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與人才培養融合途徑
佚名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精神文明傳承和發揚的核心,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才培養的價值,是培養高校人才核心素養的基石,能夠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才培養課程中合理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進行中國傳統文化與人才培養相融合的途徑研究,對于推進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文化修養、培養文化自信,重塑學生價值觀,重構健全人格,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人才培養;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精神文明傳承和發揚的核心,對青年一代文化積累、人格培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重要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 周年慶祝大會上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1]將中國傳統文化與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相融合,有助于推進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大學生價值觀,重構健全人格,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1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價值
1.1 民族凝聚力、和諧統一的精神
所謂民族凝聚力是指由情感、理想愿望、價值觀等各種觀念形態相結合,蘊藏于民族成員的意識或觀念之中,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的民族聚合與相互團結的精神力量。[2]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各民族追求長期和諧統一的心愿,成為凝聚社會的根本力量,呈現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來自中國各族人民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塑造中華各民族共同理想和追求發揮了重大作用。
1.2 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
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是保障中華民族持續長久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我國文化長盛不衰的精神動力,激勵著無數的仁人志士為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事業而終身奮斗。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正是遵循這種精神而奮斗了一生,這種精神使中華民族度過了無數次的災難與危機。
1.3 追求真理、知行合一的精神
追求真理、知行合一也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精神。中華民族追求真理、行知統一的優良傳統,推動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理論,開辟了實踐檢驗真理的基本道路,實踐是認識的源泉,但更重要的是社會主義實踐,為我國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1.4 責任擔當、勇于奉獻的精神
責任擔當、勇于奉獻是一個國家文化的究極核心,是一個國家的精神力量與希望的融合表現。孟子提出:“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之推而內之溝中。”充分體現了勇于擔當的胸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鼓勵歷代仁人志士胸懷祖國,憂國憂民,為國家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這些都是對大學生開展社會責任、國家責任教育的良好素材。
2 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越來越多的高校確定了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在人才培養課程中合理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2.1 中國傳統文化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過多次的論述,陳寶生部長也提出了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人才培養是高校的主體功能,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對、思索與完成的基本命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就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面,這些對于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2 高校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
從我國來看,高校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高校之所以能夠在文化繼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因為高校大多屬于綜合類大學,有多個學科和各領域的專家及設備作為文化傳承所必需的人才以及物質基礎。另一方面還因為高校培養人才的途徑是知識的傳授和文化的濡染。從這兩個方面上說,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的進程中,高校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辦學特色及人才培養方案,充分發揮好傳承文化的積極作用。
2.3 融合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承載著人類歷史上燦爛的文化,在每個炎黃子孫的骨子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將中華優秀傳統的精華部分融入人才培養,即能滿足大學生精神需求,也有利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高校教師肩負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榮使命,習總書記也曾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當今世界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依然復雜嚴峻,從根植于中華大地的傳統文化精華處引領大學生思想,有利于大學生面臨紛繁不同的文化時,秉持對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定力。
3 中國傳統文化與人才培養的融合途徑
將中國傳統文化與人才培養相融合,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作用,對于大學生個人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3.1 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高校要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一方面高校從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出適合大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宏觀上控制傳統文化的教育,制定傳統文化課程的學分制度;另一方面設置傳統文化類的選修課程,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在其他課程中,全面推進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深度融合的教學改革,將傳統文化意識入腦、入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程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學習當中,使自己重構健全人格,繼而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3.2 拓展傳統文化教育途徑,創新傳播載體
除了滲透到課程教學過程中外,傳統文化教育還可以借助新的媒體技術和平臺進行推廣和傳播。一方面學校可以組建傳統文化的社團組織,組織各類傳統文化的活動項目;另一方面可以在學校內教學樓、食堂、購物中心等地方的宣傳欄,還可以通過學校微博、微信群、QQ群、公眾號等平臺,向學生們發布傳統文化的宣傳海報和視頻,通過學生喜歡接受的形式傳達傳統文化的內涵,通過這兩方面的參與學習,學生可獲得人才培養方案的集中實踐學分。
3.3 注重文化課堂情感內化,提高教師文化素養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一直存在重知識輕情感的教育問題,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靠灌輸和說教是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文化教育課堂應該以啟發式、互動式、展示式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課堂上教師要注重情感內,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教學效果。
4 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的行為準則有著深遠地影響,對培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優化培養方案,完善課程設置,融入課堂教學,改革教學方法,豐富校園文化,融入社會實踐,對提升大學生文化修養、培養文化自信,重塑價值觀,重構健全人格,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與人才培養相融合是符合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