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無為”思想對當代教育者的啟示初探
梅瑞芳
3.2 教育者應淡泊名利 現如今,類似學術造假的事例比比皆是,這些人為了功名利祿,進行論文造假、試驗造假,致使學術腐敗的現象日益嚴重。被韓國政府授予“韓國最高科學家”榮譽,被韓國民眾捧為領導韓國科技未來的民族英雄的黃禹錫,因其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倆篇論文成果均屬造假,并騙取和侵吞的經費達28億韓元之多,結果以其在干細胞研究中犯有欺詐罪、侵吞財產罪等罪名被起訴。浙江大學藥學院原副教授賀海波作為第一作者的8篇論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竊、抄襲原博士導師實驗數據,以及一稿兩投、部分圖表數據張冠李戴、重復發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標注基金資助等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的事件影響惡劣,這不僅損害了科技工作者的聲譽,更損害了中國科技界的國際信譽。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喪失了做學問的本性,也違背了科研的道德。本想有所作為,流芳百世,結果是威嚴掃地,身敗名裂。在老子眼里,人們應保持“水”的柔,“水”的謙讓,“張弓”的松馳有度,要放眼未來,不要計較眼前的利益得失。他認為一個注重道德修養的人,應當不迷戀物質利益,不貪圖物質生活的享受,而應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實。同時,告誡人們不要稍有成就便鋒芒畢露,盛氣凌人,而應在沉默中積累知識、積蓄力量,以真正的實力去“爭”,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目標。 3.3 教育者應注重柔性管理 身處在一個處處充滿競爭與挑戰的社會化的校園中,學生們會對這些很陌生甚至畏懼,他們身上背著不同程度的壓力,學業的艱巨,就業的艱難,甚至還有無形之中情感的困惑,使他們迷茫、無奈,抗挫能力差的學生甚至會選擇輕生。就2008年發生的幾起大學生自殺事件看,這不僅僅是學生心理問題,更是學校和老師、家長們的責任。學生們需要理解,需要關心,需要信任,老師們溫心的話語比起冷冰冰的規章制度效果會更好。除此之外,教育者應在遵循大學生身心規律和教育規律的基礎上,采用隱蔽性、滲透性的教育方法,改外力強制為循循誘導,摒棄空洞說教,引導學生們自省、自知,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正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218頁)因此,在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添加一些柔性的因素,使組織靈活化、制度非剛性化、方法情感化、影響無形化、人際關系和諧化。 3.4 教育者應永恒進取 老子認為,為師者要正確認識自我。他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第149頁)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能力,能克服自己的弱點才算是強者。俗語說“人無完人”,作為老師,更應時刻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素質修養。可是現在有一些老師嘴上說自己學識膚淺,其實內心很頑固,總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自己的學術水平已做到最好,完全不聽勸別人的建議,導致自身無法提高,怎談為人師表。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教學信息、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合當代學生,因此,教育者應時常反省自己,根據時代潮流,時刻關注前沿動態,吸取先進知識,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心理變化。正所謂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只有如此,學生們才會信服,教育工作才能容易開展。 總之,在教育愈受關注的今天,老子的無為思想對當今教育仍然有很多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對培養祖國人才的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學道德的升華仍具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挖掘無為思想中符合教育理念的精華仍有很重要的意義。廣大的教學工作者也應努力借鑒無為思想,使其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