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學生學習倦怠心理因素及干預策略
劉媛
【論文關鍵詞】學習倦怠心理因素干預
【論文摘要】在國內外文獻進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重點探索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心理因素及干預措施。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心理因素有人格、自我效能感和學習動機。對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干預需要通過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調整學習動機等措施來進行。
目前大學生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大學生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如果大學生長期處于學習壓力過大的狀態下,而得不到緩解,就很容易產生倦怠心理。曾有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大學中有55%的同學偶爾逃課,有18%的同學經常逃課, 證明當前大學生逃課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分析導致大學生逃課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習倦怠。由此,我們必須重視和急需解決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問題。 一﹑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內涵 Pines (1980) 認為學習倦怠是指學生因為長期的課業壓力過大或負荷產生精力不足,對學業知識及與學習相關的活動熱忱逐漸消失,對同學態度冷淡,不愿交流或過多接觸的行為,以及考試成績不理想,對學習持校級態度的一種不良現象。 國內研究者連榕(2005)從心理與行為兩方面來說明大學生學習倦怠,認為學習倦怠是由于長期的學習壓力或學習興趣不足而對學習感到厭倦的消極態度和行為 。目前較多研究者認為學習倦怠是:“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或動力不足時,對學習會感厭倦、疲乏、沮喪和挫折,從而引起一系列不適當的學習行為,甚至逃學,這種狀態稱為學習倦怠”。 二﹑大學生學習倦怠的主要心理因素 (一)人格 在心理上,一般將人格定義為有動力傾向性的、比較穩定的心理活動特征的總和。心理學中的人格概括來講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心理活動特征。具體地講包括人的智力品質、性格、氣質、個性特點等。其中,不同的氣質類型具有不同的行為,而抑郁質和黏液質的學生對學習具有堅持性;人格特征積極穩定的個體學習行為相應積極,人格特征消極不穩定的個體容易出現學習倦怠表現。同時,健全的人格能夠更好地適應生活,較少產生負面消極的情緒,因此,受負面情緒影響而產生的學習倦怠也會減少。 (二)自我效能感 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指個體對其在某一領域環境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觀判斷或評價。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是個體認為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某種或某類學習或其他上的任務,是個體具備自信心在某些活動中的體現。 自我效能感主導著個體行為取向和任務的選擇,自我效能感還可以讓個體自己對對自身能力形成主觀性評價期待,影響其行為。對自我效能感強的人,注重于適合自身能力水平且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在任務過程中,集中注意力,自我控制力有效發揮,表現出出色的行為能力和行為效率。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則對自己的能力判斷和期待低,以致容易產生逃避學習或學習依賴強的不良行為。 (三)學習動機 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和動力。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驅力量。學習動機的不足和專業的興趣、人格、自我效能感等很多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學習動機不足對學生的抱負水平和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影響,使學生缺乏動機,不能堅持學習行為,逃避學習,在學習上表現出明顯的倦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