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英語會話課中話語模式應用策略
俞福祥
論文關鍵詞: 會話教學;話語模式;應用策略
論文摘要: 英語會話課是以培養學生口語能力為主要目標,培養會話能力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正確使用該語言話語模式的過程。然而,對學習英語作為目標語的中國學生來說,他們的會話能力是整個英語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最差能力之一。本文以影響話語模式的諸多因素,論述話語模式的多變性和復雜性,提出了如何習得話語模式的途徑和方法,以期達到提高英語會話能力之目的。
一、影響話語模式取向的因素
由于語言是一種社會行為,會話課中師生將以社會人的各種角色進行彼此交流,因此影響語言行為與話語模式取向的因素有很多。
1、思想體系的影響
Ron Scollon 和Suzanne Wang Scollon認為, 影響交際中的思想體系是歷史及由歷史形成的世界觀。例如: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決定了中國人的群體取向及對長期行為的重視;而美國人開辟新大陸的奮斗史則導致了美國人的極端崇拜個人主義和對短期行為的重視。這種定勢的世界觀會影響到建筑、藝術等文化中的各個方面。在交際中,中國人習慣于委婉,而西方人喜歡開門見山;中國人注重交際雙方的身份關系,而西方人更注重談話內容的本身。再由于中國人受儒家哲學思想影響,漢語的話語系統中處處注重“禮”, 比較主張年齡、地位、輩分、性別、等級等關系,對領導或長輩絕不會直呼其名,否則則認為是沒禮貌,無規矩甚至大逆不道。因此,中國人在說英語時常常會過多地使用表示謙遜的話語。如受到表揚贊美時會說“No, no.” “I’m far from good”等。因此,一個團體或一個民族的思想體系在話語系統中有著潛移默化的主導作用,影響到整個話語系統。
2、社會化過程的影響
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其社會化的過程不同,即使來自相同文化的人由于受教育的差別其社會化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一個人的學習過程就是社會化過程。社會化學習過程包括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兩種,語言學家將其分別稱為高級社會化和初級社會化。高級社會化是指社會人通過正式、連續、系統的學習方式進行社會化過程,如學校教育、培訓課程、專題研習、閱讀書籍等途徑。初級社會化是指社會人通過非正式、非系統、不定期的學習方式進行社會化的過程,如模仿、交往、生活勞作、觀察等。在交際時,語言使用者并不是隨意地使用該語言體系所提供的詞匯和語言結構,而是通過社會化掌握的一系列運用該語言的抽象原則,從而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準確地理解交際對方的意圖。因此,由于社會人經歷的社會化過程不同,導致每個人都有一種價值觀,它會形成其各自的相對固定的話語模式。如一些人說起來“優雅”,而另一些人說起來“粗俗”;有的含蓄幽默,有的則直率質樸,話語模式是與教化密不可分。
3、語言能力的影響
Noam Chomsky認為語言能力包括語法能力和語用能力。只有語法結構沒有語用目的的句子是沒有的,語法和語用是孿生的,每句話都是根據語法規則構成的,同時又蘊藏著某種語用目的,兩者又不是簡單相加。同一語法結構可以表達不同的語用目的,倒過來,不同的語法結構也可以表達同一的語用目的。如:I have the last say可能的語用目的有:一是我有決定權,有困難可找我幫你解決; 二是我說了算數,一切得聽我決定和安排,要求絕對服從。又如:Shall we go for a walk?/ Let’s go for a walk, shall we?/ How about going for a walk?三個不同語法結構均表示建議或提議同一語用目的。既然語法與語用都將影響交際過程中的話語模式運用能力,它們究竟誰先誰后?孰輕孰重?Levinson(1983)對此做過精辟的論述,他認為語用學必須是邏輯排序先于語法成分這對二語掌握不是太好的人來說無疑是種寬慰,同時也為會話課教學指明了導向。用最得體的話語模式承載最理想的語用目的,是培養會話能力的終極目的。
由于語言折射出各種社會文化、習俗、價值觀等方方面面,因此,左右語言使用者話語模式取向的因素還有許多,如語用距離、性別意識、等級制度以及性格情緒等。
二、話語模式應用策略
1、要克服三大障礙
目前的會話課中,就學生愿望而言,一方面他們急于求成,都想盡快提高會話能力; 一方面在開口講的時候卻又表現得很矜持。究其原因有三種障礙:一是“心理”障礙,怕字當頭,怕講不好丟面子,他們習慣于聽老師講,自己心甘情愿當聽眾,課堂上表現得很不活躍,會話課大多成了聽力課;二是思路障礙,一旦站起來講的時候,又覺得心中無物,口中無詞,即使話題確定和熟悉,仍不知從何說起,三言兩語了事,會話短而空;三是語言障礙,對談論話題雖有豐富的感受,有話可說,但由于掌握的詞匯太少,句型貧乏,表達起來斷斷續續,詞不成句,使人費解。
排除這些障礙的策略是要對癥下藥。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要培養他們的表現欲和成就感,課堂的氣氛、老師的褒揚、話題的熟悉度等都是影響學生表現欲的因素。老師要在課前布置學生準備的內容,會話過程中少用或不用否定性評語,改用建設性評語,鼓勵和肯定是解決“心理”障礙的法寶。思路障礙部分原因是緊張造成,人在緊張的狀態下,言路會受阻,臨陣亂腳。但從話技層面看,學生思路斷層是缺乏觀察力所致。老師要引導學生從深層次多視角分析問題,從“狹隘”的話題里善善誘導,一點一點地擴展他們的談話內容,這樣不至于無話可說,培養他們“小題大論”的能力。語言障礙實際上是語言知識積淀不夠所致,因此,擴大詞匯量是硬道理。不同的話題,不同的角色以及不同的語境,都要求有足夠的詞匯構建不同的話語模式。如問路情景中的對話,雙方免不了使用direction, distance, turn right/left, go straight, opposite, block, crossroads, traffic lights, one-way street等。相關句型有: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where…is/ the way to…? Does this bus go to…? Go that way for two blocks and then turn right. It’s only a five-minute walk等等。又如看病這一話題會涉及到temperature, fever, headache, dizzy, forehead, tongue, temple, medicine, injection, x-ray等詞匯。這些專門術語和常用句式是會話中特殊的語用材料,標志著該話題的特色,承載著交際的主要信息。教師在會話課前要求學生掌握足夠的相關詞匯,就能使會話主題鮮明,學生的會話就能順暢得體。從中國學生遣詞造句的病理分析看,二語學習者必須有常讀詞典的習慣,常看外文讀物的習慣,學習詞匯不能囫圇吞棗;學習語法必須對英漢句型作入微的觀察和比較,探索其同,辨析其異,慣用法表達更是需要逐個熟記。 2、要正確使用角色語
會話課中的話題是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無窮盡地變化的。廣泛的話題決定了形形色色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又決定了相應的角色語用行為,各角色語又有其內在的話語模式。文字只是傳情達意的載體,同一語義出自不同角色之口就會有不同話語模式。如警察對犯人說“Sit sown!”是命令,不容違抗。主人對朋友說“Sit down, please.”這是禮節,是客套語。主持人說“Ladies and gentlemen, be seated, please.”這更是一種禮貌,以示敬重。你說“Would you sit down?”這可能是一種要求或抗議,表示站在你面前的人擋住了你的視線。
角色語成為話語模式的標簽,不同社會角色有不同的語用特征。長期從事某一職業的社會人,他的話語模式定會打上職業的烙印。法官律師,語言嚴謹,富有邏輯性;明星演員的言語柔情似水,富有煽動性;流氓黑幫的言語低級粗俗,具有陰謀性和恐懼性;服務行業人員的言語禮貌友好,具有親近性;教師的言語則言簡意豐,條理清晰,以示智慧性和可信性。大多角色語言行為和話語模式是潛在于學生腦際中的生活積累,這種語言潛勢能幫助學生有效地再現生活中的各種角色,實現語言潛勢到實際語用的轉變。
3、要根據話輪選擇話語模式
話輪是指在雙方交際時的來言去語。人們交談時總是無意識地遵循著話輪轉換的規則。話輪的走向和話輪的遞增以及話輪的變化無不標志著話輪軌跡的延伸和對話的步步深入,不時地驅使著交際雙方擇用恰如其分的話語模式以適應話輪發展的軌跡。根據話輪選用話語模式是很重要的談話技巧之一,對許多職業人都有這個要求。目前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考試中的對話聽力部分,雖然語言文字本身并不比相應等級的大學英語聽力材料要難,但由于公共英語聽力對話中的話輪明顯要多而曲折,因此,學生普遍感覺難度要大些。話輪少的對話走向單一,反之就變的復雜迂回。學會跟著話輪拓展,選擇話語模式的能力,就是俗話說的“鑼鼓聽聲,說話聽音”的能力。
三、結束語
要全面徹底地改變目前會話課現狀,還涉及到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水平、教材和教學輔助設備等。學生的口語能力不列入英語學科教學質量目標量化的考核項目,即會話課地位被輕視和削弱,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在會話交際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的今天,這種培養聾啞英語的教學模式與教育的社會服務化功能相嚴重脫節的狀況再不能等閑視之了。
[1] Cook G. Language Teaching: Discourse [M] Oxford Uni versity Press, 1989.6.
[2] Smith LE. Discourse Across Cultures—strategies in world English [M], Maine: International Press, Inc,1987.4.
[3] Brown, G.&G.Yule.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Fasold, Ralph, 1993.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Basil Blackwell.
[5] Vaughn, Ainsworth 1990 Discourse Analysis and Sociolin guistics. Lansing; Kink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