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要英語新聞網站的特點及局限性分析
李巖
[內容摘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已充分認識到互聯網在新聞報道中的巨大優勢,并大力通過其開展對外宣傳活動,其中各大英語網站成為對外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今它們已形成一定規模,成為中國外宣工作的主渠道和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本文在對中國幾大英語網站進行簡介的基礎上,對這些網站的特點進行探討,并分析它們在對外傳播上的局限性。
[關鍵字] 中國;英語網站;特點;局限性
Abstract: As Internet has risen as an important media since1990s, China fully recognized the great potential and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in news coverage, it strengthened propaganda of China to the outside world by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the Internet. China’s English websit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porting and introducing China to foreigners. The article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websites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websites.
Key words: China, English websites, feature, limitation
一、前言:
目前我國網絡媒體的對外傳播已形成6+3新聞網站的局面:即六大中央級網站和三大地區性網站。六大中央級網站包括人民網英語版,新華網英語版,中國日報網站,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網站,中央電視臺英語網站和中國網英語版。三大地區性英語網站分別為北京的千龍網,上海的東方網和廣東的南方網。
本文將主要就中國日報網站(www.chinadaily.com.cn),人民網英文版(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home.shtml),新華網英文版(http://www.chinaview.cn/)和中國網英文版(http://www.china.org.cn/english/index.htm)這四大英語網站進行簡要介紹與分析。
二、幾大網站簡介
1. 中國日報網站,隸屬于《中國日報》社,是中國最早的英語網站。每天除提供權威的、時效強的有關中國與世界的新聞之外,還致力于各種信息的提供,同時開辟了服務性與教育類的欄目。新聞包括英語新聞與漢語國際新聞。此外,該網還向在華商人提供各種經濟信息。
2.人民網英文版,隸屬于人民網。以報道國內重大新聞事件,熱點問題為主,政治性,宣傳性較強。該網除了使用新華社通稿外,人民網英文版區別于其他幾大英文網站的特色在于其對人民日報的社論、評論的翻譯,表達中國政府對國際、國內重大問題的立場,觀點與主張,同時該網加強了國計民生問題的報道。
3. 新華網英文版,該網依托新華通訊社強大的技術、人才、信息優勢,擁有多渠道、多功能、多層次、多手段的報道方式,在新聞報道上具有較大靈活性。網站內容豐富,報道全面,形式多樣,圖文并茂,新聞分類較細,并設有滾動新聞。
4.中國網英文版,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合辦。該網提供了有關中國的最新信息,對中國歷史,政治,經濟,文化都做了全面的介紹。其特色欄目包括《學做中國菜》,《中國飯店介紹》,《中國駐外使館簡介》,《中國電影》,《文化遺產保護》等。頁面設計簡潔,清晰。
上述幾家英文網站均由政府投資創辦(中國日報網站實行自主經營),依托原有傳統媒體。在報道國內外新聞事件,介紹我國政府方針政策的同時,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變化做了比較全面的報道。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進行廣泛的宣傳報道,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的了解,加大了“向世界說明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的力度,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是我國開展國際新聞報道競爭和爭取輿論的陣地之一。
三、幾大英文網站特點探討
1. 涵蓋的內容全面
幾大網站主要承擔中國對外傳播的任務,報道內容以國內為重,同時加強國際新聞和熱點,難點問題的報道。總體上包括了國內,國際,評論,財經,文化,教育,科技,娛樂,體育,都市生活等各方面的新聞報道,在報道國內外形勢與重大新聞事件的同時,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百姓生活、民俗風情等也做了詳實的介紹,基本反映了中國幾年來方方面面的變化,并就中國政府對國際國內問題的看法,主張,政策,立場發表評論,闡明中國在重大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等問題上的見解。
隨著這幾大網站的不斷發展,在新聞信息和服務方面,不但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影響力逐漸擴大。在頁面設計上都突出了各自的特色,版面設計日趨成熟并試圖與國際接軌,各網站加強了圖片新聞的報道,以更直觀的方式讓外國人了解中國,更加形象,可以消除語言障礙,在對外宣傳上有著獨特的魅力與特殊的效果。
此外,交互性欄目也逐漸增多,這些欄目加強了讀者與網站的互動與參與。如人民網英文版開設的“強國論壇”(http://bbs.people.com.cn/bbs/mlbrd?to=65),該論壇政治性較強,既有國外讀者也有國內讀者廣泛參與,表現形式自由,以網友在論壇上貼帖子的方式表達觀點。 新華網的“讀者之聲”(http://www.xinhuanet.com/english/voice.htm)” 以國內讀者表達意見為主,例如,網友就關于每年春節期間買票難問題發表了看法,表達了對鐵道部在售票方面的不滿。還有讀者就政府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裁員是贊成還是反對的問題表達了不同的意見。
2. 設立專題進行追蹤報道
每個網站都根據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與重要程度設立了相應的專題以便讀者更詳細,全面,及時的了解新近發生的事實,比如今年的兩會報道,韓國總統彈劾案,俄羅斯選舉,禽流感專題,六方會談,美國選舉等。
此外,還有一些常規性的專題如每年的兩會報道,中國的外交,人權,臺灣,西藏等問題,這些專題集中闡述了我國政府的立場和觀點,使海外讀者較為細致,準確,全面地了解這些問題的真實情況和我國有關的內外政策,加強了溝通和理解。一些大型專題如香港,澳門回歸,中國申奧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上海申博等有紀念意義的事件更成為各大網站的宣傳之重。
同時各網站還設置了介紹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等面的專題性欄目如環境保護,三峽工程, 青藏鐵路,西部開發,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這些欄目雖然不象時事新聞那樣直接宣傳我國的政策,但可以讓外國人對中國的各個領域的發展有個大體的了解,同時各網站還加強了經濟領域的報道,在吸引國外投資方面提供了信息渠道。
3.服務性欄目逐漸增多
一些服務性欄目在各個網站上逐漸增多,可分為幾類,有常識性的如介紹中國地理,歷史,文化方面的,讓國外讀者對中國有個整體的了解。有介紹中國政府機構,國家構成,人大,政協,國家領導等方面的欄目,讀者對中國的組織機構有可以有個大概印象。
此外,各個網站根據自己的特色設立了不同的服務性欄目,如中國日報網站的《留學中國》,《每日經濟電訊》,《翻譯點津》,《短信》,《漫畫》。人民網的《歷史上的今天》,《鄧小平文選》,《政府機構一覽》,新華網的《英語沙龍》,《經濟統計數字》,《中國重大工程項目》等。中國網的《學做中國菜》,《中國飯店介紹》,《中國駐外使館簡介》,《中國電影》,《文化遺產保護》。這些欄目相對更具有參考與實用價值。
天氣預報,股市,匯市則是各個網站的常規性服務欄目。
四、幾大英文網站在對外傳播上的局限性
應該承認,這些英語媒體的建立本身已說明我國在對外傳播事業上取得了巨大成績。不過,我國英語媒體還存在一些問題,不僅總體規模相對較小,其影響力也有待于提高,現有的英文報道水平不太符合我國正在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還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網絡媒體沒有采訪權導致內容設置趨同
幾大英文媒體網站盡管在內容范圍上涉及比較全面,但在具體內容上幾大媒體存在趨同問題,即相同或類似的新聞報道較多,新聞報道缺乏深度,缺乏創新,由于目前我國規定網絡媒體沒有采訪權,幾大網站除了采用新華社通稿外,主要以翻譯國內外媒體新聞為主,具有鮮明特點的獨家新聞和自主評論并不多見,雖然在國內幾大媒體相對形成各自特色,但總體上無法與國外大媒體相提并論。
圖片、聲像等具有視覺效果的新聞報道形式相對缺乏,尤其視頻新聞更是少之甚少,不能讓外國人對中國有一種更加直觀的了解,不能給讀者以更強的視覺沖擊力,只有每年兩會報道中的國務院總理答記者問或者世界杯,奧運會之類的新聞才能成為各個網站的“賓上客”。
雖然同海外媒體的漢語對華報道相比,我們的英語新聞從數量上來說并不遜色,但缺乏找到吸引讀者的“亮點”,換句話說,國內的英文站點似乎不太了解國外受眾的心理需求,就無法吸引外國人的“眼球”,也就使傳播效果受到極大的影響。
2. 以“正面報道為主”的方針不符合境外受眾心理
由于幾大媒體基本上均由政府投資創辦,他們都基本依托原有傳統媒體,因而必須堅持國家新聞宣傳政策導向,內容上以正面報道為主,硬新聞相對較多,傳播內容一般較嚴肅,政策性,指導性較強,依舊沿襲國內中文媒體的傳播方針,負面報道和軟新聞少,給海外讀者一種典型的“政府代言人”印象,這樣就讓我們很難進入普通外國百姓的視野。
由于我們的新聞報道風格過分強調正面報道而缺乏針對性,或者過分強調宣傳紀律而缺乏時效性,失去先入為主的導向機會,同時讓國外讀者認為不真實,缺乏可信度。
一些外國友人說:“看了中國媒體的報道,感覺中國似乎到處都是鶯歌燕舞,其實哪一個國家都不會是如此的。”
新加坡《聯合早報》不久前刊登的一篇評論說:“中國發生了令人難以想象的巨大變化,但中國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外國人既不應該只挑中國的毛病而抹殺它的成就,中國也不應該只炫耀自己的成就而不讓外國人講它的缺點。’①
3. 服務性欄目相對缺少
盡管在多樣化方面各個網站已經各具特色并在不斷改善,但比起西方大媒體在服務性及欄目多樣性方面仍舊十分欠缺,對某些外國人感興趣的中國文化,旅游,經商,留學等方面的服務性信息缺乏全面,詳實的介紹與實質性的服務,縱觀國外新聞站點,其服務性項目主要集中在諸如網上訂票以及各類在線金融服務等實際化的電子商務內容,這方面國內站點是個空白。
“美國的政府網站不但內容豐富及時,而且還提供電子訂閱服務。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訂閱政府發布的新聞信息。而我國的政府網站目前內容還比較單薄,主要以靜態新聞為主,適合來華游客查詢,對想及時而深入了解中國的外國機構和記者則顯得太淺。可為外國讀者提供定向的個性化電子信息服務,在網站上配置外國記者關心的不同領域的網頁等。”②
4.宣傳力度不夠
由于這幾家英語網絡媒體是依托其隸屬的中文網站而創立,媒體運作基本依靠政府投資,因而資金會相對短缺,而資金短缺會制約網站的全面發展,也會大幅度降低它們在國際新聞傳播領域內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當然,另一方面,目前不合理的國際新聞傳播秩序也制約了我國新聞媒體的傳播效果)。
雖然目前這幾大英語媒體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在國內已經具備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其真正的目標受眾是國外讀者,可知道這幾個網站的國外讀者并不多。因此,這幾家英語網站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加大對自身的宣傳力度,不僅僅讓中國人自己知道它們的存在,更主要的是要讓世界各國人民通過它們更多的了解中國,充分發揮窗口作用。
由于海外讀者習慣于西方世界所推崇的“新聞自由”,對我們自己網站進行的新聞報道長期實行“有色眼鏡過濾法”,因此,擴大同西方主流媒體的新聞交換,向深度報道和評論發展才是當務之急。同時,必須努力豐富自身的報道內容,在遵循新聞傳播活動的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抓住外國讀者的心理,滿足他們的信息需求。
5.“中國式英語”味道濃重
在語言表達上,中國英語媒體的“中國式英語”也就是帶有中國味的英語新聞報道比較厚重,“中國式英語”是指書寫正確,語法通順,但帶有中國味的英語。即使非常精通英語的中國人講英語或用英語撰寫文章,也會或多或少使用這種“中國式英語”。這種“中國式英語”的形成并應用有其有利的一面,外國讀者只要一讀到中國式的英語,就知道這是中國的聲音。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尤其對那些不那么了解中國,對中國有偏見的讀者來說,他們會覺得這些新聞報道有些“另類”,并自覺不自覺地排斥這樣的新聞寫作。
在語言表達上缺乏西方媒體對語言的靈活運用,政治性新聞報道包括領導人活動等以客觀敘述為主,語言特征具有一定的模式,依舊沿襲漢語新聞的模式:“他說”,“他指出”,“他強調”,“最后他又說”等等。長期以來,各級黨和政府主辦的權威性傳媒在一些稿件中帶有官方腔調,“要怎樣”,“不要怎樣”,“應該”,“必須”等的提法,居高臨下,發號施令會使人感到傳者與受眾是不平等的,這種說教式的傳播方式不僅達不到好的傳播效果,反而會令人反感。
6.既懂英語又懂新聞的人才缺乏
人才危機是國內英文媒體面對的共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這些英文媒體缺乏復合型專業人才。僅僅懂英語或新聞的記者還不能成為適應我國英語媒體發展的需要,一個合格的英文媒體的新聞記者必須既精通英語又熟悉英語新聞業務,還要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如經濟和金融等方面。
二是人才隊伍不穩定,新聞單位培養好的或有工作經驗的人才跳槽現象嚴重。據調查,相對低廉的待遇是他們不斷跳槽的一個重要原因。正因如此,英語媒體的編輯和記者都相對較年輕,平均年齡都在30歲以下,從事英語媒體工作的經驗相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媒體自身的發展。
就整體而言,我國的網絡英語媒體在國際和國內的影響力仍處于弱勢,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英語媒體的影響力基本上還是局限在有限的區域范圍內。但隨著互聯網成為日益重要的對外傳播渠道,我國英語網站將充分發揮其優勢,整體實力將進一步得到加強。
注釋:① ,②《專題:提高對外宣傳的有效性》,《中國記者》,2004年第2期
參考書目:郭可,《當代對外傳播》,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參考網站:
中國日報網站http://www.chinadaily.com.cn,
人民網英文版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home.shtml,
新華網英文版http://www.chinaview.cn/,
中國網英文版http://www.china.org.cn/english/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