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校舞蹈藝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思考
鄒瑋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高校舞蹈教育的藝術功能與社會功能有了更多的外延,不僅涉及到宏觀的整個教育系統,還要細查到微觀具體的供需關系等,在高校的藝術類課程設置上,重點注重通過知識性鑒賞性的培養以加強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造成了舞蹈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和其他藝術類課程相比處于弱勢狀態。本文針對大學的藝術教育展開分析,從我國舞蹈教育的歷史出發,再到今天的舞蹈教育現狀,以至于最終的發展啟示和建設性的意見,給舞蹈藝術教育的基礎工程起到一些規范和提高的作用,同時結合高校舞蹈教育現狀,提出創新途徑。為探索高校舞蹈藝術教育科學化發展作出更近一步的努力。
論文關鍵詞:藝術教育;高等舞蹈教育
一、關于藝術教育與管理模式問題
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基礎,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無論在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方面,還是在提高創新能力和提供知識、技術創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未來的世界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競爭則分為各種實力與民族凝聚力的競爭,各種實力的提高需要科技的提升,而民族凝聚力又來自何處?應該說都離不開教育,特別是藝術教育對文化進步、民族發展所起的特殊作用,民族凝聚力來自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來自于民族優良傳統的弘揚,來自于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和鞏固。為此對藝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其藝術教育的思想觀念,管理的模式與結構,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都應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藝術教育自身的特點如何才能夠更好的發揮出來。第一是管理和教育都是在動態環境下的主體創新活動,要充分發揮每一個教師的主體創新和個性意識。第二藝術教育的活力是面向未來,是以激發和凝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去開創未來的事業。第三未來社會是學習型的社會。學校領導者起著給學校注入靈魂的作用,營造著濃厚的校園文化,針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課程、校內結構和功能,并為每個成員提供發展的機會和條件。學校中的每一個教師則應成為動態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學校的教育特點與社會組織相結合,使之具有生長點和生命力。
二、我國舞蹈教育的溯源
中國的舞蹈文明伴隨著中華文明經歷了上百萬年,從原始人類的前藝術活動期就出現光彩,無論是擊石附石的先民獸舞還是奴隸專職的紀功之樂,或是后來封建社會的唐舞、宋舞,都是舞蹈文明的發展歷程;其中舞蹈在藝術教育的發展中承載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寓教于樂的大儒精神還是鄉里百姓的自娛自樂都是舞蹈教育的需要,從漢代的樂府到唐代的梨園都對當時的舞蹈起著推動和歷史的保留作用。歷史發展至今,舞蹈的傳承與教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是職業教育,還是幼兒社區教育,都呈現著我國舞蹈教育市場的多元發展,逐漸走向科學化的軌跡。
在舞蹈教育實踐中,我們首先確立我們對舞蹈本體及社會功能與作用的認知。舞蹈不單純是技能技巧與技法,它是文化、文化形態。舞蹈藝術是人民大眾創造的,在諸多的藝術門類中,舞蹈藝術不僅是供人們欣賞,更是人們自身直接參與的藝術品種,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更多的外延與擴展。
三、高校舞蹈教育現狀
目前我國教育已經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舞蹈教育也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走進了普通高校,但是還存在一系列問題。
(一)課程設置及其存在問題
當前大部分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公共課都是開設音樂欣賞、美術,而舞蹈只是作為一門選修課程,即便是一些師范類的非藝術專業學校,舞蹈也不是必修課。在少部分學校開設了公共舞蹈課也只是流于形式,課時一般一周2節,開設一個學期。這樣的課程設置沒有辦法對舞蹈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的學生進行系統的舞蹈教育,而且也會導致學生認為舞蹈教育只是為了拿個學分,對自己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沒有任何的幫助,從而忽視了舞蹈作為自身的美育價值。
(二)舞蹈教育與其它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相脫節
舞蹈教育在培養大學生藝術技能的基礎上,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藝術評價能力以及對事物特有的藝術洞察力,還應該將舞蹈與其它人文社會學科轉化成綜合的感受力,即舞蹈教育的重點應從舞蹈本體轉移到與其它學科的結合上,如美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建筑學的結合。劉青弋教授曾說:“舞蹈的跨學科理論主要包括舞蹈與人文社會學科相關的交叉學科(舞蹈美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教育學)的理論以及與自然學科相關的交叉學科方面的研究。”舉例來說,在實踐課上要強調舞蹈知識普及。欣賞的課堂上,當我們講完作者、創作動機、表現內容、結構欣賞后,應將課堂內容再延伸一步,啟發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從藝術學、藝術社會學、藝術心理學、藝術哲學的角度闡述出來,達到拓展一切學生的視野,加深藝術修養教育的程度,從而豐富、完善藝術素質教育的內容。
(三)缺乏課外活動實踐
第二課堂是藝術教育的特色,幾乎所有高校都比較重視這方面的教育,通過組建藝術社團、舉辦藝術活動與藝術節以及參加各種藝術競賽藝術表演,來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第二課堂的舞蹈教育有助于舞蹈藝術的發展,但是學生的參與性也不廣,局限在部分學生里面進行,大部分學生只是作為觀眾。
四、高校舞蹈教育的創新途徑
當前,藝術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被日益重視,舞蹈教育面臨著發展的大好時機,但在各高校因受師資、場地等因素影響,舞蹈美育與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目相比仍是弱項。因此,我們要建立科學、規范的舞蹈美育教學體系,把握正確方法,采取多種途徑對大學生進行舞蹈審美教育。 (一)教學過程的人性化及教學目標的務實性
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是現代國民教育中提倡以人為本的表現之一。它通過對教、學雙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地位的重新確立,表明一種適合現代人文精神的新型教學觀,不僅是對傳統中以老師為主、學生為輔這種填鴨式教學方式的一種揚棄,更是對新時代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這種人性化教學方式的一種張揚。它的變化勢必會帶來一場教育理念的新革命。強化學生在教學環節中的主體能動性,就意味著整個教學模式、內容、環節及結果都將隨之改變。這不僅尊重了教育對象個體的性格特征,而且激發了教學環節的互動功能,提高了教學過程中雙方平等對話的權利,讓學習自身的過程變得更加靈活多樣。
同時,這種變化對于學校也提出了更為務實的培養要求,那就是必須在學校和社會之間架設起一條行之有效的通道,讓培養機構和需求機構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學校不再只是單純培養人才的機構,它還肩負著更重大的社會責任。因此,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在一開始便和社會的需求緊密相關,要具有很強的可適性和靈活性,才能避免人才資源的無為浪費。
(二)教學手段的科學化和教學環節的創新性
科技已經是現代社會的代名詞,它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認知方式。當高科技的教育手段與舞蹈教育相嫁接時,不僅深化著舞蹈藝術自身的發展,也開啟了人們重新探索舞蹈以及自身的大門。由此,舞蹈教育中“科技含量”的高低,是現代國民教育中的又一重要特征。
毫無疑問,科學化教學手段的出現并介入到舞蹈教育之中,豐富了舞蹈自身的語言體系,并使舞蹈的傳授方式,不再僅限于傳統的口傳身授模式。人們對于舞蹈的理解也隨著這種手段的提高,逐漸地發生著變化。
創新性人才的需求,迫使教育從業者必須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只有在細節上出新,才有可能在結果中出新。杜絕一本教案定終身的腐朽方式,積極倡導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實驗精神”。尤其在舞蹈教育中,這種精神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以往的教學環節基本上都是在承襲原有教學制度和照搬原有教學模式中進行的,對于內容的使用也只停留在組合式的重新排列,或是原形刪減中的淺顯表層之上,缺失了對更高目標的“實驗”這一關鍵性的時刻。學生“創新”的潛能沒有通過“實驗”,在重構與解構的過程中激發出來,而只能在硬性的規定中,惟命是從地吃老本,或是似是而非地隨大流,忽略了“學、用、破”這種三位一體的環節在整個教育流程中的因果關系。這其中,學、用是基礎,是量化的積累過程,而破即實驗,則是通過量化達到質變的途徑,是給予對象以足夠的想象空間,尋找各種可能性、提煉創新精神的橋梁。只學不破,無以創新,而不學則破,純屬空中樓閣。舞蹈教育作為完善人自身手段的一種方式,它的功效不僅僅只在于開發人的身體能力,更是作為一種交流手段,豐富著人的表達方式。尤其是在國民教育的意義中,舞蹈教育更不再是只認胳膊腿兒的技藝,而是具有更大的內涵與外延。舞蹈是藝術,更是一種文化,當舞蹈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存在于教育的行列中時,啟人心志,激發創造力的目標就成了舞蹈教育所肩負的重任。
(三)積極倡導舞蹈藝術實踐,舉辦相關舞蹈專場晚會
高等教育應該發揮其自身的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各種平臺,主動承擔起國家、社會賦予的職責,來打造新時代的人才產品。高校的團委、學生工作處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文化生活建設,豐富大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要真正理解建設大學生精神家園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學生會各類社團活動等各種渠道,為大學生的審美教育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證。不少高校都有“大學生活動中心”、“健身中心”等學生活動場所,也成立了“大學生藝術團”、“社會實踐部”等學生團體,但是,關鍵就在于我們能否正確倡導、引導大學生進行正常而有益的各類實踐活動。如:結合實際舉辦大學生的“單、雙、三”舞蹈比賽,“健身、健美操”比賽,“迎新”舞蹈比賽,“畢業專場”舞蹈晚會等一系列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活動。一方面,既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在活動中大學生的組織能力、創造能力又得到了培養。這幾年的“全國校園舞蹈大賽”“CCTV舞蹈大賽“的舉辦就是最好的證明。
(四)完善學科體系建設,開設相關的舞蹈選修課程
美國曾制訂了《藝術教育國家標準》,規定舞蹈是所有學校規定性課目,同時提出了實施方法和具體標準。目前,西方國家的高等院校也普遍將舞蹈作為必修或選修課,這顯示出當今世界藝術教育的發展潮流。在我國,舞蹈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普及發展方興未艾,但至今仍沒有一個科學化的學科體系與之適應。高校應利用自身的教育職能,開設相關的舞蹈選修課程。如:《舞蹈美學》、《舞蹈精品賞析》、《校園集體舞》等,在教學中應考慮到授課對象的特殊性,教師面對的是高校的文理科大學生,而不是舞蹈專業的學生,因此要做到心中有數,因材施教。在高校還可以開設體育舞蹈類公選課,例如《國際標準舞》、《街舞》等,目前許多普通高校將國際標準舞列入高年級公共選修課中,國際標準舞公共選修課的課程設置應以培養學生美的情感和情操為目的,應概述性、系統性和兼容性相結合,不但注重外部形體和舞蹈技巧的訓練,還要教育學生理解各類舞蹈的起源、內容及風土人情等歷史文化。這些公共選修課程的開設就為大學生的舞蹈審美教育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