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學生克服“羞于啟齒”的心理——淺談三年級英語口語教學
未知
小學三年級起開設英語口語課。但在口語教學初期,學生中往往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羞于啟齒”的“怯口 ”心理。有些生性內向、膽小的孩子在外語課上更是不敢發言,猶猶豫豫害怕講錯。如何在20分鐘課堂教學中 ,打開學生嘴上的這把“鎖”,讓學生從被動地開口過渡到主動地說,大膽地練呢?對此,我作了一番探索。
一、融洽師生關系,創造輕松的課堂氣氛。
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往的過程。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要用 愛去換取學生的親近和信任,使學生情感這個內因,在教師情感這個外因作用下,產生師生情感的“雙向反饋 ”,借助情感這個媒介,達到外語教學的最佳境界。比如在句型模仿的操練時,由于句子本身是個相對獨立的 交際語言結構,受語言內容、說話人情感影響,不少單詞、詞組在聲調、讀音上都會發生變化,再加上學生急 于模仿、急于求成的心理干擾,在遇上發音有難度的單詞和不易上口的句型時,就會產生模仿失真的現象,連 續遇到幾次模仿失真的現象后,學生開口的積極性會因多次的發音錯誤而受到挫傷,從而產生了“羞于啟齒” 的感覺。遇到這種情況,教師自己首先要克服焦燥心情,用親切的口吻,幽默的話語,生動的表情去緩解課堂 上緊張的糾錯氣氛,幫助學生放松心理,消除緊張焦急、難為情的情緒,多用鼓勵的方法,激發樹立起學生的 信心。如在三年級第二冊第2課的1cDialogue中有一句對話為:what'sthe time? 許多同學都沒有發準time中的 [ai]音。根據這個情況,我馬上變化了范讀的語氣,在集體正音的基礎上分別用高、低、粗、細的不同聲調, 配合變化各種表情再次進行范讀,一下子刺激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難以啟齒”的緊張情緒得到了解 除。不僅模仿time的音比一開始逼真,連對整句句子的重音、語調節奏上都模仿得維妙維肖,幽默的語調,使 課堂氣氛也一下子輕松起來。學生的各感覺器官都處于良好的接受和反映狀態,從而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優化教學手段,寓教于樂,讓人人開口說。
英語的內容本身比較枯燥,不易迅速掌握,而語言的交際功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體現出來的。在課堂上要 精心組織好教學材料,不斷引入新奇的背景,創造多種情景,讓學生能聽、能看、能觸摸,完全置身于外語的 環境中。這樣把學習樂趣放在第一位,寓教于樂,才能充分調動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覺或不自 覺的狀態下多開口練。教材本身最大特點就是采用“結構——功能法”,以結構為主體,輔以情景,將交際功 能的訓練貫穿始終。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地借助圖片、實物玩具、幻燈、投影降低學生理解語言材料的難度,通 過講解、演示等方法創造模擬出生活的語言情景,帶著學生不知不覺進入語境中大膽練說,避免機械操練給學 生的心理壓力。例如,我在進行字母教學的復習鞏固課時,我用一幅幅帶有字母形狀的簡筆畫建立了一個“字 母王國”,配合了錄音后帶著學生去“字母王國”作參觀,并請部分學生扮演字母這一角色展開對話:
A:Hello,I'm a.
B:Hi,I am b.
A:Nice to see you.
B:Nice to see you,too.
A:What's the time?
B:It's eight,where are you going?
A:To the park.
B:Let's go together.
A:OK.
在生動有趣的作客參觀途中,學生不知不覺地既鞏固了字母又鞏固了句型,使學生在情境學習中充滿好奇 心新鮮感,從而從不愿開口到愿意開口甚至搶著發言。從老師要我講到我自己要講,引發了他們對學習英語極 大的熱情。
在教學中采用各種交際性游戲也是寓教于樂的好方法。在以往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課堂操練時,氣氛往往嚴 肅有余,活潑不足。交際性游戲則為學生在比較輕松自然的氣氛中進行各種語言操練創造了條件,改變了課堂 教學的節奏,強調了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恢復學習的精力和體力,保持了旺盛的學習熱情和進取心。在不知 不覺中操練語言點和句型,打破了機械操練的單一模式。交際游戲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語言實踐的活動,幫助那 些在嚴肅課堂學習中感到膽怯的學生。活潑有趣的游戲形式促使學生開口,驅除恐懼心理,即便是些生性內向 的學生也會在游戲中放松心理上的壓力,在玩中開口說,從而漸漸擺脫“怯口”感。教師在共同參與游戲時, 其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角色也會發生改變,從一個單純發號施令的指揮者變成學生向往參加的游戲活動的組 織參與者,縮短師生之間心理差距,這同樣也能促使學生多開口。實踐證明,這是在輕松自然的氣氛中練習口 語的好方法。例如第一冊中當學生學會Howold is××?后,我便組織學生開展“快速記憶比賽”。把全班分成 5組,每組3人,進行快速記憶。我先放一段錄音,內容是介紹5個小朋友的年齡與姓名,然后提問:How old i s××?由各位學生搶答,搶答完畢,再放一段類似的錄音,以此進行5次,最后評出最佳記憶者。在學完第一 冊第5課about me后教師可組織“尋人”游戲,先分發小紙條,準備操練3種句式:Is your name……?Are you ……?what's your name……?
分完小紙條后讓每位學生將自己的姓名寫在小紙條上,教師把所有紙條收上來后打亂,再分發給學生。這 樣學生收到的紙條上的姓名是他們所不認識的,大家拿著紙條,用三種句式尋找不認識的同學,找到后再把他 介紹給組內同伴。再例如“傳話”游戲,所傳的內容既可是單詞又可以是句子,通過整個傳話游戲使全班同學 的開口發言率達百分之一百,另外如“小貓釣魚”“放鞭炮”“擊掌練習”“猜謎”等諸如此類的小游戲都能 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游戲的天地中無拘無束地說。
三、課內課外多為學生創設機會,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要讓學生自我表現、有自我考核學習能力的機會,教師就應在課內根據每單元教材特點設計不同的教學主 題課,培養學生用英語說話交流的習慣,讓他們從課堂教學的“觀眾”變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
如第一冊中可將第一、二單元內容設計成“小小禮儀員”的評比賽,小主持用英語向大家問好后,把戴頭 飾的禮儀員即教材中的人物介紹給大家,設計朋友見面認識了解的環節,讓學生把剛學到的內容用于對話中, 情景自然,氣氛活躍。根據第四課"My father and my mather"的教學內容可設計“今天請你作客”的主題會, 根據第三課about me的內容可設計“開學第一天”主題會,把第六課Congratulations的內容設計成新年晚會、 生日聚會,把零星的知識進行串聯組成生動的說話材料,是學生心理發展和語言操練的源泉,對克服學生學習 中的“聾啞癥”效果最好。在課外,鼓勵學生積極利用一切機會進行英語會話,與同學對話,與家長對話,與 大哥哥大姐姐對話。把課堂教學輸出到家庭社會,從不自覺到自覺,直至掌握語言會話的技巧能力,使他們樂 于參與,樂于開口,從害怕開口到喜歡開口,直至最后自己尋找各種語言訓練機會。
由此可見,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羞于啟齒”的心理是不難克服的,對于剛起步的學生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地 掌握,只要能講幾句,甚至一、二句,只要愿講,積極講,就是學習的成功,教師就應于支持和鼓勵。只有在 啟蒙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說話習慣,濃厚的學習興趣,克服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才能為今后的外語學習作好 充分的準備,打好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