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探討
李巍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汽修專業;課程模式;就業導向
論文摘要:在準確分析汽修行業特點的前提下,以就業為導向高職汽修專業課程模式的構建應堅持課程設置服務于培養目標、堅持體現職業教育特征以及構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原則,并且依照上述原則將課程按照綜合基礎課、汽修基礎課、專業核心課進行重新整合。
一、我國汽修行業背景分析
(一)汽車工業發展迅猛
近年來,我國汽車產量不斷增長。據有關材料顯示:我國汽車制造業平均每年以24.5%的速度增長,汽車年產量300多萬輛,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也蘊含著對汽修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汽修行業的人員素質滿足不了行業發展需要
據汽修協會統計,汽修行業從業人員中,接受過中等及以上系統職業技術教育的專門人才比例低,僅占20%。一線工人中,有38.5%的工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由于汽修技術人員供不應求,大量未經任何培訓的人員進人汽修技術崗位,因而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不高、服務意識不強、專業知識匾乏的問題,已成為制約汽車維修業持續發展的“瓶頸”。據預測,隨著汽車保有量的急劇增加和轎車進人家庭步伐的加快,我國汽車維修行業每年需要新增員工30萬人,特別是急需具有現代服務意識和現代維修技能的行家里手。
(三)汽車技術的發展帶動了維修技術的發展
目前,我國汽修行業中技師和高級技工所占比例僅為8%,而且存在年齡偏大、知識老化的問題。汽修行業的技術含量在不斷提高,技術、理念、制度、作業方式、人員構成都在發生著變化,隨著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如發動機電控燃油噴射、自動變速器、制動防抱死、安全氣囊、現代車載診斷系統等在汽車上的普遍使用,傳統的維修方式以及汽修行業工人崗位也在發生變化,傳統汽修崗位在減少或消失,智能型/復合型崗位增加,隨著技術進步,汽車故障診斷檢測、AT,ABS,GRS等新專項維修崗位已經出現;隨著汽車服務的延伸,銷售、保險、二手車回收等崗位人員的需求量正在增大。
以上的行業背景分析表明,汽修行業急需一批畢業即可上崗的高質量技能人才。然而在現實中,一方面高職汽修專業畢業生經過三年學校的系統學習,仍然要通過用人單位較長時間、較多方面的崗位培訓;另一方面,汽修企業招聘不到合適的人才。這說明我國當前高職汽修專業人才培養在教育結果與市場需求之間出現了偏差。導致這一偏差的原因盡管很多,如教材陳舊、教學方法落后、理論脫離實踐、雙師型教師匾乏等,但根本原因是課程模式陳舊,培養目標不明確。因此,課程改革已成為當前高職汽修專業改革面臨的核心任務。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目標,圍繞行業特點,強化職業教育特征,構建系統化的課程模式應成為該專業尋求突破的出路所在。
二、高職汽修專業課程模式構建的基本原則
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模式是指以滿足企業的工作需求(勝任崗位職責)為出發點,以從業者知識、技能、態度合一的整體職業能力為目標,以學生就業和職業生涯的需要為導向進行的課程開發和整合。
(一)課程設置服務于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技能人才,從理論上講,這一定位已被普遍認同。但在實踐中,這一目標卻沒完全落到實處,在課程體系設計和課程模式上,表現為以下幾種傾向:一是只強調高職教育的“高”層次,忽視了“職”的特色,課程仍按學科知識體系組織教學內容。這就造成一方面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認為學了沒用;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反映畢業生實踐能力差,難以適應實際工作。二是片面理解技能培養的含義,把單一的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全面職業能力,忽略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的形成。三是具體培養目標不清晰。高職汽修專業的總目標是培養汽車維修、保養、檢測、營銷等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但具體到某一專業,比如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等,應把培養目標定位于哪個職業層面,并不十分明確。所以在確立能力培養目標、構建素質知識體系,特別是涉及職業核心能力的分析時,缺乏必要的針對性和目標導向性,造成培養目標的模糊。
因此,要克服以上幾種課程模式的弊端,必須按照“專業培養目標服務于人才市場需求,課程教學目標服務于專業培養目標”的原則,強調課程在專門人才培養汁劃中的功能和作用,強調課程對學生終身發展的價值,據此選擇和確定課程教學內容的框架和體系。
(二)體現職業教育特征
職業教育的特征表現為職業性、社會性、實踐性,其中職業性是基礎,社會性是條件,實踐性是途徑。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客觀上要求與崗位能力及職責密切聯系;高職教育的社會性,要求與所在地的經濟發展密切聯系;高職教育的實踐性,要求與市場和具體的工作崗位密切聯系。因此在進行課程體系設計時,必須體現職業教育特征:基礎課程在功能上強調“一般能力培養與職業能力培養的適當結合”,突出基礎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按照“課程教學目標服務于專業培養目標”的原則,在滿足本專業必備基礎理論的基礎上,教學內容求寬、求新,為學生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專業課程在功能上強調“以勝任職業崗位(群)要求為目標,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主線,實行課程設置綜合化”,突出實用性。同時,在強調針對性的基礎之上,注重“核心能力”的培養,兼顧畢業生對職業變換和職業內涵變化的適應性,凸顯合格職業人的培養。 1.部分學生對職業道德的意義認識不足。調查中,在回答對學校開設職業道德課的看法時,認為很有幫助的只占35%,沒有幫助的占50%,無所謂的占巧%;在回答你認為職業道德對學生成才的作用時,有重要作用的只占25%,作用一般的占70%,沒有作用的只占5%。
2.部分學生對職業道德的一些基本觀點理解不深入、不全面。調查中,在回答課外時間你是否閱讀過關于職業道德方面的中外原著時,沒有人經常閱讀,偶爾閱讀的只占5%,沒有閱讀過的占95%,絕大多數同學對職業道德基本理論不能深入理解。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職業道德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深入,特別是經濟全球化飛速發展,使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市場經濟刺激人們拜金主義的盛行。尤其是等價交換原則出現泛化的趨勢,誘發和刺激了高職生產生唯利是圖、損人利己、只講索取、不講奉獻的思想,這都需要學校努力地加以正確引導和教育。
4.教育產業化趨勢弱化了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雖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從來沒有提出過教育產業化,并且堅決反對教育產業化,但是事實上大部分地方、學校都把大力招收學生,擴高職生規模看做學校發展的主要目標,其實質還是教育收費,辦學的重要目的是贏利。教育產業化趨勢的危害絕對不能低估,大部分學校重視經濟利益、輕視教育質量,無形中對職業道德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5.教師素質不高是制約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效果的一個普遍因素。大部分高職院校是由原中專中職合并升格而來,辦學層次雖然提高了,但是原有教師的素質和水平并沒有及時得到提高。特別是師資缺乏,任意由別的無課教師來擔任職業道德教育的任務,這些教師不具備德育工作的專業知識,教學中以灌輸職業道德規范為主,難以取得實效。因為如果只進行職業道德規范的教育,而不研究為什么要具有這些職業道德規范,不研究如何在職業中實現這些職業道德規范,等等,那么,這種職業道德教育就難免流于形式。因此,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師資水平十分重要。
6.評價方式簡單,降低了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三、提高職業道德教育水平的應對策略
(一)課堂教學為主陣地
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進行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道德教育,是指高校教師以培養高職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精神和嚴謹求實的作風為導向,以職業道德教育課為主渠道,通過對職業道德教材的再加工,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布置有效的課后作業,采用發展性的評價方法,來提高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合作。在備課過程中,專業課教師應有意識地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目標,而職業道德課教師也應了解高職生專業學習的實際情況,將之設計成職業道德課教學的價值情境,讓高職生在學習職業道德基本知識的同時,明確在職業實踐中為什么要這樣做、應該怎樣做的道理,加深對職業道德原則和規范的理解。這樣,使得職業道德課和專業課相呼應:一方面通過職業道德教育課教學設計讓高職生形成道德認知,產生道德情感,在專業課的學習中把這種道德認知和情感轉變為道德行為,進而養成道德行為習慣。而另一方面高職生在專業學習中認真學習各項技術的操作規范,遵守職業紀律,在專業活動中嚴格照章辦事。這正是對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實效性的真實檢驗,從而提高高職生形成良好職業道德品質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