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化
關于基督教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摘要:文化對人類文明所起到的作用可以這樣描述:如果一個國家的是一種飲品,那么其文化就決定了它的口味是甜還是酸,文化是區別不同地域,國度特征的試金石。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從西方價值觀念,文學創作及西方政治制度三方面剖析了基督教文化對西方文化的滲透,并從基督教文化的角度來加以解釋說明,旨在揭示基督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關鍵詞:基督教,基督教文化,西方文化1、基督教文化 l.1基督教 基督教發源于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社會,并繼承了猶太教耶和華上帝和救主彌塞亞等概念,以及希伯萊圣經為基督教圣經舊約全書。早期的基督教是作為群眾運動產生的。隨著基督教的傳播,社會各階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教會。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大派別,還包括宣稱跟其他教會有著不同歷史淵源和信念的基督教派(黃心川,141)。基督教在西方社會逐漸成為一種“普世性的宗教義化”,它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仍未衰落(趙林,27)。目前基督教乃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之一,它滲透到了西方政治,思想,義學藝術等多個領域
基督教文化與美國民主制度輸出的外交思想
[摘要]美國的以自由主義為原則和基礎建立起來的民主政治制度讓美國人感到滿意和驕傲。認為這種民主制度非常的完美,是上帝賜給美國最好的禮物。于是美國在其外交過程中,極力的想在別的國家建立美國的民主制度,按照美國的面貌創造出一個美國化的“自由民主世界”,建立美國式的民主政治體制,并逐步在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最終實現“美國化”。 [關鍵詞]基督教文化 美國 民主制度 輸出外交思想 自由主義思想在美國國內影響深遠巨大,是人們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自由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也在美國運轉良好,為美國帶來了經濟的繁榮,政治的穩定和國力的強盛,因此,長期以來美國人都為此感到驕傲,認為自己的民主制度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應該把這種“完美”的民主政治制度推向普天下,按照美國的面貌創造一個榮耀上帝的新世界。因此對民主制度的輸出,從建國伊始就成為了美國外交的主線,它貫穿于美國整個對外關系的歷史。 當然美國對外輸出民主制度,其實質就是強行的把有美國標記的自由主義加諸于別的國家和地區之上,是自由主義的對外擴張,也是美國自由主義的特色。這種特色有著深刻的文化和社會制度原因,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督教文化
福克納小說創作與基督教文化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他在作品中大膽地創新表現手法,以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和獨到的思想深度,“描寫一個年老垂死的世界”[1],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美國南方舊體制腐朽沒落的根源,無情地批判了壓抑和摧殘人性的清教主義、奴隸制和種族主義,表現了身處歷史變革之中的南方人的精神危機。在福克納所處的那個時代,以加爾文主義為核心的基督教新教勢力,主宰著整個南方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支持著奴隸制和種族主義,控制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加爾文主義是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產生出來的一個新的派別,它一方面要求對社會進行激烈改革,強調人與上帝之間的直接聯系;另一方面又僵硬地信奉原罪和命運生前決定的教義,壓制人的欲望,譴責任何形式的娛樂和享受。“加爾文化了的耶和華”,具有一種嚴厲而毫不寬容的特質,是《舊約》中那個不斷懲罰的“部落之神”[2]。美國南方人信奉的就是這樣一個嚴厲而僵化了的上帝,生活中的“享受被等同于罪惡”,生活成了人們“自己把自己不斷地釘在十字架上的過程”[3]。福克納就是生活在
福克納小說創作和基督教文化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他在作品中大膽地創新表現手法,以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和獨到的思想深度,“描寫一個年老垂死的世界”[1],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美國南方舊體制腐朽沒落的根源,無情地批判了壓抑和摧殘人性的清教主義、奴隸制和種族主義,表現了身處歷史變革之中的南方人的精神危機。在福克納所處的那個時代,以加爾文主義為核心的基督教新教勢力,主宰著整個南方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支持著奴隸制和種族主義,控制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加爾文主義是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產生出來的一個新的派別,它一方面要求對社會進行激烈改革,強調人與上帝之間的直接聯系;另一方面又僵硬地信奉原罪和命運生前決定的教義,壓制人的欲望,譴責任何形式的娛樂和享受。“加爾文化了的耶和華”,具有一種嚴厲而毫不寬容的特質,是《舊約》中那個不斷懲罰的“部落之神”[2]。美國南方人信奉的就是這樣一個嚴厲而僵化了的上帝,生活中的“享受被等同于罪惡”,生活成了人們“自己把自己不斷地釘在十字架上的過程”[3]。福克納就是生活在
基督教文化對五四時期文學的影響
摘 要:受基督教文化影響,從五四時期開始,中國作家就在文學作品中嘗試采用基督教觀念為其輸入新的意識與內涵。結合不同時期基督教被中國作家接受的情況,主要從博愛精神、懺悔意識、自我救贖3個方面探討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表達,并分析了由此而給中國文學帶來的新維度及其具有的意義。關鍵詞:基督教文化;愛;懺悔;救世;自我救贖五四時期,西方文化的兩大源頭之一,基督教的基本價值觀念得到了新文化運動先驅的認可和推崇。從啟蒙大眾、重鑄國民性的角度,基督教的“信、望、愛”被賦予塑造民族精神、建構新民道德的使命。陳獨秀、胡適、周作人等都曾撰文考察基督教與新文化運動的關系。陳獨秀認為“中國的文化源泉里缺少美的、宗教的純情感”,呼吁中國新文化建設應該吸收基督教文化的核心觀念,主張人們“直接去敲耶穌自己的門,要求他崇高的、偉大的人格和熱烈的、深厚的情感與我合一”, 出于對基督教寬恕、不爭、仁愛等思想價值的認同,胡適主張對基督教采取容忍和了解的態度,希望借此建立盡力于社會,謀人群的幸福的“真宗教”。周作人“人的文學”所主張的“人道主義”以“愛人類”為基本內容,就是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