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影響英語聽力提高的原因及對策
高士青
英語能力水平集中反映在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方面,而聽說是基礎,離開了聽的技能,那么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也就失去了它的功能和作用。對于我國的中學生,對英語失去興趣的為數不少,究其原因,與自身的聽力水平關系甚大,聽不懂,也就說不出。基礎沒了,再去努力提高,難上加難,何況英語非母語。筆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反思后認為,聽力障礙形成是有原因的,也是有對策的。
一、影響聽力提高的原因
1、英語語音語調的不熟悉
這是因為英語的語音與漢語拼音完全不同。而且,在實際的交際活動中,語音的變化是多樣的,如元音的弱化、略讀、同化、連續、節奏、重讀、語調以及同一音素有不同的發音。
2、詞匯量不足,對習慣用語和固定用法掌握不牢
詞匯是形成語言的基本單位,字、詞、句、章都離不開詞匯的構建。一個學生的聽、說、讀、寫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必須擁有相應數量的必備詞匯??谡Z和寫作不同于聽力,在口頭表達或書面表達時,學生用詞上有選擇權,可以用學過的、熟悉的詞匯代替生疏的詞匯,但是在聽力訓練中,由于聽力材料的不可選擇性,無法進行這樣的詞匯選擇。聽力對學生的詞匯的掌握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詞匯掌握差,就會導致對信息處理無法進行,無法達到聽力理解的目的。
3、心理上的障礙
我國中學生對英語聽力有一種被動心理反映,潛意識地排斥英語。在英語聽力面前,處處感到被動,壓力越大就越緊張,越緊張就越聽不懂,形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很多中學生甚至在聽之前,就產生了懼怕、畏難情緒,一開始就設置了輸入信息的屏障。
4、背景知識缺乏
背景知識指聽力材料中人物場景、主題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認識和對主題的熟悉度。背景知識指除了語言知識外,為了理解話語的含義所應具備的其它知識,如社會文化知識,專業知識、知識結構、過去經歷、思維方式等等。
在說話人和聽者之間進行言語交流時,兩者所共有的知識、經歷越相似,交流也越容易。聽的背景知識越是缺乏,理解就越困難。由于學生對相關的背景知識的缺乏,他們有時很難理解聽力的全部含義。如果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就會給聽力理解造成障礙。 二、提高聽力的對策
1、聽、說、讀、寫既是英語教學目的,又是英語教學的手段
作為教學手段,四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從認知角度講,由于語言是有聲的,聽是第一位的,是基礎。聽說領先是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在日常教學和訓練中,既要聽、說、讀、寫并進,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又要聽力先行,培養學生聽取整個詞組、句子、語段,即要獲取信息的能力。
2、加強訓練
聽力訓練一定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科學合理地安排訓練內容。聽力材料一般由辨音、句子理解、篇章理解記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內容要難易適中,形式多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聽力材料要盡可能地包容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使學生盡可能地了解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以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化。
3、豐富文化背景知識
掌握語法知識有助于語句結構正確,而熟悉有關文化知識,則有助于理解和表情達意。學生對說話者意圖理解的程度,既取決于他們語言水平的高低,更取決于對所涉及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有少數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盡管每個單詞都聽清楚了,但連貫起來卻不知所云,這主要是因為對背景知識不了解。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多的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風俗習慣,擴大知識面,特別要注意中外文化差異。
4、開展英語課外興趣小組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設法創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我們可以從教材中選取一些適合于搞戶外活動的材料,經過二次加工和精心準備,把學生組織到戶外去,采用扮演、表演等形式,讓大家在活動中學習,在娛樂中提高聽說技能,使學生在活動中運用,讓英語教學走出書本,走出教室,走出試卷,進入戶外,進入生活,進入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