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等職業教育“面向對象”教學模式之構建
孫亞飛
摘要:分析了以為社會培養一線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為辦學目標的高等職業教育應用“面向對象”教學模式的具體內涵,即在教學中整合具體產品或技術崗位的知識和功能(或能力),設計包含有相應知識內容、功能或能力的對象,利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促使學生完成知識建構,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面向對象”教學模式;建構主義
目前,高等職業教育大多沿用傳統的本科教育體系,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特色、適用范圍廣、可操作性強的高職教學模式仍在探索之中。教學模式的內涵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載體等(見圖1)。筆者擬就“面向對象”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教學思想、教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定位于“應用能力”的高職教育教學目標與培養思路 (一)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一樣,首要的教育目的是育人。這里的育人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做人、完善人格,同時也包括將學生培養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社會分工不同,用工崗位不同,要求高等職業教育突破傳統的本科或專科以理論教學體系為核心的模式,為社會培養一線的實用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 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是理論基礎深厚、課程系統性強,但不能完全滿足崗位技術需要,因此,有必要在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革,探索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有特色的教學方法,以實現給予學生在整個職業生涯中謀求個性發展所需的知識、技術和能力的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目標。 (二)應用能力的表現方式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能力突出體現在崗位或技術領域的職業適應性和職業生涯的變動適應性上。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崗位或職業都具有能力、技術、知識需求的多樣性、時效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因此,學生具備良好的知識整合能力、學習能力、遷移學習能力、交往與合作能力,能夠適應職業及職業生涯的變動,有利于自身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 筆者認為,高職教育宜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式。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操作、實習等教學環節學習和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 (三)“面向對象”教學模式的能力培養思路 構建“面向對象”教學模式的整體思路是:根據具體產品或技術崗位的知識和功能(或能力)需要,設計包含有相應的知識內容、功能或能力的對象,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分析研究這些對象,將具體的知識點、相互關系以及對象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力)聯系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知識整合能力。 “面向對象”教學模式需要整合專業,構建專業交叉對象,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職業是不具有專業確定性的,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個性化地選擇學習項目,畢業時根據社會需求和專業特長獲得相應的專業證書。 “面向對象”教學模式可以整合能力,通過建立學習研究小組,采用開放式教學和實驗,綜合采用講授法、討論法、自學法等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協作溝通能力。 在“面向對象”教學模式下,學生從一開始就接觸有特定功能的對象,始終使學生保持好奇心和成功的滿足感。工作和學習變成一種享受,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得到樂趣,心理素質得到培養。采用協作互助的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步入社會時即可成為完整的“社會人”。 “面向對象”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一)“面向對象”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深入地說明了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即說明了學習如何發生、意義如何建構、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應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 現代建構主義認為:(1)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的,不是被動地接受或吸收的;(2)學習質量取決于學生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生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3)學習具有社會化屬性,需要人與人之間互動。 圖2為知識建構示意圖。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具有邏輯性和規律性,外部世界的未知知識對學生來說是紛繁復雜的,不經過學生分析整理的外部知識不會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