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談如何做好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工作

銀聯(lián)飛

【關鍵詞】 高等學校 貧困學生 思想教育 教育技術

高校貧困家庭學生是指那些家庭月收入低于當?shù)卣?guī)定的居民平均經(jīng)濟收入和生活平均最低水準線,在校難以維持正常學習和生活的大學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特別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并軌制度的全面推行,高校中一個特殊群體——貧困家庭學生群體正在形成。教育部在第20次(2006年9月14日)新聞發(fā)布會散發(fā)材料之一中談到:2005年,全國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總數(shù)為1450萬人,其中,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約294萬人,占在校生總數(shù)的20%,特別困難學生約123萬人,占在校生總數(shù)的8%[1]。我院地處廣西、云南、貴州三省交界地,生源地多處在“老、少、邊、山、窮”的西部不發(fā)達地區(qū),經(jīng)濟基礎薄弱,多數(shù)學生家庭收入較低,據(jù)2006年調查顯示,全校學生貧困率(貧困生占在校生比例)為42.14%,特困率(特困生占在校生比例)為19.52%,均高于全國同類院校平均水平[2]。因此,針對我院這一數(shù)目龐大的特殊群體,掌握他們的現(xiàn)狀和特征,有針對性地開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對于培育學生健康成才,確保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構建和諧校園,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有著重要的意義。

1 貧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1.1 自卑心理嚴重

自卑心理在貧困學生中相當普遍,原因主要有:①貧困生大多是來自老少邊山窮地區(qū),生活困難,經(jīng)濟較拮據(jù),來到城市后,面對陌生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的價值觀念,生活水平的差異,對自我現(xiàn)狀,如外貌、服飾、語言等方面不滿,由消極的自我意識、自我暗示而產(chǎn)生自卑感;②由于城鄉(xiāng)經(jīng)濟差別及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差異,貧困生感覺與其他學生存在著知識面、語言表達能力、接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文藝特長等方面的差異,在差異面前不能正確評價自己,以己之短比人之長,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形成了自卑心理;③有些貧困生中學時學習刻苦,成績優(yōu)秀,自我感覺良好,考入大學后,發(fā)現(xiàn)學習優(yōu)秀、多才多藝的同學比比皆是,原本學習成績帶來的成就感、優(yōu)異感受到?jīng)_擊,心理發(fā)生落差而產(chǎn)生自卑感。

1.2 焦慮 貧困生由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使得學習及生活沒有穩(wěn)定可靠的經(jīng)濟保證。為此,貧困生總處于焦灼不安的憂慮之中,一方面因考慮如何解決學習生活費用不足、家中欠債太多等問題而常常不安;另一方面,他們期望以優(yōu)異的成績來慰藉家人的辛苦勞作,但由于種種原因,成績欠佳,故而自責、焦急。有些貧困生還要外出找機會打工賺錢,在學習與打工之間疲于奔命,并且捉襟見肘的伙食費難以滿足學業(yè)和打工的需要,加重了身體與精神上的負擔。加上當前的就業(yè)形勢又很嚴峻,社會競爭壓力加大,使貧困生對個人的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因而精神壓力過大,緊張情緒不斷增加。由于精神經(jīng)常處于壓抑狀態(tài),沒有或不愿意尋找傾訴心事的對象,焦慮情緒得不到及時、合理的宣泄,這些過度或過于持久的焦慮、抑郁體驗,會導致心理疾病的產(chǎn)生。事實上,心理上的抑郁和焦慮帶給貧困生的困擾遠遠超出了經(jīng)濟上的艱難。

1.3 依賴心理

有些貧困大學生在面對貧困時,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覺得世界很不公平,沒有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不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xiàn)狀,一味地希望學校能夠全額免費,希望社會各界人士為自己提供幫助,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別人身上,把接受政府、社會、學校和同學們的幫助看作是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自己接受也是心安理得,形成了一種依賴心理。這種等、靠、要的思想,使得他們缺乏自強自立的精神和責任感。

1.4 厭世觀

家境貧寒確實給大學生貧困群體帶來了許多困難乃至精神上的沉重負擔。一部分貧困生不是鼓足勇氣戰(zhàn)勝困難,而是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產(chǎn)生了挫折感,甚至失去了學習、生活的信心,而在總結這種挫折時,又過多地強調經(jīng)濟原因,夸大了社會上一些消極和腐敗現(xiàn)象,進而發(fā)展到怨恨家庭的貧困、父母的無能,怨恨他人,以致于怨恨社會,產(chǎn)生一種厭世情緒。

1.5 人際交往障礙

貧困生由于經(jīng)濟上的拮據(jù)、成長環(huán)境的相對閉塞、文化滯后、人際關系相對簡單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使他們訥于言語、羞于交往,因為怕別人瞧不起自己,不愿在公共場合露面,很少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不敢或不愿參加集體活動,特別是需要一定經(jīng)濟付出的集體活動。另外,來自單親或父母長年生病家庭的學生,他們從小缺少正常的關愛,不善于進行感情交流,因此就會遇到很多交流溝通的障礙,影響正常的交往。由于交往不多,別人就不了解他們,結果他們就變得越來越孤獨,同時由于參加活動少,泯滅了自己的才華,能力沒得到發(fā)展,眼界不開闊,這就更加重了他們的自卑感。

2 加強貧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幾點措施

黨和政府歷來關心高等學校貧困生的生活和學習,并把貧困生救助問題看作是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關系到平安和諧校園乃至和諧社會的構建大事[3]。我院嚴格按照政策要求,結合自身特點,逐步完善各種資助辦法,形成了“獎、貸、助、補、免”的多元化資助體系,使幫困、助困有了基本保障。但要從根本上達到解困目的,僅從經(jīng)濟上解困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思想上、心理上、經(jīng)濟上的解困工作結合起來,使貧困生能更為堅強地面對和應付各種挫折,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

2.1 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以學生為本”就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在高校工作中的體現(xiàn),是對高校提出的構建“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環(huán)境”五育人的工作體系的要求。作為高校基礎工作的學生政治思想工作,就應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中,及時掌握貧困生的思想、生活和學習動態(tài)是做好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礎。要把關注的目光放在貧困生的身上,貧困生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辛酸經(jīng)歷,這段經(jīng)歷會影響他們的人生價值取向,因此要多與貧困生接觸,善于拓寬收集貧困生信息的渠道,及時掌握他們思想、學習、生活狀況和所面臨問題等的真實信息,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克服困難,轉變不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能夠健康全面地成長、成才。

2.2 在世界觀、人生觀教育的基礎上加強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豐富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內容,首先要引導貧困生用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來正確認識貧困,把貧困化作激勵自己奮進的動力,從而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其次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強化對貧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讓他們把對祖國、社會、學校、家庭的責任與實現(xiàn)人生價值和自身成長成才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進行誠信教育,在班級、系院建立健全誠信評價機制,將貧困生在學習、考試、生活、消費等方面的誠信行為納入受資助資格審核體系之中,并且定期開展誠實守信的主題班會。此外,還應對貧困生開展感恩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要有意識地將各種資助活動加以深化,變社會的愛心為貧困生成才的動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他們感謝曾幫助過自己的人,參與愛心活動與社會公益活動,盡自己的力量來回報社會。

2.3 開展各種助困活動,切實解決貧困生實際困難 充分利用政府當前重視和推進大學生助學貸款的有關政策,建立科學完善校內學生經(jīng)濟資助運行機制,幫助貧困大學生得到完成學業(yè)所需要的最起碼的經(jīng)濟保證,從而使貧困大學生基本上消除單純因經(jīng)濟原因而導致的心理焦慮。經(jīng)濟資助應以“自助為主,他助為輔”,“有償在先、無償在后”,“以酬代補”的原則進行,針對部分貧困生不守誠信不償還貸款、勤工助學不負責任、認為只要勞動就要付錢、缺乏義務勞動觀念等的思想現(xiàn)狀,開展各種形式的誠信教育、責任感教育、吃苦耐勞教育等各種思想教育工作,讓努力學習、力求上進的貧困生獲獎受補,以利于克服"等、靠、要"的消極依賴思想,樹立自立自強的奮斗精神,以利于鼓勵學生艱苦求學、勤奮上進。

2.4 對貧困生的學習進行“扶貧”,提高其學習工作能力

高校中有許多貧困生由于早期所接受的教育水平相對較低,使得他們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綜合能力相對較差[4],進入大學以后一些科目(如英語、計算機等)立刻顯露出差距,再加上中學與大學教育方式的變化,這些學生想通過原有的學習方式趕上或超過其他同學,卻收效不大。加強對貧困生學習上的“扶貧”有利于幫助他們恢復自信,也有利于他們接受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者平時要多關心貧困生的學習狀況,耐心解決貧困生的學習困難,在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和學習困難的貧困生之間開展“傳、幫、帶”活動,特別要請學習優(yōu)秀的貧困生介紹如何調整心態(tài)、勤工助學之余合理支配時間、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學校也應多開辟文化、技術型崗位,將勤工助學與教學、科研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如安排高年級貧困生進實驗室勤工助學,在參加科研活動中提高能力,使對貧困生的學習“扶貧”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提高他們的專業(yè)技術水平和綜合能力。

2.5 緊密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貧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高等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改革和適應21世紀高等教育培養(yǎng)人才與發(fā)展的迫切需要。貧困生由于其在學校的特殊身份及他們所面臨著的更為艱難的處境,使得他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心理負擔,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開展心理咨詢、利用校園網(wǎng)等工具開展與貧困生的心理溝通與教育引導、開辟網(wǎng)絡心理咨詢室、開展網(wǎng)上心理知識講座、心理案例討論等,讓貧困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緩解壓力、疏通自卑、焦慮、厭世等不良情緒的自我調節(jié)方法,增強貧困生自我心理健康維護的能力,通過堅持不懈的日常教育,最終達到貧困生精神解困營造和諧人文環(huán)境的目的。

2.6 創(chuàng)新思想教育工作的載體,營造和諧健康的校園氛圍開展激勵教育

心理學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能否成功達到某一標準的知覺,多次成功的體驗能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5]。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鼓勵貧困家庭學生參加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文娛活動,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通過成功地解決困難來體驗和認識自己的能力,從自身的進步中獲取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且在活動中鍛煉能力,開闊心胸,走出封閉的自我,感到黨的溫暖,師生的關心和呵護,有助于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最大限度地激發(fā)自我潛能。在校園中應倡導以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為榮,盲目消費、攀比消費可恥的優(yōu)良風氣,使貧困學生在與同學的交往中減少過多的心理壓力,培養(yǎng)其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友愛和諧的人際關系、健康愉悅的情緒,以增強其心理自我調節(jié)能力,從而達到正面的激勵效果。 總之,高校貧困生工作是一項復雜的教育工程,涉及國家對教育的投入、社會的支持、家庭承擔的責任以及大學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的因素。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說就是以關注貧困生的生存狀況為基礎,堅持以教育為先導,以育人為目標,鼓勵貧困生正確認識和對待貧困,確立貧困生自我面對人生的勇氣和信念,培養(yǎng)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全面提高貧困生的能力,使每一位貧困生不單學有所成,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從根本上幫助貧困生真正脫貧。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