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環境倫理學
論西方環境倫理學在中國的轉型
論文關鍵詞:環境倫理 環境整體主義 和諧發展論 環境正義觀論文摘要:中國國內的環境倫理學界在移植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的同時,對其進行了本土化的重建,提出了一種新的生態倫理學——環境整體主義的道德哲學,它既涵蓋了整體主義的和諧發展論,又包括完整的環境正義觀。西方的環境倫理學創立于2O世紀7O年代,在8O年代傳人我國,對我國的環境倫理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然的價值、自然的權利等西方環境倫理的重要范疇也相應地成為我國環境倫理中的主流話語,以至于有學者認為,我國學界“對激進的自然中心主義比較重視,幾乎是全面接受,相反對美國的環境正義和生態社會主義理論討論和介紹的卻很少”。但是,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國內的環境倫理學界在移植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的同時,對其進行了本土化的重建,提出了一種新的生態倫理學——環境整體主義的道德哲學,它既涵蓋了整體主義的和諧發展論,又包括完整的環境正義觀。西方環境倫理學誕生之初就出現了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兩大對立的派別,它們都具有關注自然的傾向。2O世紀7O年代以來,隨著正義運動的興起,對環境正義的研究也變得日益顯著,西方
略論西方環境倫理學的價值立場與內在缺失
[摘要] 本文希望從西方環境倫理學存在的哲學理論根據和其價值指向兩個方面來揭示西方環境倫理學的價值立場與價值指向,并進一步從西方文化背景的視角分析西方環境倫理學存在的內在缺失。[關鍵詞] 西方環境倫理學 價值立場 內在缺失環境倫理學在爭論中前進,其價值立場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其一是指環境倫理學理論建構的價值基礎,或者說是環境倫理學存在的哲學理論根據;其二是指環境倫理學的價值指向問題,即它所服務或服從于某一社會階級與集團的利益。一、西方環境倫理學的價值基礎與價值指向(一)西方環境倫理學的價值基礎西方環境倫理學主要可分為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兩大類型,只是在出發點和終極目標上人類中心論者堅持以“人的利益”來統一自己的思想,非人類中心論者卻以“地球優先”來表達自己的理論訴求,因此他們各自從不同的價值立場來構建自己的理論。非人類中心主義作為西方環境倫理學的主流話語,從其總體理論建構上講,他們力圖站在整體主義的立場,把生態系統當作一個獨立的整體,強調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以及
宗教與西方環境倫理學
摘要:林恩懷特爭論始于懷特關于對基督教進行重新思考或者由非西方宗教取而代之的呼吁。林恩懷特爭論已經被證明成為處理環境危機的一個障礙。由此而起的對基督教的辯護制約了亞洲和其他比較環境倫理學在西方的發展,沒有產生對環境有益的結果。無論何時,當人們談及宗教和環境的關系的時候,討論都會迅速轉向有關基督教對環境危機責任的討論。這一爭論的關鍵在于,懷特的論文在很多方面是對的:基督教的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造成了自然的世俗化,并且在中世紀,基督教在政治上對現在看來有害的人口增長的政策提供了支持,促進了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很多諸如此類的政策已經被證明對環境是有害的。但是,基督教還存在另一種對環境友好的傳統,Assisi城的“圣芳濟”運動就是其中一例,這種傳統也許對于從環境角度重新認識基督教是有益的。但是,對于非西方國家環境倫理的發展,基督教將很難能夠有所作為,非西方宗教也不大可能成功地在西方產生出某種環境倫理。因此,對于研究宗教的學者們而言,重要的是要走出誰應該為環境危機受到指責的爭論,找到世界各主要宗教如何在其各自的文化范圍內對發展環境倫理提供最佳幫助的方法。關鍵詞:林恩懷特爭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