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對策
孫立蕓
【摘 要】本文從高等職業教育的概念和內涵入手,分析當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剖析問題出現的原因,最后結合問題和原因從培養目標、專業結構、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四個方面給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進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人才培養 模式 對策
1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和內涵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內涵主要有高等職業教育理念、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和質量規格、系統設計和培養方式。
首先,現代職業教育思想是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賴以產生的理論基礎。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依據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素質教育思想、能力本位思想、終身教育思想為基礎建立起來的。
其次,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和質量規格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高等職業教育總體培養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點面向基層的創新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而質量規格則是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專門知識,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再次,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系統設計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它主要包含目標規格體系,涉及培養目標和規格;內容方式體系,涉及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質量保障體系,包括師資隊伍、教學管理、實踐條件、教學評價等。
最后,人才的培養必須采用一定的方式來實現其培養目標。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與學生自學的方式培養人才,高等職業教育主要通過教、學、做三位一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人才。
2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2.1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新的困難和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現象。許多高職學校的市場調研不夠,課程開發脫離市場需求,沒有進行崗位能力分析,達不到企業等用人部門的要求。社會需求論證不足,市場調研不夠就導致一些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設置隨意性大,盲目上專業,造成畢業生過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應的專業來培養。
(2)教學方法手段陳舊。在教學方法上,傳統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導地位,重視課堂教學、課本教學,過分強調教師講授的主導作用。很多教學改革并沒有深入企業、深入市場對專業本身的需求進行細致的調研論證,成了為教改而改,盲目刪減課程,這對兼顧學生終身學習以及適應職業變化的需要是不利的。
(3)教學經費不足,基礎設施陳舊。在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上,國家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高等職業教育投入機制,國家省市在高等職業教育投入中職責不明確,許多高職院校生均經費不足。這就造成了高職學校普遍占地面積小,教學用房不夠,儀器設備落后,教學現代化程度不高,實驗實習基地建設達不到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要求。
(4)人才培養不注重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由于勞動力供大于求,企業缺乏合作的動力,而學校缺乏政策支持與長期發展目標,使得校企合作和產學結合的實際運行只是某一點和某一時段的成功,遠沒有良性循環。大多數院校只停留在教學實習層面上的合作,企業界和學校雙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建立雙方相互促進、互惠互利的“雙贏”機制。2.2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原因
(1)外部因素
一方面是教育體制的制約觀念上的偏差,違背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教資源的運行規律,造成了目前職教資源的相對僵化。另一方面是整個社會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這是最根本的、深層次的原因。近年來,高等教育擴招嚴重,畢業生眾多,但是社會對一線勞動力的需要大幅度減少,就業形勢異常嚴峻更加加劇了問題的存在。 (2)內部因素
導致高等職業教育陷入困境,除了以上外部因素之外,大多數高等職業學校自身辦學思想不活,是其中更大的一個原因。現在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的某些方面與我國社會、經濟、教育發展的現狀還存在著很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如辦學模式單一,缺乏職前職后的溝通;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與經濟、技術的發展有所脫節;課程在相當程度上還是終結性的,服務于學生第一次就業,使學生缺乏發展和適應變化的能力;學校的運作機制有的也沒有轉到市場經濟的機制上來等等。
3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對策
3.1培養目標要面向學生發展未來
研究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首先涉及到的是培養目標問題,培養目標是否科學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高等職業教育要在培養學生直接成為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勞動者的同時,也要兼顧學生終身學習以及適應職業變化的需要,要使學生成為具有可教育、可培訓性的勞動者,成為具有繼續學習能力的勞動者。高等職業教育既要強調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生產一線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又要著眼于學生的職業生涯,培養他們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
3.2科學調整專業結構,適應社會發展規律
既要突出特色專業又要優化調整專業結構;既要保證專業設置科學,又要有一定的超前發展思路。具體來說:首先,要保持適度的專業規模和專業的相對穩定性,形成專業結構的綜合優勢。其次,專業設置的指導思想要正確,專業劃分要科學,名稱要規范,內涵要明確,專業設置的操作過程要科學。最后,通過調查和科學分析,弄清科技發展的動向和趨勢,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基礎,抓住時機,長遠規劃,創造條件增設新專業和改造相對老化的專業,以滿足學生、專業、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3.3注重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產學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養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素質的有效途徑。由于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走出校門的首選工作是企業一線的技術性勞動,因此教學過程中應大量依托現場作為學生學習技能訓練的基地,為學生畢業后求職從業進行熱身訓練和能力強化。
3.4教學方式向現代教學方式轉化
首先,教學方式要以人為本,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重視學生實現個人成材、實現自我價值的愿望。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減少剛性,增加柔性,使學生能夠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興趣、條件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時間。其次,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要通過積極利用現代信息和傳播技術,大力推動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要進一步完善學校的計算機網絡,加快數字圖書館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從而大力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
[1]高等教育司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199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2]江小明,高林.高職教育課程設置原則與課程結構模式探討.職業技術教育,2003,4:55-57.
[3]馬慶發.當代職業教育新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