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精讀課改革模式
未知
關鍵詞:教學模式;二語習得;閱讀技巧;交際能力
長期以來,外語一直把精讀課作為基礎教學階段的一門主課。筆者認為,有必要嘗試一下改變精讀課的傳統做法。下面透過目前精讀課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幾點改進建議。
一、主要問題
目前,基礎教學階段的精讀課,名為精讀,實為融聽、說、讀、寫、譯為一體的語言綜合入門課。這在語言素材信手拈來的今天,對于入學時已掌握1600個單詞、已具有基本語法知識,而聽、說、讀、寫、譯卻又發展極不平衡的學生來說,這種傳統精讀課的教學模式已不再完全適用。其弊端在于:(1)語言素材不足。精讀課基本是圍繞有限的幾篇文章進行解釋和訓練,不利于語言的自然習得,無法增強學生的語感。(2)忽視對閱讀技能的訓練。精讀課注重對課文中語言現象的分析、講解和操練,而對一系列閱讀技能卻沒有必要的指導和訓練。(3)無法兼顧學生入學時聽、說、讀、寫、譯的能力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學生入學時的閱讀能力遠比其他能力強,但為了照顧其他能力的培養,只能選用語言較簡單、內容較膚淺的素材。教材不能滿足學生提高閱讀水平的需求,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抑制了學生的求知欲,影響了他們的知識面擴展。(4)忽略書面語和口語的差異。精讀課十分重視圍繞課文所進行的口語表達的準確性。為表達準確,學生往往要使用課文的語言,其結果是將書面語與口頭語混為一體,忽視了語言的得體性。(5)忽略學生能力的發展。在精讀課上,教師精講,學生操煉。教學常常以掌握課文為目的,不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不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二、建議
1.課程設置
目前新生入學時已掌握1600個單詞并掌握了一定的語法知識,鑒于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發展不平衡,建議開設閱讀、聽力、口語、語法、寫作等課程。這些課程分別將各門課程的技能訓練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并兼顧其他課程的技能訓練,以促進和保證學生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的全面發展。
2.關于閱讀課
閱讀課旨在提高學生對書面語言的處理和表達能力。為此,一方面要不斷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和鞏固語法知識;另一方面則要指導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閱讀母語的技能,進行閱讀技能的訓練。因此,閱讀課應注意以下原則:(1)提供數量為精讀教材三倍的語言素材,以創造語言習得的條件。(2)教材的題材和體裁力求多樣化。豐富的題材有助于引起學生興趣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多樣化的體裁不僅能使課堂上的閱讀更具有真實性,而且有利于進行與不同閱讀目的相對應的各種閱讀技能的訓練。(3)教材中的語言力求是地道的,未經改寫的原文。在難度上應略超出學生的現有水平,在質量上應體現語言在交際過程中用法的特點。(4)教材內容既要注意趣味性,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有利于聯系實際和學生發表各自的見解。(5)教材編寫應考慮到學生水平永遠存在差異這一規律。在選材及練習設計上力求變換難易程度,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當的教材,取得最佳學習效果。(6)教材中的練習設計,應針對中國學生在學習外語過程中暴露出的弱點,對不易掌握的項目進行強化訓練。(7)練習形式應力求多樣化。其設計要著眼于對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以及閱讀方法的指導,體現掌握課本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手段的原則;以利于課堂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員在學生自學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問題設計教學方式、組織教學活動。(8)測試應主要考查學生閱讀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三、建議的基點
1.英語基礎教學的任務
基礎教學的目的應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一致,其任務是傳授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基礎階段的外語教學應在對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和進行聽、說、讀、寫、譯技能訓練的同時,將發展學生的能力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的發展,應在入學之際就得到重視,以利于他們在進入高年級學習專業課時,能夠運用已獲得的各種能力主動獲取更多的知識。
2.語言特性
從應用語言學角度看,語言的特性主要表現為:(1)語言是一個用來表述客觀世界事物之間關系的符號系統。符號的組合受一定規則支配,語法便是這些規則的一種概括。(2)語言的表達形式由特定的環境、場合以及語用者的地位、目的、性格、情緒等多種因素決定。因此,同一個基本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語言的這種特性反映了語言在用來交際時所具有的種種特點。語言在使用中除了遵循語法規則外,還必須遵循用法規則。
3.教學內容
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具備交際能力。交際能力的內涵是: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話語能力、應付能力。教學應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培養上述這些能力。
4.獲得外語能力的途徑
獲得外語能力的途徑可歸結為兩種:最普通的是學習途徑,也就是有意識地學習外語詞匯、語法和用法規則;此外,也可像兒童獲得母語能力那樣,運用習得途徑,在交際過程中自然地、潛意識地吸收語言。應用語言學家Krashen曾指出,第二語言習得是有條件的。首先,習得者應能夠接觸到充分的語言素材;其次,語言素材必須略高出習得者現有的水平并能為習得者理解。實現上述兩個條件,那些難度略超出現有水平的語言方式便可以自然地被吸收。由此可見,習得與學習在提高外語能力中起著不同的作用。習得使人獲得語感,幫助提高使用語言的流暢程度;學習則能使人利用語言知識鑒別習得結果,增強語言的準確性。
5.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
我們應十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中的作用,提倡學生主動地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外語不僅是一個從不斷熟練到逐漸習慣的過程,還是一個積極思維的認識過程。因此,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力挖掘學生的潛力。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組織、引導學生參加各項語言實踐活動,并在實踐中指導學習方法,培養能力。
6.閱讀的性質
閱讀是基于某種目的的、不斷運用頭腦中已有的相關知識、對讀物提供的文字信息及其含義進行選擇、推測、達到理解的過程。一個人的知識面越廣,對外文的識別能力越強,就越有條件讀得較快,且越有條件運用較少的文字信息達到同樣的理解效果。然而,對于文化水平相同的人,閱讀速度和理解程度則取決于閱讀是否得法,即對閱讀技能的掌握與運用。
外語教學涉及許多學科領域,與多種因素相關。如何處理好教學中種種關系是改進教學的關鍵。我愿意與同行們一起探索一條有效地利用中國目前環境和符合中國學生特點的外語教學路子。
[1]PatsyM.LightbownandNina.語言學習機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JackC.Richards.語言教學的流派[M].北京:外語與研究出版社,2000.
[3]A.Cunningsworth.如何選擇教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