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技術新視點與高校教學改革
賴慧波
摘 要:回顧了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肯定了教育技術在高校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技術優勢,提出教育技術新視點。通過對課堂多媒體教學應用的實踐考察和分析,從幾個方面對教育技術環境下高校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進行了探討,對這些師生角色的再認識,有助于更好地適應教育技術環境,更好地促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方法的改進,對改進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把握課堂教學的未來發展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教育技術;新視點;教學模式;人才培養
回顧電化教育重新起步以來,既有八十年代的輝煌、也有九十年代的寂寞,就在電教工作走向低谷的時候,教育技術的新定義(AECT)將教育技術工作的全部內容概括為“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一時間,無論在電教界,還是在整個教育界,大家都在談論教育技術。十幾年過去了,多數高校“電教中心”的牌子換成了“教育技術中心”。因此,通過對教育技術環境下高校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進行了探討,對這些師生角色的再認識,有助于更好地適應教育技術環境,更好地促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方法的改進,改進高校課堂教學模式。
1 實踐中驗證教育技術在高校課堂教學的優勢
高校課堂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粉筆+黑板”的方式,在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方式,集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于一體,實現圖文并茂、聲畫并舉,甚至模擬虛擬現實創設課堂教學情景。能夠將傳統教學中單一的文字或簡單掛圖呈現教學信息的形式轉變為多媒體形式,從而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文字呈現信息過于抽象的問題,而以生動具體、形象逼真的虛擬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內容轉變為具體的形式再現給學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實現輕松愉快的學習。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充分發揮教育技術的優勢,使之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出教學難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正確合理的使用這些電教器材,才能夠真正發揮他們的作用,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此外,認真研究學生的認知結構,結合認知學習理論,潛心鉆研教學教法,進行教學設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由地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進而成長為具有探索新知能力的新型人才。教師在常規的教學環境下,缺乏相應的教學設計能力,但是在教育技術環境下,教師把多媒體技術視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到媒體優化組合的效果。教育技術最大的優勢在于:
①直觀形象,克服抽象。
②虛擬現實,突破視覺局限,再現事物本原。
③動態模擬過程,有效呈現重點、難點。
④及時交互,及時反饋,易于學生參與,師生互動。
⑤圖文聲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⑥海量信息,節約空間和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2 教育技術新視點
教育技術作為一種觀念、理論、手段、工具深入到教育、教學中的各個領域,潛移默化的把教育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推向了改革的前沿。在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表面上看來,課堂教學設計應該由教育技術專業人員做,但是,一個高校有幾百門課程,分布在很多個學科專業,都要由教育技術人員來做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高校教育技術中心應配合教務處研究制定有關政策。
(1)建立高校的教育技術研究所,除全體教育技術人員參加外,還要吸收廣大對教育技術有興趣的教師參加進來。
(2)開發高校課堂教學軟件,將教學設計的成果轉化為教育技術資源、教育技術的軟件、教材、課件等形式才能應用于教學,將教學設計的思想、教學策略、技術方案等等轉化為物理形式的過程,其成果形式可以是教材、錄像片、教學課件、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資源的使用方法等等。
(3)從教育技術人員承擔的課程入手開展教學設計研究工作,安排一定數量的專職或兼職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身體力行地用現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去講好自己的一門課,以先鋒和示范作用帶動廣大教師積極投入到教育技術實踐中來。
(4)開發高校網絡課程,與教學第一線的教師緊密配合,將一部分課程開發成網絡型開放教程,放到網上供學習者自主學習。
(5)制定高校教育技術實踐研究項目的立項計劃,包括每年計劃項目的征集、項目的審定、資金的發放和管理、項目進行過程中的協調與管理、成果的鑒定與評估等等。
(6)積極協助高校教師完成已經立項的教學設計研究課題,提供先進的多媒體制作硬件環境,由于多媒體技術所需要的硬件環境比視頻制作設備環境要求低,容易普及。因此,開發制作軟件和課件等工作應以第一線教師為主,教育技術中心加以指導、協調配合并提供特殊加工服務。
(7)教育技術人員除了配合有項目的教師搞好開發研制工作以外,也要承擔一些重點的開發項目,集中精力搞出一些精品課程,從而帶動高校整體制作水平的提高。
3 教育技術環境下高校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再認識
3.1 高校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輔導者和指導者
教育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傳遞人類優秀文化的同時也夾雜著糟粕。作為引導者、輔導者,通過教育技術手段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在設計、制作教學課件時,要能夠把啟發式原則貫穿于課件設計的全過程,能以動靜結合、可觸可感的形式,把教學內容形象地呈現給學生,有助于學生融入教學情景并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是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其發散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清醒、自主地區分信息的價值類別和利害程度,避免不良信息的侵害。 3.2 高校教師是新型的知識傳播者和不斷追求的學習者
高校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主動的施教者,隨著教育技術為平臺的“以學為主”的支架式、拋錨式、啟發式等教學策略的廣泛應用,使原本單一的“教師——學生”的關系變成了“教師——傳播媒介——學生”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學工作中心也由教師的“教”為主轉變成以學生的“學”為主,因此,高校教師必須通過終身學習來接受挑戰。成為教學信息及資源的研究者,善于對各種來源的信息進行研究、比較、過濾、精選、整合,然后再提供給學生,確保教學的高效和優質。
3.3 學生應成為主動學習的主體
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對象,而教育技術環境下,學生要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成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育技術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習主體性發揮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術環境和條件。因此,要提高學習成效,必須充分體現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突出課堂教學中人是主體和主導的顯要地位。應注意教學手段運用的適度和簡捷。運用多媒體教學一定要做到內容適量,讓學生來得及看,來得及思考,使學生有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的余地。不應讓多媒體成了代替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機器,變“人灌”為“機灌”,甚至“人機共灌”,把學生當作接受信息的容器。
3.4 學生要有自我激勵與相互協作的能力
自我激勵就是持續激勵自己,保持勤奮刻苦的學習勁頭和堅忍不拔的學習毅力,它是學有所成的必要條件。因此,學生要善于自我激勵學習動機,促使自己主動地學習,從中體驗樂趣。因為學習過程不是一個平坦的過程,學生往往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挫折,當他們遇到挫折特別是不斷地遇到挫折時,就要依靠自我激勵能力,并能從挫折的解決中獲得成就感,教育技術環境中,通過小組討論、意見交流、辯論、協同、競爭等形式可以促進學習者之間的溝通互動,通過這種合作和溝通,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洞察,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4 利用教育技術成果投入高校課堂教學實踐,改進課堂教學模式
近年來,國內高校有很多教學軟件、課件、教學設計方案、網絡學習技術等教育技術成果問世。利用教育技術成果投入高校課堂教學實踐,改進課堂教學模式。
加強制度化建設,建立獎懲機制,大力推進教育技術的實踐活動,多年以來,高校教師對從事教育技術實踐研究的興趣不高,如電化教育教材與普通文字教材不能等同看待;課件研究成果不能與其它科研成果同等看待,在優秀課程評選以及教師本人評職、晉級時都作為優先的依據來考慮。
在高校課堂教學中使用教育技術必須有助于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否則就沒有必要使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媒體技術把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概念和理論以直觀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或把物質的微觀結構或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才更具有說服力,才能留給學生更深的印象。
知識與技術的更新大大加快。因此,制定計劃,分門別類、循序漸進地開展各項普及、推廣與提高工作。對高校廣大教師進行教育技術業務技能的培訓,強化教師的教育技術意識,促進教育技術深入到高校教學實踐中去。培訓應當是全方位、多角度進行,其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舉辦面向教師的教育技術系列講座,舉辦多媒體教材、課件制作研討會和教學經驗交流會,舉辦教師應用現代教學手段的教學觀摩、比賽等等。
5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育技術環境下,高校教師與學生的涵義及相互關系都發生了變化,教師職能的多元化體現,是對教師角色要求的提高;教育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傳授知識和發展智能與素質培養統一起來,充分體現了學生其主體地位,對教學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只有在教育技術理論的指導下,教師結合自身豐富的教學經驗,制作出優秀的教學課件,并不斷增強對教育技術的駕馭能力,才能真正運用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1]李冰,謝百治.談院校多媒體教學工作的基本思路 [J].中國電化教育, 2001,(8).
[2]廖蓮. 課堂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 現代教育技術,2006,(3).
[3]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 教學系統設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