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培養大學生體育心理素質的價值分析
徐燕萍
論文關鍵詞:體育心理素質心理健康
論文摘 要:體育已逐漸成為學生個體全面成長的教育途徑的必不可缺的途徑之一,尤其在學生心理成長中發揮著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通過研究體育與校園文化、體育與心理素質之間的關系,闡述了如何發揮體育在推進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中的優勢,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 引 言 體育運動與日常自然的身體運動相比,無論內容和形式都有不同之處。體育本身所蘊含的獨特魅力與教育功能,決定了體育運動通過多種組織形式實施于人際交往的環境下,使學生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受到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它能夠通過多種多樣的身體活動方式滿足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提高他們的體質、調節他們的情緒、磨煉他們的意志、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使他們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與個性品質,也增強了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幾乎任何體育運動項目,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愉快、同情等多樣的情感。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增進自我意識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培養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2 提高體育心理素質的意義及必要性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所面臨的學業、升學、各類等級考試、就業壓力越來越嚴重。再加上現實生活中學生獨生子女的比重越來越高,學生個性越來越強,心理問題漸趨嚴峻。這種心理危機現象蔓延下去,不僅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也影響社會的發展和穩定。 2.1國內高校學生體育心理素質的發展現狀 據對我國大學生相關調查發現,80年代中期23.25%的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20世紀初上升至約30%,其中有較嚴重心理問題的約占10%。從總體水平看有超過60%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并呈現出繼續上升的趨勢。2004年,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陳志霞等人運用“自殺態度調查問卷”,對101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過輕生念頭的學生占10.7%。由此可見,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校園體育心理素質的提高越來越被重視重視,強化素質教育的同時,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體育心理素質的而提高對于促進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意義,搞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反而普遍存在在縮減體育課程的學時數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