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區域經濟教師的教學能力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2-11-23 10:00:04
一、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一)提升教師水平的路徑。
俗話說:老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長流水。教師應及時更新學科知識,提高教學水平,充分把握學科發展過程、理論體系和最新發展。教學能力是教師必備的、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專業素質。優秀的區域經濟教師應具備除普通課堂教學能力以外的獨特教學能力。我們認為,高校區域經濟教師的教學能力應包括:教學設計能力、掌握學科前沿熱點問題能力、課堂教學能力等。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將課程理論和案例巧妙地設計成典型的情境,設置問題和思維,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區域經濟教學的效果。此外,教師經常與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城市規劃部門和統計部門進行研究訪談和交流,積極收集與區域發展或區域經濟相關的第一手信息,為區域經濟教學提供更真實的輔助信息,可以在許多方面擴大學生的知識量。簡而言之,教師應繼續學習和認真總結,加強教學反思,促進自身成長,改善知識結構,同時重視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實踐,更好地宣傳、解決疑慮。
(二)提升高校層面的路徑。
1.考評制度的完善。
教學能力評價應注重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師充分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方向,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教學熱情。此外,建立教學和科學研究同等重視的意識形態意識。一方面,教師的課堂表現和教學成果應納入評價范圍;另一方面,教師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情況應納入評價范圍。此外,在教師專業技術資格評價和就業崗位時,將教學改革項目等同于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
2.教師培訓體系健全。
為了培養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教師必須首先了解各行各業的運行模式、行業動態和各單位的人才需求。你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策略。一方面,組織教師深入企業事業單位一線部門進行研究,了解生產過程和具體技能要求;另一方面,聘請兼職教授或學術交流專家,向一線教師傳授實踐技能。
3.采用靈活多樣的培訓方法。
教師在專家引領與合作交流中更新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技能,探索嘗試課堂教學改革,學校應鼓勵和出資提供教師參加各類學科會議或交流項目的機會。
4.激勵機制創新。
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制度,協調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提高教師的積極性。詳細調查了解教學教師的需求水平,考慮到公平性和突出的效率,對教學效果突出、教師和學生評價高的教師給予特別獎勵(如就業、職稱評定、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的年度評定),并改善工作環境和工作待遇,幫助教師克服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教學效果如何評價。
教學實際效果點評是教學管理方法的一個關鍵環節。教學實際效果點評系統軟件有很多類型,例如重中之重點評價基礎理論把握水平的課程考試,測度實際操作水準的工程項目作業或上機實際操作等。科學合理的課程考評管理體系,充分運用課程教學質量點評的測度、診斷、意見反饋等作用,不僅可以檢測學員對基礎理論的把握水平,還可以合理地提升學員應用所學的理論解決實際難題工作能力。據了解,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地區經濟學教學實際效果點評關鍵選用閉卷筆試或課程論文等方式開展,這類點評方法非常容易感召學員只重視點評或交哪些崗位作業,通常采用突擊性熬夜方法應對考試,教學實際效果難以確保。更何況,學員們把主要活力放到如何根據考試作弊等方法來獲得高分數好考試成績。顯而易見,這類傳統式的點評早已不可以融入當代地區經濟學的教學全過程和點評規定。針對應用性強的特點,劉迎霞(2011)認為,區域經濟學課程考核應注重發揮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創造性,學生考核模式不應單一化,不應只注重期末考試成績,還應注重學習過程考核。根據傳統的課程考核制度,平時成績只占總成績的一小部分,決定性的還是期末成績。因此,如果注重過程考核,必須降低期末成績所占比例,提高過程考核成績的權重。對于過程考核成績的評分,通常根據出席率、課堂答疑、提交作業、小組討論等因素進行評分。不同的學院和大學有不同的要求和依據。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注重過程考核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充分反映學生對期末考試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對區域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建議除了閉卷筆試和課程論文外,還應靈活采用開卷考試、日常作業、調查報告、閱讀筆記、單元測試、案例分析、文獻回顧等形式,采用理論部分的筆試與技能部分的操作或項目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考試命題范圍應基于教學大綱中規定的知識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層次要求,重點培養和調查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