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郭素坤
眾所周知,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許多學生不愿學英語,關鍵是他們對英語沒有興趣,因此,作為中學的英語教師,首先應該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往今來,凡是教學上有所建樹的教師,無一例外的是他們的課都讓學生著迷。我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
一、注重課堂導入
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也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始,它直接影響到整節課的效率。導入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如果導入得當,就能直接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使其產生良好的學習動機,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潑,課堂活動順利進行,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我們應運用多種導入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為整節課作好開路先鋒。
二、在實踐中運用英語以增強學習興趣
中學生的年齡小,閱歷少,對學習英語的目的不十分明確,他們把英語課只看作升學考試中要通過的一個科目,對于難記的單詞、語法和發音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除了從道理上宣傳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之外,還要積極創造條件和環境使學生盡可能多地使用英語,讓他們在運用中嘗到樂趣。如講授“替兩名互不相識的朋友作介紹”的內容時,可以不照搬圖中人物的姓名,而是套用班里的同學在校園里相遇的情景,要求他們用所學知識互相問候。由于例子直觀、形象、生動,學生學習的興致很高。所以,有些教學內容表面上好像比較枯燥,與現實生活沒什么聯系,但只要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就能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來。總之,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可以多設計一些情景對話,如值日生每天用英語匯報情況、在學習中多組織一些游戲等,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開展英語課外活動,如英語競賽、英語角或英語班會等,創造英語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學到的英語知識,以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培養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能使學生以愉快的心境學習、思考并獲得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的關鍵是使學生對教師有親切感。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活動。師生關系直接制約著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影響著他們的認知活動。為學生所喜歡的教師一走進課堂,課堂氣氛就會顯得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
反之,學生對某位教師不喜歡、不信任,甚至產生討厭、恐懼的心理,那么對他所教的課也不會產生興趣,甚至會因噎廢食,討厭這門課。可見情感是成功教學的第一要素,是打開學生心靈窗戶的鑰匙。這就要求教師積極轉變角色,重視情感投資,變知識的傳播者為積極的參與者,不以權威、監督者的形象出現在學生的面前,而應真誠地投入活動,利用自己的經驗和閱歷,在詞匯、語法或表達等方面及時地為學生提供幫助,當好導演,把好語言關,以自己真摯的愛喚起學生的共鳴,使師生關系更加和諧融洽,從而使學生不怕出錯誤、敢于開口講英語、感到學英語是一件快樂的事,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不斷變換教學形式以保持學習興趣
從生理上講,單一的形式容易導致大腦刺激的單調,使興趣轉化為抑制,降低學習效率。而從心理上講,中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喜歡變換的時期,再好的教學形式和練習形式,如果簡單重復太多,學生也會興趣銳減,降低學習效果。
因此,中學英語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好奇、好動、好玩、好勝等特點和發展的規律,采用多種形式,如做游戲、講英語故事、聽錄音、觀看幻燈錄像、進行有趣的比賽和角色扮演、猜謎語、唱英語歌曲等等。這些活動學生樂于參與、善于表現,又可促使他們自覺學習英語、運用英語。
五、注重“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的教學常常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把學生單純地視為教育對象,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忽視了教學特點,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把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體發展的機制,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筆者常用的教學方法。母語習得研究及外語學習研究均證實:外語教學中的重點不再應該是“我們該教些什么”,而應是“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這些條件”。新課標強調的是學生“能干什么”,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了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
恰如布魯納所說的:“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因此,筆者在課堂上會為學生留下充分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而不是限制學生的思維,被動地跟著教師走。例如,在教授“Ask the way”一課的內容時,筆者避開了傳統的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講解式,而采用畫圖呈現迷路、問路的幾個現場情景,然后提出問題:假設是你,將如何進行問路、指路?學生分小組討論,接著每組向全班匯報,匯集各組方式后,再與教材中學生們的方法作比較。在學會技能之后,我還讓學生聯系本校、本地區的具體地理情況,自編自演問路的情景。在教學中,學生非常積極,氣氛特別活躍。這樣一來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幫助學生跳出了被動灌輸的困境,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常進行“換位思考”,把學生置于主人翁地位,使學生很自然地用英語思考、很積極地進行英語語言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