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未知
摘 要: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學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要提高其有效性,首先要認清人的價值觀念是這一問題的動力源;其次要體現人性的管理哲學,從人的價值觀教育入手,變“管”的工作為“理”的工作;最后要引導學生參與,加強主體自我教育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思想教育;有效性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面對思想、文化多樣化的現實,許多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普遍感到學生工作難做。事實提醒我們,高等院校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再像過去那樣只滿足于一般的常規管理,收效不大。因此,找準動力,轉變觀念,努力分析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加強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就成了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課題。
一、找準動力源是提高有效性的基礎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包括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并且在管理中蘊含著思想教育。事實上,管理的精髓不是“管”而是“理”。所謂“管”就是限制,其外在形態常以“不能做什么”來表示;所謂“理”就是引導,也就是“應該做什么”。一個人的品質是由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構成的,處于品質表層、直接以外顯的形式表露的是行為,而處于品質深層、沒有直接表露的是價值觀念。所謂“不能做什么”主要是著眼于學生的行為,它所體現的實際上是一種行為規范,而所謂“應該做什么”主要著眼于學生的內在需要,它所體現的實際上是一種價值觀念。
過去我們在學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中之所以收效不大,相當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我們著眼于學生行為規范的時候比著眼于學生價值觀念的時候更多,規定學生“不能做什么”比啟發學生“應該做什么”的時候更多。這是一種舍本求末的管理。實際上,價值觀是行為規范之母。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主體價值觀的確立先于行為規范的確立;二是行為規范是主體價值觀的實際反映,是價值觀決定行為規范。管理是一種“控制”,控制論的關鍵在于“中介”。管理工作必須要規范學生的行為,但不要直接去“管”,大學生具有相當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意識,引導要比限制有效得多。學生一旦確立了“應該做什么”的信念,在實際行動中就會自動形成一種“不能做什么”的制約。解決了價值觀念問題,很自然地就會解決行為規范問題,而單是著眼于行為規范的管理也許永遠也不能實現管理的目的。管理的最佳狀態是自動制約。任何一個自控系統都有一個動因,也即一個動力源,該動力源通過一個有機結構把自己的能量傳遞過去,從而實現整個系統的自動調節。人的價值觀念就是這樣一個動力源,它是人的所有行為規范、行為準則的驅動力。
二、轉變觀念是實現有效性的關鍵
在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要實現飛躍必須改“管”的工作為“理”的工作,也就是改“不能做什么”的工作為“應該做什么”的工作?!安荒茏鍪裁础笔强刂茖W生的行為,“應該做什么”是把握學生的內心,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管理模式,是由內在的“應該做什么”制約外在的“不能做什么”,是學生主體的自身制約。人是有自為性和主動性的,我們在管理過程中提倡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耐心真誠、積極主動等,都是著眼于重視人的這種自為性和主動性。我們在管理工作中所犯的簡單粗暴、強迫命令這樣的錯誤,究其根本,也就是漠視了人的這種自為性和主動性。
學生品質的形成實際上是一個過程,由價值觀念到行為表現。目前,我們的管理基本上只顧及到了行為表現,這不是說我們沒有考慮到學生內在的精神狀態,但總是企圖由行為上溯到觀念的教育。這是一種滯后的教育模式,因為行為是價值觀的表現,價值觀是因,行為是果,等到某種不正確的價值觀已經確立并且已有行為表現時再去企圖糾正它的行為并由此而糾正這種不正確的價值觀時,早已為時過晚。所以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管理時,老是出現這種類似于“救火”的情形,已經出現了問題才想起平時怎么沒在這方面多加教育。我們只著眼于行為,這是一種以行為規范為主體的管理模式,以行為規范為起點,也以行為規范為歸宿,這是我們過去的管理體系的弊根之所在。雖然在管理中我們也應該追求學生行為上的效應,但這不是管理的核心和主體,管理本身也只是手段,它的目的首要的是主體價值系統的構建和健康發展。而行為,實際上只是為主體內在價值觀念提供一個外在的參照系和可測的目標系統。這就是管理的主體價值原則,它所體現的是一種人性的管理哲學。
當然,一個人的價值觀念體系的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管理者應獨自承擔的責任。對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來說,我們的責任就是針對高校學生的特殊思想狀況和群體心理,及早培育學生價值觀念體系中的核心因素,并促使其迅速成長。
其實,在以往的管理工作中,我們并不是不重視學生主體的思想因素和觀念因素,相反,我們長期以來始終把世界觀、社會觀、政治觀的教育放在首位。但是,在人的思想結構中,世界觀、社會觀、政治觀是處于最上層的因素,它并不直接決定人的行為,直接決定人的行為的觀念因素是價值觀(包括倫理觀和審美觀)。世界觀、社會觀、政治觀處在人的思想結構的最上層,因而也是人的所有觀念和行為的比較深刻的原因。但是,第一,人的價值觀的發育成熟早于人的世界觀、社會觀和政治觀。對于青年學生來說,他們的價值觀已趨于成熟,他們已經可以對事物進行判斷,但他們的世界觀、社會觀、政治觀則正在發育成長之中。企圖直接通過作用于青年學生的世界觀、社會觀、政治觀來規范青年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必然表現出空對空的癥狀。第二,即使在人的世界觀、社會觀、政治觀成熟之后,它們對人的行為起作用也必須通過價值觀的轉化才能實現,世界觀、社會觀、政治觀規范人的抽象意識,價值觀規范人的具體行為。前者經由后者并最終以后者的形式實現對人的具體行為的影響。第三,并不是人的所有行為都受世界觀、社會觀、政治觀的支配,人的行為也不都反映了一個人的世界觀、社會觀、政治觀。在人的行為結構中,實際上只有那種重大行為才直接是由一個人的世界觀、社會觀、政治觀決定的。應該說,世界觀、社會觀、政治觀是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中最高層次的部分,是在解決了學生主體的價值觀念問題后對整個學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升華,這是學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的最高境界,因而也是最后一個步驟。把什么都上升到世界觀、社會觀、政治觀高度,看似高屋建瓴,實際上起了阻隔學生真正達到這種崇高境界的作用,因為它切斷了通向這種境界的橋梁。為什么我們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總有點隔靴搔癢的味道?就是因為我們跳過了價值觀教育這一個必經的途徑,我們隔的就是從個體走向社會、從自我走向崇高的這條通道。所以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說:高校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最大敵人就是管理觀念中的教條,要實現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變化,提高其有效性,必須轉變管理和教育的觀念。
三、引導學生參與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環節
以往的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首先在于部分教育工作者將教育僅僅理解為他人教育,嚴重忽視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不重視讓學生參與教育過程。
為什么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十分強調學生的自我教育呢?
要知道每個受教育者都是能動的主體,都有著十分豐富的活生生的內心世界。過去我們往往把受教育者看作被動的客體,僅從教育者的主觀愿望出發,認為“我說了,你就接受,就照著去做”。但實際情況卻相去甚遠。學生會以自身已有的認識和體驗對學校的要求進行分析、篩選和加工,甚至加以抵制,而不可能像一張白紙那樣任教育者描繪。學生每時每刻都處在一種對自身和世界的思考過程中,他們根據周圍的各種影響,經過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調整自己的價值觀,選擇自己的政治方向,改造和完善自己的性格,確定今后的發展道路。因此,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中要引導學生參與,加強自我教育。
那么,在新形勢下應怎樣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呢?
首先,要了解教育對象,把教育的立足點放在“啟迪”上。如前所述,以往的教育在“應該”上著力比較多,但卻很少考慮教育對象在想什么,他們怎樣看待這些問題,他們的看法為什么是這樣以及他們能夠干什么,因而教育缺乏針對性。因此教育一定要建立在對學生的充分了解上,教育內容應立足于啟發學生去思考,去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得出判斷和結論。
其次,要引導學生參與教育過程,主動積極地接受教育。教育目標、教育內容要轉變為學生的思想、意識,必須以實踐、思考為中介。而學生自覺參與的教育活動則是最為有效的實踐活動。在參與中,受教育者由教育客體轉變為主體,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從而積極吸收教育信息,自覺體驗現實生活中的甜酸苦辣,形成自己正確的認識和觀念。
再次,要重視受教育者所受環境影響或人生體驗等“偶發性學習”。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告誡家長們說:“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和發愁,怎樣對待朋友,怎樣寫,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兒童教育都有著重要意義。”青年學生處在社會生活之中,并參與社會生活,改造社會生活。而社會生活作為一個整體,又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青年,這種影響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在這一過程中,有時教育者或長者的一句話,身邊的一件小事或一個刺激,會像“觸發器”一樣,改變學生正在形成但又尚未穩定的心理結構、人格結構,進而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十分重視偶發性因素的影響,幫助受教育者牢牢抓住一個個關鍵的人生瞬間,促使他們自覺進行人生體驗,從現實生活中吸取有益的營養,從而不斷豐富自己,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