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傳媒雙創人才培養研究
馮芳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開始轉型,事業單位、影視制作公司、文化產業機構等也都需要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以工作室為依托的雙創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嵌入式的工作室實踐平臺,在教、學、融三個方面具有豐富的內涵,可以為影視傳媒雙創人才的培養探索更多的路徑。
關鍵詞:高職;工作室;影視傳媒;雙創人才;人才培養
2020年4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了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指出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并且隨著短視頻市場的成熟和發展,內容生產方面的原創性和創新性需求增長,優質內容成為各平臺的核心競爭力。成熟的網絡環境和穩定的手機用戶,使新媒體行業大肆盛行,與互聯網相關的數據思維、用戶思維、跨界思維、平臺思維、創意思維等對當下的影視產業影響巨大。傳統媒體轉型,急需具備網絡新媒體傳播、影視藝術傳播能力的雙素養人才。事業單位、影視制作公司、文化產業機構等也都需要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順應這一趨勢,影視傳媒類的雙創人才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雙創”這一概念在《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明確提出,即“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的有效方式,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是促進機會公平和社會縱向流動的現實渠道”。高職院校作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搖籃,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進行雙創空間或基地的建設,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有效緩解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路徑,可以為影視傳媒行業的發展增添新生力量。同時,創新創業教育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推進,為影視傳媒雙創人才的培養指出了新的方向。但目前,影視傳媒類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呈現出了明顯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以下情況。在影視傳媒專業人才的培養中,與市場對接的真實場景的實踐課程占比不完全科學,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在實踐的主導性方面沒有真實落地;創新創業和專業教學分屬不同的教育領域,關聯度不夠,融合度不佳,還沒找到適合專業性雙創教育的最佳方式;雙創教育的教學理念推廣效果良好,但改革的力度不大,效果并不明顯;影視傳媒雙創人才的培養尚處于摸索階段,積累的教學成果雖然在不斷增長,但實際轉化到商業中運用的程度不夠。為解決影視傳媒雙創人才培養理念與培養目標的“兩張皮”現象,切實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工作室為依托的雙創精英人才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路徑。筆者所在的影視編導專業于2012年創立了工作室,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影視傳媒人才。從數據統計中,學生已獲得或期望獲得創新創業能力的達到50%以上,專業技能的獲取高于雙創教育,學生對雙創理念及能力的獲得還需繼續深入。為實現更高的雙創目標,筆者結合其他院校的相關經驗,深入剖析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的案例,認為影視傳媒雙創人才的培養,可以工作室為依托,從以下路徑逐步推進。
一、教:明晰影視傳媒人才雙創的特質,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齊頭并進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影視傳媒專業的學生具有創新創業的獨特優勢。影視傳媒學生在知識體系的構成上,具有藝術和文化的雙重優勢。由于與互聯網有天然的聯系,他們在互聯網思維、創新意識、跨界思維等方面顯現出明顯的特質。他們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在互聯網的世界中獲取信息的速度較快,轉化知識的能力較強。在課程體系方面,特別是在完成影視編導思維、拍攝技術、剪輯技巧、創意制作、新媒體傳播等相關知識的學習后,通過實訓實習,加強鍛煉,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職業技能和素養,并能通過網絡獲得即時的檢驗和提升。以上既適應所有影視傳媒人才的培養,同時也為英才的選拔提供了基礎。基于以上特質,以影視傳媒工作室為依托的雙創教學方法是在導師制的基礎上,“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一對一或工作小組式的指導和團隊任務建制,在認知專業、課堂實訓、跨專業創作、崗位實訓和頂崗實習等五個不同的能力和層次要求的實踐過程中,進行分層教學和管理,并在其中融入真實的雙創環境和實踐項目。每個環節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工作室學生可以在其中實現專業和雙創方面的能力的雙重提升。而其實質是PBL課程――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的利用,也是以現代學徒制和分層教學為理論基礎的產教融合的深化。在人才培養方面,工作室以導師制為形態的這種方式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及職業成長規律,真正形成了融合學生人文素養、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態度、職業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體系,做到了專創融合。
二、學:項目驅動,進階發展,教學相長
雙創融合人才培養的實踐層面,主要包括“以項立學”“以賽帶學”“以展促產”“以產促新”等模塊。任取驅動的方式貫穿全過程,這既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挑戰精神和創作熱情,培養競爭意識與自信心,提高學生對影視傳媒的藝術鑒賞力和敏感度,獲取專業技術的前沿信息和知識,幫助學生大膽創意和創作,積累創意作品,在大賽中提升能力,完善知識結構,提升創新創業能力,促進作品到產品,產品到創業的進階式轉化,又可以使師生雙方在作品探討、展示中共同提高創新能力,更快與市場接軌,實現雙師型教師和雙創型學生的教學相長。“以項立學”是基于影視雙創人才的市場需求而形成的教學理念。雙創工作室借助學校的創新創業基地,聘請行業專家,形成校內和校外的雙導師制,打破了高職既有的教學環境的限制,將行業或企業的真實項目引入工作室,形成任務驅動模塊,實現工作室教學與真實環境的結合,校內與校外實踐的統一;進行“真環境育人、真設備操作、真項目實戰”的工作室教學,實現“做中學,學中做”的職業教育理念,為學生打造“學校有工、教學融工”的學習環境。在雙師的帶領下,學生可以實現理論和實踐、校內和市場的雙提升,雙創理念和意識也會不斷深入[1]。“以賽帶學”中的“賽”既指學生專業的技能競賽,又指創新創業大賽。工作室的學生在雙師的指導下,參加專業或行業的技能競賽;教師依據大賽要求和學生特點對參加各項技能競賽的學生進行專項培訓,在備賽過程中查漏補缺,不斷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專業技能及雙創能力。另外,國家、省級和校級的創新創業大賽,如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也為學生的雙創實踐提供了契機。依托大賽平臺,雙師利用校內外資源,進行真實的雙創項目實踐,既檢驗了學習成效,又可以不斷復盤,直至成功的案例出現,為學生創業打下基礎。“以展促產”源于影視傳媒的藝術性和傳播性。學生獲得大賽的相關經驗及成果后,可將優秀的作品和案例進行展出和推廣。既可以作為其他學生學習的榜樣,實現“老帶新”“傳幫帶”,又能對學校、學院及師生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優秀的影視作品、新媒體的廣泛推廣,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和創業的信心,而市場的復制或轉化,甚至可以成為學生獲取相關收益的重要途徑,從而產生經濟收益。以上優秀的案例,為教師的專業和雙創培養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也會大力推動科研進程和成果的積累。“以產促新”是將優秀的成果作為學生和教師不斷創新的基點。基于專創人才培養的實踐特點和成果,可對現有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進行創新。分層式教學結合對學生創作的市場評估,對學生的創作作品、畢業設計、創新創業的雛形與模型,從行業或市場的角度進行分析論證,并給出合理化的建議,從而實現學生與市場的接軌,真正做到專業上的精通和創新創業的聯通,實現畢業即就業,畢業即就業的目標。
三、融:服務地方,校企合作,專創通融
一方面,優秀人才的培養,對地方影視文化產業而言,為其輸送了新鮮血液,是保證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傳媒院校或專業具有優質資源和人才,在雙創背景下,貫徹落實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傳媒院校與地方臺影視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作用,是傳媒院校增強創新能力及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2]。除影視行業外,國家對地方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的投入也有所增加,用數字化、信息化的方式進行研究和管理,并借助先進的新媒體手段傳播,各環節需要大批的影視傳媒人才。而雙創工作室的人才培養,立足于地方,服務當地文化,形成特色區域型的培養路徑,為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提供了更廣闊的道路。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可為工作室提供企業導師和實習實訓工作環境,這是影視傳媒雙創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提前在學校以工作室的形式,在真實項目完成的過程中,實現與市場的對接,滿足市場的部分需求。同時,學生會對相關行業產生更加清晰的認知,促使他們依據自身的能力和行業的需求情況,提前就業或規劃創業,努力提升專業或創業能力,達到專創融合的人才培養目標。
四、結語
以工作室為依托的雙創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嵌入式的工作室實踐平臺,遵循了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規律,順應了時代和市場的發展,使影視傳媒雙創人才的培養更加多元化,學生“一專多能”的專業優勢更加明顯。高職院校中的傳媒專業要緊跟新媒體發展動向,服務地方文化產業需求,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和雙創教育,尋求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徑,形成專業特色,為影視傳媒事業的發展不斷輸送優秀的“雙創人才”。
[1]項纓,李顏娟.產教融合視角下高職“雙師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研究[J].職教論壇,2018(11):51-55.
[2]張捧,楊勤,陸蓓.雙創背景下傳媒院校與地方臺影視文化產業發展實踐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