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論高校情感教育的缺失與完善

未知

摘要:情感教育不僅是高校德育的一種手段,而且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都應堅持“以情育人”。高校情感教育的缺失現象應當引起高度重視,要從教育理念、課堂教育、實踐教育、環境教育上采取相應的完善措施,從而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情感”的社會主義新人。

關鍵詞:高校;情感教育;缺失;育人為本

高校德育一般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對個人而言,優良的思想道德也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培養的,是個體在認知的基礎上將源于外在社會的善惡、榮辱等思想道德規范知識,轉化為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只有具備了情感體驗,人的各種內在因素才會被激活,才有推進自身行為的動因。但是,這種情感同樣需要通過教育來催生。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滿腔熱情地進行教育活動,在教育過程中注意誘發、激勵受教育者的內在情感,使之處于最佳狀態,養成良好思想政治品質的過程。就層次而言,情感教育可分為道德情感、政治情感、理智情感;就內容來說,情感教育應是以親情、友情、愛情為核心的品德教育,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理想教育和求真向善、積極樂觀的意志教育等等。真正的道德政治品質應該是個體內心的自覺、自愿、自律的狀態,是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相結合的心理結構。

一、情感教育的理論基礎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個體的心理構成包括個體認知、個體情感、個體意志等方面。個體心理中知、情、意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的,個體的“知”要外化為“行”,離不開“情”、“意”因素的參與。個體認知也可稱為個體認識,它是指個體對一定的思想道德規范及其所蘊涵的思想道德必然性和思想道德規律的認識。個體情感是個體基本的心理要素,是個體對客觀現實的內部體驗和潛在動機,對人們的心理世界起著調節和定向的作用。意志是指個體在具體的情境中做出決斷,并使之付諸實踐的能力。個體行為是個人在一定的思想道德規范的調節下,在行動上對他人、對社會做出的穩定的反應。在現代社會中,沒有正確的認識,就很難有正確的行為規范。但由于個體需要的差異,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種知識、信息可能有不同的體驗,也有可能導致他們有不同的行為和習慣。學生的認知、情感和意志始終是聯系在一起的。沒有情感作動力的認知是蒼白的,沒有認知作基礎的情感是盲目的,沒有認知作指導的意志會流于偏執。只有經過理性認識并伴有堅定信念的情感才能執著、穩定。完整的德育過程是知、情、意、行四個環節的統一,只有對學生的知、情、意、行四個方面施加影響,使它們向同一方向平衡而協調地起作用,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思想政治品質的發展。

從思想產生的規律來看,人的思想是對客觀的反映,是思想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理性因素是指系統化的理論知識,非理性因素是指情感、意志、興趣、欲望等,是人與外界接觸時產生的主觀感覺。由于人的思想意識構成中包含理性和非理性兩種成分,所以德育既要著眼于人的理性因素,又要著眼于非理性因素,既要著眼于人的理論知識教育,又要著眼于人的心理塑造,培養健康的情感。情感是認識轉化為行為的“催化劑”,是個體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各種規范與自身需要之間關系的評價,從而產生認同、喜歡、接納或排斥、抵觸等情緒。如果沒有情感,學生獲得的知識則是空洞的教條,也不能稱之為正確的思想。如果缺乏正確的思想,學生要形成良好的品行當然是無從談起。

二、高校情感教育的缺失

高校歷來重視思想道德認知的教育,卻有意或無意地忽視情感的教育。對于德育的整體而言,思想道德認識要轉化為相應的品行、習慣,需要經過情感的中間環節。積極的情感可以促進學生個體之間、個體與集體、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倫理關系健康發展,使其產生和鳴共振、互動互補的張力。如果離開學生的情感層面,不可能鑄造他們良好的精神世界。高校的德育片面強調教育目標的工具價值,忽視情感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價值。這不但將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引向功利主義,而且使原本脆弱的情感體驗更加膚淺。這種現象應當引起教育者的高度注意。

1.情感認知的功利化

在高校德育中,我們只是堅持德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而不是“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以人為本”沒有得到真正的注重。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教育陷入了誤區,不自覺地選擇了應試教育。雖然大家都知道應試教育的弊端,它與現代教育的發展格格不入,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可事實上,我國的教育制度也好,人事制度也好,基本是把考試作為法寶。學生通過考試步入大學的殿堂,通過考試步入人生的輝煌。在他們年輕的經歷中,考試始終與他們形影相隨。文化素質靠考,政治素質、道德素質也是靠考,情感的強烈、情商的高低還是憑卷面成績打分。“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成為高校德育的一句口號,德育課程開設了不少,但最終還是以考試來衡量品行的高低。針對應試教育的嚴重弊端,許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開展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在功利思想的影響下,學生的社會實踐變成了走過場的“形式主義”。在一些“義務勞動”、“獻愛心”活動中,學生就像一個看過劇本的演員,只要把預先規定和策劃好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就行了,道德實踐活動成了在教育者操縱下的沒有自主判斷、沒有情感投入的政治性活動。這種行為又像在答一張思想品德課的試卷。學生在這種僵化的教學模式中變成了考試“機器”,變成了一根根灌滿各項思想政治規范的“香腸”,理論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只是一種“概念”的存在。它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失去了向善的動力,泯滅了求真情感,直接造成了人性的扭曲。

2.情感體驗的表面化

現代大眾傳媒由于其自身的商業品格,使之在思想傳播的過程中帶給青年學生的情感激勵由原來的深刻、高尚轉變為膚淺、表面。情感體驗的表面化,一方面導致學生道德教育流于形式,道德變成一個純粹的文字。現實中大眾傳媒是用文字、圖像和聲音等符號來表達道德教育的信息內容的,如果青年學生自身的知識素質較低而缺乏獨立的道德判斷能力,大眾傳媒就很難起到教化的作用,甚至產生誤導作用。光是“視聽”大眾傳媒或者是簡單的“人機”對話,學生不去親身體驗生活,久而久之,他們在現實中將迷失情感自我,人與人之間的真實的情感和思想交流會被忽視,變得越來越疏遠。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的成長中缺少共同成長的對象,減少了對合作精神的體認,減弱了對快樂和憂愁的體驗,減少了對挫折實踐的經歷。進入大學以后又是坐在課堂里,聽別人說,或者是瀏覽媒體,看別人做,道德實踐的能力極低,很難產生激勵的效果,這樣有可能導致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障礙。另一方面導致學生思想教育的結果是表面性的,而不是體現真正意義上的情感的內在升華。大眾傳媒的多變性、多元化使得學生思想教育處于不斷地變化之中,主流價值觀時時受到網絡中異質文化的沖擊。網絡媒體的普及使大學生獲取了大量的社會信息,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早日融入社會的需要。然而,海量的信息卻增加了他們選擇的難度,令人無所適從。多元的價值觀、多重的選擇又使學生的思想陷入迷茫之中,國家民族觀念變得虛無,政治情感搖擺不定。他們不知道自己應該選擇什么,不知道思維該向哪個方向發展,出現“精神”的困惑和“選擇”的困難。

3.情感教育的異化

現代青年學生缺乏正確的情感,既與在開放社會條件下,各種信息繁雜,各種思想激蕩,年輕的學生缺乏實際鍛煉難以做出正確選擇有關,也與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脫離實際有關。我們現在對德育的投入大,花樣多,但實效差。自從2004年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下發之后,全國高校都加大了對德育的重視力度,但是由于德育的目標過于空泛,德育的手段明顯滯后等方面的原因,德育的效果始終不能令人滿意。現在,無論是社會還是用人單位都感到學生缺乏基本的道德規范:人際冷漠,缺少關愛;信仰虛無,滿足世俗;偏激狹隘,急功近利。高校的教育者在課堂灌輸上可謂“煞費苦心、方法用盡”,正是由于教師以道德的權威者、真理的化身自居對學生進行道德說教,無視這些理論是否符合學生的思想實際,能否解決學生生活中遭遇的道德難題,導致學生對道德教育的抵觸,走向道德教育的反面。以誠信教育為例,目前大學校園里可謂“弄虛作假、投機取巧盛行;惡意拖欠,考試作弊成風。”誠信是道德的基礎,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某高校為了培養學生的誠信情感,別出心裁地推出“課室無人監考”,實行“一人作弊,株連全班”的做法。學生誠信,則對其實行獎勵;如果作弊,則毫不客氣,全班取消成績。這是將個人誠信教育束縛于對集體榮譽的敬畏,依托于物質獎勵的誘惑,說到底,這是德育走進誤區的表現,是對誠信教育的誤解。當誠信需要功利來誘導,當誠信需要懲罰來威懾,當誠信需要投機取巧來裝點,這樣的誠信何以為之“誠信”,這種不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基礎上,而是裝點過、修飾過的誠信,其實是情感教育的異化。用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有智商而沒有智慧,有文化而沒有教養,有欲望而沒有理想,有青春卻沒有熱情。

三、高校情感教育的完善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實現高校德育功能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重視情感教育,培植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心境和思想道德情感,應當是高校德育發展的重要指向。情感教育應當成為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主體性、親和性、深刻性和滲透性的特點。

1.在教育理念上貫徹育人為本的原則,體現主體性

“育人為本”原則是普遍而抽象的“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它要求高校的教育者應當從“現實的人”的角度出發,充分完善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主體意識的覺醒,尊重他們的權利,尊重他們的需要,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空間,使他們健全自身的人格,實現自身的價值。貫徹“育人為本”的原則還要求教育者要把握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及時做好對大學生不良思想和行為的引導工作。現代大學生閱歷和經驗都很不成熟,難免會出現思想上的波動、政治上的魯莽、行為上的失范。在他們失意、迷茫、痛苦甚至墮落的時候,非常需要教育者給予幫助和指導。高校的情感教育包含“在大學生最需要引導的時候,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大學生分清什么東西是他們需要的和適合他們的,什么東西是不適合他們的,特別是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成長的過程中,這種引導就顯得特別重要。缺乏了這種引導,可能會給大學生的成長帶來極大的損害”。沒有引導的個性可能會變成任性,沒有原則的“尊重”可能會變成“縱容”,沒有約束的“自由”可能導致“自由的濫用”。

2.在課堂教育上貫徹情理交融的原則,體現親和性

首先,教育者在進行理論灌輸的時候,應當以積極飽滿的熱忱、健康的情感、良好的個性形象投入教育過程之中。自己對理論的科學性和價值性深信不疑,確信自己所講的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對自己傳播的信息有著真切而強烈的感情。其次,教育者要善于利用討論、啟發教學法,制造和諧友好的教育氣氛,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討論,激發學生的愛憎分明、是非明辨的情感,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使受教育者“相信”理論,而不是“記憶”理論。只有“相信”才能把知、情、意的內在因素組合起來,形成一種確認而不懷疑的態度,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內驅力。如果教育者本身缺乏必要的情感,教育對象也就很難受到情緒的感染,而相關的教學活動也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再次,從教育內容上看,既要選擇嚴密科學的理論內容,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也要選擇富于時代感、生動鮮活的事例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理論教育應當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深入到生活的微觀層面,要在“事實穿透”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揭示”。總之,課堂教育應當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的平臺,彼此平等,彼此信任,避免陷入“功利化”、“應試化”的誤區。

3.在實踐教育上貫徹情感體驗的原則,體現深刻性

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品德的形成,實踐活動是必經之路。學生接受理論知識教育只是一種外在的強化,外在的強化能否成為內化的自覺,必須借助實踐生活的檢驗。離開了社會實踐,再完美的理論知識也無法內化成學生的思想素質和精神境界。傳統的道德教育主張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忽視實踐教育的錘煉,把實踐教育看做可有可無的裝飾品。我們必須從思想上認識到實踐教育的重要性,避免實踐教育“走過場”。如果說課堂的理論教育是學生用腦去記憶或思考,社會實踐教育則是讓學生用心去體會、感受。社會實踐可以克服理論教育的不足,避免學生認識的片面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學生在實踐中可以激發情感,感悟社會,體驗人生,培養品格,增長才干,這種親身體驗與課堂教育的感受完全不同。實踐讓學生在火熱的生活中感受,在感受中感動,在感動中凈化心靈,復雜的實踐生活有利于學生克服自我中心傾向和功利主義情結。

4.在環境教育上貫徹情境優化的原則,體現滲透性

所謂環境,《辭海》上定義為周圍的境況,是一個極為廣泛、十分抽象的概念。廣義的環境,是指人們周圍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包括地理條件和整個社會生活。狹義的環境,是指人和事物所處的客觀條件。人離不開環境,人和環境的作用是交互的。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的人,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環境的熏陶,使自己的思想發生變化,環境是影響人們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外在因素,環境每時每刻都在包圍著人們。其中社會環境隨時隨地都在對人施加一種無形的影響。人與環境的關系要求我們優化社會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優良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感召和促進作用,人的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來培養。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主張“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的周圍環境,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它構成了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教育者要善于靈活運用環境來培養學生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以歷史、個案、遺址等為背景的自然情境;在社會實踐中創設以誠信、關愛、責任、和諧為主題的對話、行為情境;在大眾傳媒中的情境介入要突出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滲透,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通過利用環境中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感染,把道理寓于情景之中,使他們在日常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地形成高尚的思想和品質。另外,對自己所處的微觀環境還可以有目的地進行優化:優化校園的輿論環境、強化校園的制度環境、凈化校園的網絡環境、美化校園的物質環境、營造和諧融洽的人際環境、治理學校的周邊環境,以此來深化學生原有的情感。環境教育可以強化學生自主認知的態度,合理協調情感因素與教育因素的內在的本質聯系,激發、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情感,抑制和改變消極性的情感,使情感成為他們選擇、認知教育信息的內在尺度和驅動力,不斷提高他們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情感在德育中的積極效應。

高校的教育宗旨是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假如沒有情感的內涵,“德智體美”將是一句空話。“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要把學生的道德認知與情感體驗結合起來,使他們在接受道德認知的時候有充分的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質。情感教育不僅是高校德育的一種手段,而且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都要貫徹“以情育人”的原則,從而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情感”的社會主義新人。

[1]李萍.現代道德教育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2]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韓迎春.非智力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角[J].理論探討,2004(4).

[4]李輝.論道德示范的現代可能及其實現[J].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5).

[5]列寧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