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讀古詩 感受美
陸駿飛
近年來,古詩教學的方法和手段越來越新穎多樣,如創設情境教學古詩,利用音樂欣賞古詩,進行美的古詩教學研究,利用網絡進行古詩教學,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等。因此,古詩的教學就要打破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放開自己,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去深切體會古詩的語言美、畫面美和情感美。
一、 加強誦讀,體會古詩的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韻美。凡是詩,即使不唱,誦讀起來也朗朗上口,抑揚頓挫,自然而然中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優美流暢的音韻美,錯落和諧的節奏美。如李紳的《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中一、二、四句的“午”“土”“苦”押韻,但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相對,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
古詩的語言美,還體現在一種凝煉美。古詩字數有限,因而在用詞上講究精確恰當,有時一字一詞,都包含了極豐富的內容。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煙云冉冉上升、裊裊流動的景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給人以動態美。
因此,教師在教學古詩時首先就要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可以將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輔以其他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出詩歌的音韻美和凝練美。然后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如查閱資料等來弄懂詩中的詞義、句意,在正確理解詩的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復朗讀,仔細品味,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
二、 激發想象,感受古詩的畫面美
教古詩時,我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見詩與畫是有共同點的,是能夠相通的。 從小學課本中所出現的古詩來看,有不少“詩中有畫”的名篇。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詩人著眼于春天,抓住青苔、紅杏等景物的特點,用自然清新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春色滿園而富于生機的“紅杏出墻”圖。再如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全詩一句一景,合起來好像是一幅美麗動人、渾然天成的畫卷,讓人眼前仿佛就立刻出現了滿池的荷葉荷花,相映成趣,令人賞心悅目。
詩和畫雖然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征,但是,畫是視覺藝術,詩是語言藝術,兩者還是存在明顯的區別的。畢竟詩只是用語言描述出來的“無形畫”,缺少直觀性。因此,在古詩教學中,還必須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啟發學生去想象,才能使學生感受到詩中的畫面美。 課本中每首詩都配有插圖,詩句描寫的情景,都通過圖畫再現了出來,使原本難以意會的詩句變得形象可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各種教學媒體,充分利用文中插圖,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使之自由地在思緒的天空翱翔。
三、 披文入情,體味古詩的情感美
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繪的景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從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隨著人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的。正如清代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所云:“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
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領悟詩中的情感美。詩人“情動而辭發”,詩中常常蘊含著豐富的感情。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學生領悟到詩中的情感美。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第一,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己之情來激發學生之情,使學生帶著豐富的情感,和老師一起進入詩中或歡喜或悲傷的情感中。這需要教師自己有著豐富的語言、表情、動作等,枯燥乏味的講解是毫無效果的。第二,教師可以根據每首詩的不同特點,從詩中具體的文字出發,啟發學生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既要從整體上把握住一首詩的情感,又要去體會詩中某些詞句的情感。
小學階段要求學生掌握的古詩,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佳作,融語言美、音韻美、情感美于一體,如甘露,像春風,似秋月……我們要通過古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審美體驗,受到美的熏陶、教育,并能把這種美的意識轉化為美的行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學做一個心靈美的人,都能盡力去做美的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發揚美的風尚,譜寫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