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北京零售業組織管理
佚名
[摘 要]結合北京零售業組織管理的現狀,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提高北京零售業的規模水平,實現北京零售業市場結構的優化,全力提升現代化、規范化、特色化和國際化水平,推動北京流通業的發展再上新臺階。 [關鍵詞]零售業;組織管理;現代流通業
1 北京零售業組織管理現狀 1.1 北京零售業市場結構狀況 (1)批發零售業的零售額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均呈逐年增長之勢。1978年以來,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一直保持逐年增長之勢。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996年年末突破1000億元;2002年年末再上一新臺階,突破2000億元;2006年年末又越過一新臺階,突破3000億元;2008年年末已超過4500億元,達4589億元,同比增長了20.76%,并且市場規模首次超過上海市,躍居全國內地城市之首;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996—2008年每6年增長一倍,預計2010年年末將達到6000億元以上。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年增長率基本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部分年份的年增長率超過20%。 與此同時,在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批發零售貿易業的零售額從1978年以來也一直保持逐年增長之勢;1998年年末接近1000億元;2003年年末接近2000億元;2008年年末已超過4000億元;在1988—2008年每5年增長一倍,預計2010年年末將達到5000億元以上。北京市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的年增長率也基本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部分年份的年增長率也超過20%。 (2)批發零售業的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先降后升。從1978年以來,北京市批發零售業的零售額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先降后升,先是從1978年的92.08%逐年下降到1987年的79.4%,之后3年略有回升;1991年又開始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歷史最低點(67.46%)后開始回升,但仍未超過90%(1978年和1979年均在90%以上)。在此期間,北京市批發零售業的零售額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1986—1991年基本在80%左右,1993—2002年(除1997年)基本在72%左右,2005—2008年基本處在87%~88%。 (3)批發和零售企業的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大幅上升。北京市批發和零售企業的零售額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在2000年、2001年和2003年均不足55%,2002年和2004年均不足60%,而2005年、2007年則上升到70%~71%,2006年、2008年雖有所回落但也達到68%左右,2005—2008年這4年的均值比21世紀初上升了15多個百分點,升幅達27%以上。這表明,近幾年來,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70%左右是由批發和零售企業(主要是零售企業)來實現的,非企業(包括個體戶)所實現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在大幅減少。 (4)小型批發和零售企業的零售額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并超過大、中型企業。2000—2002年,北京市不同規模的批發和零售企業的零售額占全市批發和零售企業零售額的比重的排列順序分別是大型、中型、小型批發和零售企業,其中在2001年和2002年,大型批發和零售企業所占的比重在65%左右,遠大于中型、小型批發和零售企業所占的比重(分別在21%和14%左右)。而從2003年開始,小型批發和零售企業所占的比重達到50%以上(最高的2006年超過63%),排在大型、中型批發和零售企業之前,并且大型批發和零售企業所占的比重降到了41%以下(其中2005年和2006年只占1/3左右),而中型批發和零售企業所占的比重更是大幅減少至5%以下(其中2008年不足0.1%)。 1.2 北京連鎖零售企業發展狀況 (1)連鎖零售企業發展態勢良好。進入21世紀以來,北京市連鎖零售企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北京市的連鎖零售企業總店到2008年年底已達153個,比2001年的84個增加了82.14%。全市連鎖零售企業所屬門店總數2008年年底為6799個,比2001年的門店總數(1627個)增加了317.89%;2008年平均每個連鎖總店擁有門店44個,比2001年擁有的門店平均數(19個)增加了1倍多。到2008年年底,全市連鎖零售企業共有從業人員135820人,比2001年的從業人員數(113258人)增加了19.92%;2008年年底平均每個連鎖總店的從業人員數(888人)比2001年的平均每個總店的從業人員數(1348人)減少了34%左右,但在2002—2008年,平均每個總店的從業人員數變化不大,在850~950人波動。全市連鎖零售企業的總營業面積在2008年年底達到了5520406平方米,比2001年的總營業面積(1384012平方米)增加了298.87%;2008年平均每個連鎖總店的營業面積為36081平方米,比2001年的平均每個連鎖總店的營業面積(16476平方米)增加了118.99%。到2008年年底,全市連鎖零售企業共實現零售額1174.31萬元,比2001年的零售額(189.5436萬元)增加了519.55%;2008年年底平均每個連鎖總店的零售額為76752元,比2001年連鎖總店的平均零售額(22565元)增加了240.14%。
(2)連鎖零售企業實現的零售額所占比重先升后降。2001—2008年,北京市連鎖零售企業共實現的零售額占當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先升后降,2002年比2001年增加了近2倍,2003年達到2001年后的歷史最高值(37.59%),從2004年開始呈下降之勢(雖然期間的2005年和2007年有小幅反彈),但到2008年仍占1/4以上。與此類似,2001—2008年,北京市連鎖零售企業共實現的零售額占當年全市批發和零售企業零售額的比重也是先升后降,2002年比2001年增加了近1.7倍,2003年達到2001年后的歷史最高值(70.27%),從2004年開始呈下降之勢(期間2007年曾有所回升),但到2008年仍占1/3以上。 (3)超市等四種經營業態占全市連鎖零售企業的主體。2001—2008年,從經營業態來看,在北京市連鎖零售企業中,超市、百貨店、專業店和加油站這四種經營業態所實現的零售額基本上占全市連鎖零售企業當年零售額的80%以上。四種經營業態中,超市所實現的零售額基本上占全市連鎖零售企業當年零售額的30%以上(2001年和2004年零售額超過48%),在不同經營業態中位居首位;百貨店和加油站所實現的零售額占全市連鎖零售企業當年零售額的比重基本呈上升之勢,2008年兩者均達到18%以上;而專業店所實現的零售額占全市連鎖零售企業當年零售額的比重從2002年開始基本呈下降之勢,由2002年的56.61%降至2008年的19.62%,降幅接近2/3,2009年后有可能在這四種經營業態中降至末位。 2 北京零售業組織管理的對策與措施 1 打破行業壟斷和部門分割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大企業和企業集團才有實力參與國際競爭,這正是發達國家在反壟斷政策上轉變的直接原因之一。需要盡快制定反壟斷法,并且清理現有行業法規。促進形成統一零售業市場,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市場準入規則,同時要有保證實施法規的執法和監管體系。 2 制定鼓勵零售企業兼并、聯合的政策 對于零售業來講,企業兼并能減少零售企業的數量,提高市場的集中度,擴大企業的規模,從而能較好地發揮零售企業的規模經濟效益,解決零售業內低效率競爭的問題。對于不具備組建企業集團這種緊密性聯合方式的企業來講,也可以先通過建立起較為松散的聯合關系,采取統一聯網、信息共享、統一退換保修商品等方面的合作。這有利于減少零售企業間的無序競爭,降低交易費用,提高零售企業的規模經濟效益。在制定這方面的政策時,需要注意的是推動零售企業并購、聯合應以經濟手段為主,通過經濟杠桿的作用達到目的,而不能單純采用行政手段來進行扶持甚至直接進行干預。 3 制定適度的市場壁壘政策 為遏制零售業過度競爭的進一步擴大,政府應當提高進入零售業市場的準入標準。這既可以控制零售業數量上的盲目擴張,又能提高零售業的規模效益。只有用適度的進入壁壘將低素質和低效率的零售企業拒之門外,才能為具有發展前景的零售企業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對于具有發展前景的中小零售企業,政府應當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同時,為了規范市場,達到發展經濟、促進消費的目的,應根據不同區、縣和不同行業設置不同的進入壁壘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