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保護
淺談建筑創作中傳統文化的傳承歷史文脈與地域特色的保護
【論文關鍵詞】全球化歷史文脈矛盾體探索【論文摘 要】社會的發展,民族的融合,全球化的快速進程,使得文化之間的差異愈發的模糊,傳統文化和現代風格的矛盾十分明顯,并不是簡單依靠使用馬頭墻就能夠表現和傳承徽派建筑。近現代各國建筑師紛紛投入了對地域建筑文化的探索與實踐。前言 動車組的上馬、高速鐵路的通車、區域經濟圈的形成,過去顯得遙遠的距離如今日益縮短,上午還在南方感受沿海的炎熱,中午已到達北方體會寒風的凜冽。交通方式的飛速發展,不僅加快了各地人員之間的流動,也加快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融合的步伐。在這種快速的融合過程中,地域的界限日益模糊,社會變得大一同,地域的特色在此過程中卻逐漸消失。這就是“全球化”在國內這個小環境里的直接體現,而在國際社會這個大環境里,中國日益開放,與世界融合的步伐日益加速: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行、全球金融風暴的潛在作用、以及即將開幕的上海世博會,一系列的大事件都在強力地推動著中國全球化的速度。 “全球化”這個字眼已經沒有新意,在當今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存在多年,已成常態。全球化是社會必然的發展趨勢,這已經成為社會人士的普遍共識。全
關于藏族傳統文化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啟示
摘要:現在的地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生物多樣性銳減、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極端災害性天氣等等,這一切都在警示人類,如果繼續下去,地球也許將不能供我們居住和生活。人類該何去何從,這是每個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從藏族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討論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生態環境;破壞;保護;藏族傳統文化;啟示今天,世界科技日新月異,人類的物質生活也極大豐富,隨之帶來的是地球生態環境的惡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冰川融化,極端災害天氣越來越頻繁,這一切都在警告我們:如果不采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人類將無法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繼續生存繁衍下去。當然已有很多專家、學者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其實,早在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就出版了一本名為《寂靜的春天》的書,書中闡釋了農藥殺蟲劑DDT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作用,由于該書的警示,美國政府開始對劇毒殺蟲劑問題進行調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各州也相繼通過禁止生產和使用劇毒殺蟲劑的法律。由于此事,該書被認為是20世紀環境生態學的標志性起點[1]。此后,世界范圍內的環境保護熱潮開始興起。雖然如此,地球的生
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論析井陘拉花在高校的推廣
論文關鍵詞:井陘拉花;保護與傳承;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論文摘要:井陘拉花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除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外,還具有良好的健身意義和推廣價值。將井陘拉花引入高校課堂并加以推廣,不僅可以保護和傳承悠久的傳統文化,而且能夠使大學生身心得到鍛煉,同時也利于打造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可從題材、表現形式、動作設計風格等方面對井陘拉花進行傳承與創新。歷史悠久的井陘拉花類屬北方秧歌,是河北三大優秀民間舞種之一,形成并流傳于河北省石家莊井陘縣。井陘拉花因其獨具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民族藝術精髓,2006年被國家列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使井陘拉花這一民間藝術得以保護并得到廣泛的推廣,繼而探索一條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途徑,我們試對井陘拉花引人高校課堂進行探討。一、井陘拉花的藝術風格與推廣價值并陘拉花起源于民間節日、廟會、慶典、拜神時的街頭廣場花會,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多樣的藝術形式。其舞姿柔健,屈伸大度,抑揚迅變;其韻律優美,節奏歡快;其曲調悲壯,婉轉悠長,給人以空曠幽谷之感。突出的地域特征,剛柔并濟的舞姿,明快
災后農村恢復重建過程中的傳統文化保護思考
摘 要: 汶川5·12特大地震使四川、甘肅災區城鄉居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而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將形成長期的影響。在這場劫難中,大量完整保持著傳統狀態的羌族、藏族村寨聚落被損毀,它們承載的傳統文化也面臨危機。本文介紹了地震、地質災害對農村地區的影響,結合災后農村恢復重建工作,集中探討了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性和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保護災區聚落的初步規劃思考。關鍵詞: 災后重建; 聚落; 傳統文化; 新農村規劃1序:災害造成農村巨大損失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級大地震,世界震驚。四川省汶川、北川、青川等10個縣、市災情最為嚴重,嚴重受災村莊多達3700多個,大部分村莊90%以上的房屋倒塌,鄉村自然和文化遺產遭到破壞,生產生活設施損毀嚴重(http://www.aweb.com.cn/)。1.1農村設施損失巨大地震造成農村建筑物與基礎設施大量損毀,例如四川彭州龍門山鎮寶山村,14座小水電被毀,5座度假賓館倒塌,56位村民死亡失蹤,608戶房屋倒塌;四川茂縣鳳儀鎮坪頭村農民房屋全部倒塌;四川北川縣東溪溝村農民房屋
災后農村恢復重建過程中的傳統文化保護思考(1)
摘 要: 汶川5·12特大地震使四川、甘肅災區城鄉居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而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將形成長期的影響。在這場劫難中,大量完整保持著傳統狀態的羌族、藏族村寨聚落被損毀,它們承載的傳統文化也面臨危機。本文介紹了地震、地質災害對農村地區的影響,結合災后農村恢復重建工作,集中探討了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性和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保護災區聚落的初步規劃思考。關鍵詞: 災后重建; 聚落; 傳統文化; 新農村規劃1序:災害造成農村巨大損失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級大地震,世界震驚。四川省汶川、北川、青川等10個縣、市災情最為嚴重,嚴重受災村莊多達3700多個,大部分村莊90%以上的房屋倒塌,鄉村自然和文化遺產遭到破壞,生產生活設施損毀嚴重。1.1農村設施損失巨大地震造成農村建筑物與基礎設施大量損毀,例如四川彭州龍門山鎮寶山村,14座小水電被毀,5座度假賓館倒塌,56位村民死亡失蹤,608戶房屋倒塌;四川茂縣鳳儀鎮坪頭村農民房屋全部倒塌;四川北川縣東溪溝村農民房屋全部倒塌,新規劃的農家樂旅游和觀光農業化為泡影此次
社會學視野下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摘 要]國際橡膠價格上漲,云南西雙版納地區橡膠種植面積的擴大,生活在西雙版納曼嘎村寨的村民收入迅速提高,但是生活改善的同時也引起了傳統文化的流失與變化。本文旨在說明村民收入增加引起的社會問題對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并就少數民族地區怎么處理經濟發展與民族文化保護的關系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關鍵詞]橡膠產業 社會變遷一、曼嘎村寨的基本情況概述曼嘎寨座落于勐罕鎮,毗鄰瀾滄江,屬熱帶氣候。全村國土面積0.94畝,適宜種植橡膠、香蕉、水稻等農作物;擁有耕地面積675畝,其中水田面積402畝,旱地面積273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118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18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4.5畝,主要種植橡膠等經濟林果。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93戶農戶,總人口262人,其中男性153人,女性109人。2000年少量種植橡膠之前,全村經濟總收入53.0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3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大量種植橡膠地之后,村民收入迅速提高。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3.0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5.3萬元,畜牧業收入7.71萬元,
《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草案)》的特點和立法建議
【內容提要】已經進入第6稿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草案)》吸收了國內外相關法律法規的 寶貴經驗,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兼顧保護相關物質文化遺 產;確立了文化部門的行政主管部門地位;以分級保護管理為原則;實行以行政保護為 主、以民事保護為輔的保護措施。但是,《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草案)》在命名上 有不妥之處,相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規定也不夠具體、明確且欠缺可操作性。【摘 要 題】文化遺產保護【關 鍵 詞】民間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立法建議【正 文】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法關注始于九屆全國人大。1998年,九屆全國人大教科文 衛委員會開始就有關問題進行大量的立法調研。在廣泛聽取各地方、各部門及專家學者 的意見,借鑒國外相關法律及參考我國云南、貴州地方立法的基礎上,到2003年形成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草案)》第6稿(以下簡稱《草案》)。日前 ,該《草案》經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審議通過,即將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日 程。《草案》共7章60條,內容主要涉及三方面: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