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創新教育與課改模式
麗
摘要:小學語文教育必須創新,老師要努力營造質疑解疑為主線,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要創設以質疑和解疑為主的合作交流學習氛圍。經過長期的堅持,相信語文教學會有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創新教育;課改模式;氛圍
創新教育呼喚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新的教學內容,理想的教學環境,如果沒有具備創新精神的教師,同樣也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我們必須摒棄駕輕就熟的傳統教法,花大氣力探索課改新路。近幾年來,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改進中做了一些粗淺的嘗試。
一、努力營造質疑解疑為主線,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開始我把質疑作為預習要求向學生提出來,讓學生在預習一篇課文時至少要提兩三個問題在課堂上交流。可在課堂實施時學生茫然,啞然,不知所措。經過反復的引導和鼓勵,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不得要領,有的令人捧腹腹??......我適時地激發學生說:“看誰最聰明。先仔細看懂課文,再想象如果是老師會提出什么問題? 作者向你提問會怎么問? 看能像孫悟空一樣。會變戲法鉆到老師肚子里去。你就能發現和提出好多好多的問題。”這一招還真靈,學生們鉆到課文的情境中去,任好奇的思路馳騁縱橫。我有意識的指出提得好的問題,引導大家環繞這樣的問題進行提問,還注意從多方面多角度的去提問,及時肯定那些善于發現別人 ( 包括老師 ) 沒有發現的問題而“你卻發現了的”同學,肯定質疑到位的學生。當然這需要花費大量的備課時間,尋找和準備大量的資料。現在看來,花這些時間是值得的。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多數同學就能養成邊讀邊思的閱讀習慣。班里逐漸形成了善問的良好學風。他們提問的數量、質量也有差異,有的頗有深度,讓教師自嘆不如;但也有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即使如此,我也不冷漠怠慢,而是尊重、信任、保護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允許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當學生提的問題不合情,甚至有些怪異,我也不生硬否定,而是以寬容的態度說:“你再好好想一想”“我們再聽聽其他同學的意見”“你一定會有新的發現”“你會把問題提到點子上”,用種種鼓勵的話保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敢于標新立異。如我在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有位同學提出這樣一個疑問:“課文中講好像有誰在無聲的指揮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體,摘下了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而在插圖中站在前排的小女孩卻在擦眼淚? 這不矛盾嗎? 這個問題提得雖然有點意外,但我不勝歡喜接著又有學生提出課文中講人們“眼睛都望著周總理的靈車將要開來的方向,可圖中那位放軍戰的眼睛和大家的眼睛看的不是一個方向! 我不明白這是為什么?”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我首先肯定學生們讀課文,又能圖文對照,觀察力真強! 再順勢引導學生縱向思考,啟發他們探究解答。這時候教室里先沉默了片刻,接著熱鬧起來,有的同學說:“這個小女孩因極度悲傷,流的眼淚太多了,如果不擦掉就會模糊了視線,她也是怕誤了看總理,所以她不得不擦去眼淚。”有的說:“從這里更可以體會到人們對周總理逝世非常悲痛的感情。”有的說:“從那位解放軍叔叔站的位置和姿勢看,他是在長安街上執勤的,擔任著特殊任務,解放軍叔叔是維護秩序的,所以他的眼睛和大家看的方向不一樣。”就這樣,課堂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學生自主地去尋找、去探索、去分析、去思考、去體驗,然后經過討論,得出自己的結論。更重要的是開啟了學生質疑解疑的大門,訓練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達到了預期目的。
二、創設以質疑和解疑為主的合作交流學習氛圍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充分合理利用課堂時間,鼓勵學生善于質疑,勇于創新,我在課堂中很注重努力營造出適合每一個學生學習的課堂氣氛,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善于與他人合作,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在學習中樹立起一個信念:我能行,我要學,我會學,最終達到提高語文素質的目的。為了這個目的,我又試著采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先在小組內交流個人的問題,凡是能在小組內解決的就先在小組內解決掉,還不能解決的則由各組長寫在紙條上,提交到全班交流討論,最終得到解答。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精神。
如教學《丑菊》一文時,我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學生非常投入地讀完后,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隨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深入下去巡視發現有的小組提出了十多個問題,少的也有三五個。簡單的問題就在小組內解決掉了。如“丑菊究竟是丑還是美?”“丑菊開花的過程和開花后的特征是怎樣的?”等等問題都在小組內解決完成。有些較難不易懂的,如“為什么有人給丑菊起了這個名字? ( 看得出孩子們為丑菊鳴不平了) ”名字可以丑,但實質一定要美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與《落花生》相比,這兩課的寫法有什么共同之處?”這些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則由各小組組長匯總后提出來,作為全班共同的攻克目標。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爭先恐后舉手回答。有的說:“也許給丑起名字的人設有仔細觀察,乍一看又小又矮,那樣不起眼,就給它起了這個名字。這對它太不公平了!”有的說:“也可能起名字的人,要說明外表可以丑但內心一定要美的道理,要引起人們的思考,才故意起這個名丑實美的名字。”學生們的議論正突破了本文的關鍵點和難點。最后我讓學生為丑菊重新取名,頓時幾十個含義各異又與課文內容緊密聯系的名字應運而生。隨著一個個難題迎刃而解,教學的目的達到了,課堂任務也完成了。
“質疑一解疑”教學形式一改傳統的教師注入,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轉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的模式,確實能提高學生合作交流,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我的嘗試還甚為膚淺,有時候步履仍艱難,但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我還將在這條教改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作者簡譚介麗:,四川省宜賓市,四川省宜賓市崇文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