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情感關懷方式分析
徐霞
論文摘要:高校經濟困難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所受到的關愛直接關系到其健康成長,也關系到高校教育的和諧穩定。文章從分析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入手,闡述了加強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情感關懷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礎上總結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加強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情感關懷的措施和方法。
論文關鍵詞: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情感關懷;教育
隨著我國大學的擴招和并軌收費制的實施,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數量大幅增加。所謂高校經濟困難學生,也稱貧困生,是指在生活和學習上缺乏基本經濟保障的高校大學生。一是負擔不了學校所規定繳納的各項費用;二是缺乏維持正常學習和生活的費用。無疑,經濟的貧困給他們正常的生活、學習與身心健康成長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目前,各級政府、各相關高校和社會各界對貧困生都比較重視,也對這一特殊群體給予了諸多的關愛,政策上的優惠,經濟上的資助等大大緩解了其學習生活的壓力,貧困生的生活狀況有了較大改善。但是,與此同時,筆者發現,在對高校貧困生的教育中,情感關懷還沒有得到應有的跟進,有的雖然有所跟進,但關懷方式不當,沒有產生應有的良好效果。為此,本文試作一探討。
一、加強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情感關懷十分重要
情感,是“人對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與否的反映。”情感是學生身心發展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身心發展十分重要的動力和指標。所謂情感關懷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受到外界刺激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心理反應的關心表現,從本質上講它屬于心理關懷的范疇,是人文關注的一個側面。在解決高校貧困生問題上,加強情感關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的根本目的是有效解決貧困生因貧困導致的心理問題,促進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自立、自重、自強。
首先,情感關懷本身就是教育的內在要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育不是冷冰冰、干巴巴的說教。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人是具有情感的,動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要情動于中而形于外,才能達到以情動人、以情育人之效。教育本身最需要的就是愛,真誠的愛,無私的愛,實實在在的愛,富有成效的愛。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學生,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擁有積極的、良好的教學情緒和情感,不僅有利于增進師生關系、改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有利于陶冶高尚的情操、促進身心健康。
其次,情感關懷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多種輔助條件,物質和精神二者缺一不可。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解決生活的經濟之困還僅僅是滿足其低級的生存需要,而情感關懷則是滿足其身心健康的一種高級社會需要。高校貧困生不僅僅是經濟之困,而其中許多人還因貧困而形成自卑、自閉、敏感、空虛,甚至世界觀、人生觀扭曲等心理的和精神的問題,他們更需要一種真誠的關愛,需要精神的砥礪,需要人生的指導,加強對貧困生的情感關懷,實質上就是加強關注貧困生的各種積極的情感需要。在貧困生的教育過程中,在努力改善貧困生的物質生活的同時,學校和教育者要加強對貧困生的情感關懷,通過疏通引導,開啟他們的心扉,驅散他們心頭的煩惱。同時,要指導、幫助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磨礪堅強的意志,堅定成功的信念,建立美好的友誼等。
第三,情感關懷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獨特的精神風貌,是推動高校前進的源動力,校園文化建設對增強高校核心競爭力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情感關懷應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充滿情感關懷的校園文化,布滿溫馨景色的物質文化,蘊含人性關懷的制度文化,飽含催人奮進的精神文化等都能讓學生在校期間愉快地學習和生活,改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培養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對畢業生而言,充滿情感關懷的校園是詩,也是畫,校園里,有寫不盡的詩,畫不完的畫,說不夠的故事,抹不掉的記憶!在這個記憶里,有濃濃的情,深沉的愛……對高校貧困生而言,充滿情感關懷的校園文化必將影響其一生,有效促進學校和社會的穩定和諧。
二、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情感關懷方式現存問題剖析
情感關懷方式則指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情感關懷時,在時機、場合、手段等方面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下,在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等形式的資助下,貧困生的生活狀況有了較大改善。在解決貧困生的物質貧困的同時,高校通過黨團委、學生工作處和輔導員等多種渠道,了解貧困生的思想狀況,加強對貧困生的精神扶貧,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現有的情感關懷工作無論在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還未能達到較為滿意的成效,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不知道情感關懷的重要性。很多教師不知道情感在學生身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只關注學生的認知領域,認為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他們不知道學生除了學習知識之外,還有心理安全、尊重、關愛、好奇心、人際關系等很多需要希望能夠得到滿足。不愿意進行情感關懷。部分教師雖然明白情感關懷工作的重要性,但缺乏興趣、沒有耐心。目前高校的授課方式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和學生的課余接觸時間很少,很多教師都是課前進教室,下課出教室,課后輔導時間很少,甚至一門課程結束了也叫不出幾個學生的姓名,更別提對學生進行情感關懷了。另外,一些教師師道尊嚴思想較濃,不能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從而對待學生缺乏尊重、關心和體貼,沒有耐心對學生進行情感關懷。不會進行情感關懷。部分教師雖然知道情感關懷的重要意義,而且也愿意對學生進行情感關懷,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學素養,從而導致在情感關懷的實踐中往往無從下手,不懂得如何去關注學生的情感問題。
三、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情感關懷方式的改進策略
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情感關懷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工程,需要整個社會、每所學校、每位社會成員共同的努力和關注,其最終目標就是激發他們的向上精神,升華思想情感,提高思想境界,化心理貧困為勇敢面對或積極應對。同時,情感關懷也是一種教育藝術,要認真思考,講究科學的對策。
1.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加強對學生的情感熏陶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標的體現,是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熏陶的主要渠道,并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良好教育效果。加強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情感關懷,必須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建設一種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積極引導貧困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建立良好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的同時,高校尤其要注意精神文化的建設與熏陶作用:首先,要用奮發向上的校園精神引導貧困生。校訓、校風、教風、學風這些體現校園精神的重要因素,每個高校都應根據實際明確提出、界定并大力宣傳,寓意深刻,生動活潑,折射關愛,弘揚正氣,激發朝氣,讓貧困生真切地感受到學校精神的高雅、富足,感受到學習生活的溫馨、美好、愉悅,從而激發戰勝貧困、奮發進取的斗志。其次,要用富有意義的文化教育活動感動和引導貧困生。 除了在課堂教學這個教育的主渠道來關注、尊重和支持貧困生外,高校要積極結合教育目標開展節日紀念、典禮慶祝、先進報告、采訪報道、社會實踐等活動,繼承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發揚團結友愛、平等互助的革命精神,營造和諧奮進的氛圍,讓貧困生在其中接受教育。在這其中,教師不單純要教會學生專業知識,而更應該去關心、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學生,用無微不至的情感來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和熱情,以及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樂觀精神。再次,要用尊重、平等、友愛的人際關系來調節貧困生的情感。在學校中,貧困生所接觸的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對貧困生的情感影響很強烈也很深刻。作為師生關系中的主導者,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認識到,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他們有一顆還在慢慢成長的心,在這顆正在成長著心靈里,萌發和成長著自信、自重、自愛和尊嚴感。這顆正在成長著的心靈里,更多的是渴望關懷、贊許和尊重。加強情感關懷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情感互動關系。只有建立起師生間融洽的情感氛圍,教師的工作才能做到位,教育教學工作才能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因此,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道德教育的過程,教師都應該扮演指導者和良師益友的角色,與學生進行平等、民主的溝通和對話,而不是把自己裝扮成權威和主宰者,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來俯視學生。第四,為貧困生創造富有尊嚴的資助環境和資助氛圍。貧困不是貧困生自己的錯,貧困也并非恥辱。教育者首先要消除師生中的錯誤認識,特別要消除貧困生的自卑與敏感心理。同時,要創造一種氛圍,讓貧困生有尊嚴地接受資助。在助困工作中不論是對外宣傳還是接受資助都要選擇適當的方式,盡量不要觸及貧困生敏感的內心。在學生接受資助時應讓他們感覺到有限資源所灌注的愛與關懷,讓資助人與被資助對象雙方都能明白資助是建立在平等之上的饋贈。
2.建立并健全心理咨詢體系
心理學研究表明,內心的苦悶長期得不到釋放,容易造成精神壓抑,嚴重的還會導致精神疾病。一個人受挫后,如果把痛苦和憂傷埋在心里,就像泥沙淤塞了河道,勢必引起不良的后果。要把握貧困生思想狀況,只有深入到他們的實際生活中,經過認真調查、仔細觀察,才能發現貧困大學生的問題所在,進而開展及時的自信心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耐受力教育等等。為了更好地對貧困生進行情感關懷,首先,學校必須加大力度完善心理咨詢機構建設,拓展心理咨詢方式,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服務;其次,學校應該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和治療活動,有針對性地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方向的輔導課程與講座,幫助有不良心理傾向的貧困生“心理脫貧”;再次,學校還需加強專兼職心理輔導人員的隊伍建設,加大心理健康宣傳和教育力度,配備一定數量的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和學生心理委員,引導學生調整自己的心態。輔導人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特別關注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其治療對策,實施心理干預要堅持發展性原則、保密性原則等。
3.引導貧困生加強自我教育——尊重自我,自強不息
首先,要引導貧困生正確認識貧困,做到自強自立。對貧困現實的客觀認識以及合理歸因,直接關系到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發展動力。必須引導貧困生將自身與貧困現實區分開來。“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貧困往往是人生奮進的良藥。“出身無法選擇,態度可以選擇。”貧窮并不可恥,可恥的是自己不能夠正確面對。其次,要鼓勵貧困生參與社團活動,創造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鼓勵貧困生在兼顧學習的同時,積極參與社團活動,擔任相關職務。既豐富生活,擴展人際交往圈,又可鍛煉能力,增強自我價值感。再次,要引導貧困生以正確的方式宣泄情緒,緩解心理壓力。貧困生由于生活的壓力,容易緊張、焦慮,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正確宣泄情緒從而緩解心理壓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第四,要教育貧困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學會感恩。貧困生能順利完成學業,大多需要依靠政府、社會、學校等各方面的資助。貧困生應該學會感恩,學會用自己的愛心來反哺社會、回報他人,并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4.建構更強大的集體支持系統
在加強資助,解決貧困生的實際困難,拓寬就業渠道,減少貧困學生就業的心理壓力等實際問題的同時,我們也要更多地通過高校全體師生乃至全社會這個大集體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來從情感上積極關懷好高校貧困生。首先,高校的師生要形成關愛與教育的合力,加強與貧困生的情感交流。高校,無論是教育管理者,還是任課教師,以及廣大學生都要與貧困生以平等的姿態交往,為其提供有益的人生導向,促進貧困生的積極進取。大家都從實實在在的關心愛護入手,平時要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困難,主動關心;要經常找他們談心,排解他們心中的苦悶和抑郁,做他們生活中的良師益友,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不讓他們覺得是“被愛遺忘的角落”;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如勤勞樸實、勤儉自強、好學上進、正直善良等,引導、激勵他們揚長避短,克服自卑,走向自信的天地。其次,學校與家庭要形成關愛與教育貧困生的合力,主動加強與貧困生的情感交流。學校教育是主導,家庭教育是基礎,二者都有各自的特點與作用,家校加強溝通,形成情感關懷的合力,主動做好貧困生的情感交流與關愛才能事半功倍。再次,學校、家庭與社會要形成關愛與教育貧困生的合力,全力加強對貧困生的情感關愛。社會本是一個大系統,社會的真情關愛會也會對貧困生產生強烈的震撼與影響。我們要把多種因素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真情關愛系統,抓住良好時機相互配合,關愛與情感交流才更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