阱,真正幫助學生獲得生活的意義,促進他們智慧的成長。

三、校企合作中學生智慧養成的路徑

第一,經由“回到實事本身”而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個寬泛的指稱。在校企合作中,教育者要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就意味著應該參與、觀察、體驗學生中發生的各種真實事件,即回到實事本身,而不是把校企合作局限于書本知識與操作技能。回到實事本身是現象學哲學的基本態度,意思是指我們要認識世界,要體悟世界的意義,就必須擺脫結構化的科學世界的束縛,把科學知識給我們描繪的固定的、同質化的世界圖景放置在一邊,轉而直接面對我們周圍的具體可感的世界,真正關注、參與各種事件與活動。

第二,經由“懸置”而追尋真實的價值與意義。首先要求是有深度的合作,即學生應有機會學習各種實際技能,更要有機會參與到企業的各種實踐共同體之中。在參與實踐共同體的各種活動中,學生才有機會體認工作與自己的關系、他人與自己的關系、周圍世界與自己的關系,確定自己的各種角色,認清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從而促進自我概念的成長與成熟,促進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與成熟,進而獲得人生的意義,而不是被淹沒在沒有意義的勞作之中。當然,進入實踐共同體只是為學生智慧的成長提供了平臺,并不是充分條件。在此基礎上,教育者還要創造盡量寬松的環境,以利于學生對自己的活動進行獨立的思考與體驗。在校企合作中,課堂教學、技能訓練不能安排得太緊張,應給學生的思考留出足夠的時間。思考與操作是不同的活動,具有一定的距離,思考需要一定的獨立時間與空間。必須強調。這里的思考不是循著書本或師傅規定好的路徑去解決問題,而是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對工作、對生活、對社會的內心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個性化的意義。

換而言之,在校企合作中學生要進行有個人意義的思考,必須具備現象學所謂的“懸置”這一前提。現象學中的“懸置”,就是把頭腦中原有的觀點、想法等束之高閣,既包括經驗性的認識,更包括從書本上獲得的觀點、概念等。不要相信已有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直面實事本身,所以,“懸置”是回到實事本身的基本前提與道路,它使我們永遠處于驚奇之中,永遠保持旺盛的“思”的欲望,永遠保持觀察和感悟世界的一雙慧眼與一顆敏感的心靈。在現象學的視野中,“懸置”并不是把人放置于真空之中,那樣只會使學生成為傻瓜,而且也不具有操作性,而是促使學生拋棄所有的成見,不為所有的成規束縛,時刻保持質疑的態度,經常處于思考與反思的狀態之中,憑借自己的直接感受去認識實事,去獲得意義。教育者在校企合作的各種活動中應給予學生合適的指導,以合作者、朋友、引導者的身份與學生展開對話,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不硬性限制學生的活動與思維,而應以示范、引導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反思。教育者還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寫日記、日志、博客等習慣,并組織討論會讓學生進行交流,以此促進學生的深度反思。當然,學生的反思不一定都用文字表達出來。實際上,學生的認識有時是模糊的、潛在的、情感性的,難以用邏輯的方式清晰表達出來,但這種情感體驗與明確的反思同樣重要,它是價值與意義的堅實基礎。作為現象學哲學的重要奠基者,胡塞爾非常重視體驗,指出“關鍵的不是判斷,而是體驗”,他孜孜以求的正是“返回到我們知識的最終的和基礎性的根據上去,即必須從‘判斷’回到‘體驗”。因此,只有在“懸置”的前提下進行深度的反思與體驗,學生才能認識生活世界并獲得意義,才能養成大智慧,校企合作也才能發揮其理論上應有的功用。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