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民辦高等教育與企業經營
佚名
【摘要】民辦高校相對于公辦大學政策上較高的靈活性、管理上較強的自主性和經濟上的自負盈虧等特點,為將其與企業相類比提供了可能。通過類比,不但能開拓一個嶄新的視角,更能讓民辦高校從起步較早的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歷程中得到一些啟示。期盼著在不遠的將來,民辦高校會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如非公有制企業曾經對公有制企業起到的有益的必要的補充的作用一樣,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高校擴招對高等教育承載量需求的增加,使民辦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教育舞臺上。然而,由于良莠不齊的教育管理水平、匱乏的師資力量以及出資方的業外參與等等原因,使得諸多民辦高校在經過幾年的試運行后相繼夭折。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對民辦高校教育市場的整合,獨立本科院校評估標準的出臺,一些基礎好、實力強的民辦高校在大浪淘沙中站穩了腳跟。一時間這些民辦高校的規模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增長。作為對底蘊要求較高的民辦高等教育來說,快速膨脹所形成的張力,使其在辦學理念、硬件設施、師資力量和教學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形成了真空。由此,當我們不得不對民辦高校在中國教育市場的定位進行重新審視的時候,工商企業的一些經營理念對于我們的探討也許能夠起到一些他山之石的作用。
一、學生是產品嗎?
如果將民辦高等教育與工商企業的經營相類比的話,無疑學校是生產加工場所,而學校的教職員工就是這個工廠的工作人員。而學生作為教育的另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在這樣的類比中該如何定位呢?是學校的產品嗎?還是其他的什么呢?有些人認為學生是學校的產品。誠然,學生在入學之初,其各方面的知識并不完備,甚至有些知識層面是空白的。而經過學校幾年的教育使其在畢業之前具備了一定的知識水平和就業能力,能夠基本符合社會這個大市場的要求。對于學校而言,學生確實具有產品的特質。生產出產成品的質量有優等、合格和不合格之分。學校畢業生的質量也是如此。然而,將民辦高等教育與企業經營進行類比后可以看出,把學生定位為學校的產品是有待商榷的。首先,與原材料可塑性極強沒有任何個體差異的特質相比,學生在入學之初就具備了一定的知識水平,而且絕大多數人的性格是在其童年甚至是更早的時候就開始形成了的。可見兩者在起點上就有了很大的差異;其次,學生在大學接受教育的過程是一個與環境互動的學習過程。而這一過程與單方面施力的工廠加工產品的過程相比是大相徑庭的。最后從結果上看,畢業生通過對學校學到的知識進行二次創作繼而將之在現實工作中充分發揮的主觀能動性是產成品簡單地滿足消費者使用需求的功能所無法比擬的。所以,根據上述差異結合對民辦高等教育辦學環境和企業經營環境的對比分析可知,與其將學生定位成學校的產品,還不如說他們是校方的客戶。許多國際知名的大企業,尤其是一些歐洲的大企業,都是以不斷地滿足客戶的需求為經營中心的。相反,對于短期獲利的追求卻顯得不那么重要。作為有著特殊身份的民辦高等院校,就應該以為其客戶學生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發展的學習環境為中心,從而讓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能獲得前途的使命感、知識的滿足感、心靈的歸屬感和投資的安全感。如果說學生是校方的客戶,那么學校的產品到底應該是什么呢?其實,學校的各種課程應該被定位成學校的產品。讓學校的產品課程不斷去滿足其客戶學生的需要,應該是民辦高等院校在研發和設置課程過程中的主導思想。正如美國Northwestern大學商學院院長DonaldP.Jacobs所做的那樣,把學生定位成為校方的客戶,圍繞著客戶的需求來開發和設置課程。就是憑著這一點,他領導的商學院所設置的商科課程,一直以來是美國商科學校MBA教學的風向標。定位了民辦高校的產品和客戶后,如何為學生提供符合其需求的課程就成為了民辦高校與企業經營類比的下一個內容。顯然,經過市場調查了解客戶的需求,根據就業趨勢設置好學校的專業方向和課程應該是民辦高校重點開發的項目。如果能夠掌握就業市場現在和未來至少5-8年內對人才種類需求的趨勢,能夠通曉借鑒國際知名學府的相關教學安排,把發展的眼光和國際化的眼光融入到民辦高等院校的專業方向和課程的設置當中去,民辦高校的產品就應該會贏得其現有的和潛在的客戶的信任和青睞。
二、要敏捷還是要精益?
敏捷(Agile)意即對的環境變化迅速及時的反應。對于生產加工型企業而言,敏捷要求其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適時調整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加工工藝,使產品以其獨具的個性特色不斷地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它強調的是效力,通過調整生產加工活動對產品發生作用。在一些強調產品個體特色的行業里,比如航天、高檔珠寶和時裝設計行業等,敏捷是在組織產品生產時的主導理念。精益(Lean)意即在即定的內容和形式下,去冗圖精。生產者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把不斷地優化生產加工過程,提高產品質量作為首要任務。它強調的是效率,在大規模、標準化和批量生產的過程中,對產品的質量精益求精。對于那些強調產品大規模無差異批量生產的行業來說,比如汽車制造業,精益是主要的生產理念。然而,在很多情況下,敏捷和精益是辨證統一的。因此,何時要精益?何時要敏捷?各自的比重多少?如何找到二者的分離點就成了關鍵性的問題。在這里,仍然將民辦高校的教育與之相類比可以發現,此時學校的基礎課程恰恰是要強調精益的產品。基礎課的教育是不需要個性化的,可以批量生產,但要特別強調質量;而另一方面專業課又剛好是要強調敏捷的產品,要求對客戶的需求和市場的變化做出快速準確的反映,以生產出個性化產品為己任。這其實也是一個早有共識的觀點。
三、如何確定分離點并能準確地判斷學生的需求并提供給他們有效力的產品呢?
眾所周知,客戶購買珠寶首飾的目的有的是為了美觀,有的是為了紀念、有的是為了珍藏;佩帶者或許是年輕人,或許是年長者,或許是男性、或許是女性;對材料的要求有要黃金的,有要白金的,有要鉆石的,有要翡翠的個性化生產的難度確實不小。要提供給學生個性化的課程更是一個繁雜的項目。而做好這一項目,無疑是給民辦高校的教學注入了長期的生命力。因此可以說,能夠以敏捷為主導思想為學生設置出符合就業市場需求的專業課程的先決條件,是對客戶的類型和市場的需求有一個詳實準確的把握。1.分離點學生完成前兩個學年基礎課程的學習,進入專業課程學習的時候,可以作為精益和敏捷的分離點。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如何確定學生的特質和類型。2.客戶的類型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生產出萬能的產品。正如學生完成學校的課程學習畢業后,并不能從事所有的工作一樣。那么,盡早地發現學生的特質和類型,根據他們的性格特點、獲取知識的方式、人格特征和職業興趣來幫他們確定發展方向,是一個必須要做的步驟。3.市場的需求首先,市場是實實在在存在并確實發揮作用的。這就要求民辦高校在設置課程的時候,尊重市場,真正地從市場的需求出發。做好一手的就業情況調查,分析并整理出有價值的資料,之后再以此對現有的課程進行必要的調整。從實踐中得來的信息對我們課程的設置會有很大的啟示。其次,市場是變化的,需要管理者根據市場調查資料進行就業趨勢預測。畢竟,學校的課程是為現有的學生開發設置的,而到學生畢業時這樣的課程設置至少已經過了4年的時間。因此,不但要根據變化情況做出及時調整,更要使課程設置體現前瞻性。這樣才能使學校的課程保持較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