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民國文學與現代文學

陳國恩

歷史細究起來有時會很有意思。辛亥革命是在湖北新軍中文學社、共進會等革命組織的起義計劃受挫的情況下,由新軍中的下層士兵發動的,然而就這一次起義改寫了中國的歷史。辛亥革命之于民國文學史,似乎更屬偶然:1911年10月10日這天本與中國文學的發展毫無關系,但就因為這一天標志著千年帝制的崩潰和中華民國的誕生,如果現在談論民國文學就再繞不過辛亥這個話題了。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中國大陸的學者不太習慣談論民國文學,要談論也用新文學或者現代文學的概念。原因不外乎“民國文學”中包含了民國正統的觀念,而民國正統的觀念在一個時期里與中國共產黨人的現代史觀是相抵觸的。中國共產黨人認為,從袁世凱竊國到蔣介石專權,中華民國政府失去了合法性,這才需要發動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更為重要的是,蔣介石集團退居臺灣后仍以民國正統自居,因而否定其正統性,就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鞏固新生政權的法理基礎。“新文學”或者“現代文學”則不同,它們是從文化的角度來定義文學史的,強調文學內容和形式上的現代性,不涉及相應時期政權的正統性問題,而且還由于是“新”的和“現代”的,它們事實上還成了批判舊文化、舊政權,為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提供合法性論證的一種有效手段。

不過,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這沒有任何爭議。當歷史上的國共斗爭不再影響現實政治時,國民黨在大陸執政期間的歷史功過開始受到比較客觀的評價,民國史研究在大陸逐漸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民國史研究如此,我想民國文學史的研究也會順理成章地提上議事日程,成為中國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現代文學已經成為一個獨立學科以后,提出民國文學的概念有什么意義呢?

作為斷代文學史,民國文學中的“民國”可以是一個時間框架。就像先秦文學、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文學和宋元明清文學中的各個朝代是一個時間概念一樣,民國文學中的民國,是指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時段。凡在這一時段里的文學,就是民國文學。因此,民國文學的起止點是非常明確的,不像現代文學,由于強調現代性,加上現代性的判斷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即使有統一標準,把它落實到具體的文學史中也會產生不少分歧,因而現代文學起于何時至今還存在爭議。文學的變化及其表現形態,涉及許多復雜的問題,所以要給文學史分期,以朝代為標準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它的好,就在簡單明確,不涉及價值的評判,不會發生重大的歧義。

把民國文學中的民國看成是一個時間框架,意味著這一時間框架內的文學都會受到公平的關注,這跟現代文學的概念就有所不同。現代文學,是現代性的文學?,F代文學學科本身已經認定現代文學是從古代文學發展而來的,有一個歷史進化的觀念在那里。凡符合這一觀念的就被認為有正面的價值,不符合這一觀念的就被認為是反動的,因而就有了文學革命、革命文學、復古主義、保守主義等名稱。這些名稱本身即已被派定了命名者對它的態度,由這些名稱所指稱的作家作品或者文學現象因此便有了由其內含標準規定的意義高下的區別。這對文學史研究來說,是會帶來重大影響的。比如,在現代文學史中引進現代人創作的古典詩詞或者文言文,會有不少學者持反對的意見,認為這不符現代性的標準,會導致現代文學價值標準的混亂,造成對文學革命評價的自相矛盾。但在民國文學的框架中,引進現代人創作的古典詩詞或者文言文就不存在任何問題,因為現代人創作的古典詩詞或者文言文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它們理應在文學史里得到反映。至于研究者如何評價它們,那是研究者個人的事。不同的研究者會有不同的態度,甚至允許你揚文言而抑白話。對那些在文學史上因政治因素的干擾而存在爭議的文學現象也可如此看待,即允許研究者依個人的觀點和立場做出判斷,只要不違背現行憲法的規定就行。舉例來說,對左翼文學或者民族主義文學的政治傾向和藝術成就,包括其存在的問題,在現代文學的框架里已經受到其內在價值標準的影響,有了定評。但在民國文學的框架里可以進行新的思考,不必計較其政治傾向性而加以簡單的褒貶取舍。換言之,在側重時間意義上的民國文學的框架中,研究者可以少受政治因素的干擾,可以較為自由地發揮研究的個性。對于某些作家作品或者文學現象來說,他(它)們或許可以因此享受到更為客觀的對待;對于文學史來說,這有利于更為充分地展現這一個時段文學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對民國時期不同的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不是先按某種內含的固定標準進行等級區分,而是把它們當做單純的文學和文學現象來看待,進行就事論事的研究,這實際上是允許研究者憑個人的判斷力說話。但這同時又要求研究者在堅持個人標準的同時,必須采取學術的態度。所謂學術的態度,借用胡適之的話,就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有三分證據不說五分話”,好處說好,壞處說壞,努力做到客觀公正,避免門戶之見。當然,證據未必絕對可靠,一者因為證據的辨別和采用難免帶著主觀因素,二者因為我們不可能窮盡全部的證據,例外總是存在的。因此,在“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過程中,研究者要避免獨斷,就要隨時準備接受別人的批評,所謂從善如流、勇于改正錯誤者是。這種謙虛的態度,可以促成學術探討中的不斷切磋、相互對話的風氣,有利于學術民主的發展。當然,沒有預設的標準并不是研究者沒有標準,相反,不預設標準,是賦予了研究者一種權利,他可以按照個人所意識到的審美的和歷史的標準去進行文學的批評。如果他的批評違反了文學的審美特點和歷史的規定性,就有可能招來他者的反批評,他應該承認他者有反批評的自由。自由的批評和交流,是學術自由精神的重要保證和生動體現。

不過話說回來,民國文學中的“民國”也并非單純的時間概念而不帶任何的價值傾向。同盟會當初發動反清革命時提出的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后來孫中山做了進一步闡釋,把它發展為以民族、民權、民生為內容的三民主義。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華民國,自然會由堅持民族革命、民權革命和民生革命理想的辛亥革命賦予其三民主義的政治理念,從而使民國具有現代共和國的特性。雖然提出三民主義理想與真正實現了這一理想是兩回事,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體制,這對后來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不能否認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有相通之處,正因為兩者有相通之處,所以后來共產黨人承認它可以作為自己的最低綱領,并在此思想基礎上實現了大革命時期國共兩黨的合作。這里的意思是說,三民主義后來如何蛻變,或者有沒有真正實現,這是另外的問題,而它在辛亥革命這個民國的起點上賦予了民國以不同于歷史上其它任何朝代的新的特質,則是明確無誤的。民國文學的總體特征如何歸納,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但它從起點上所獲得的歷史規定性給它后來的發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這一點不能不注意。這不是說研究民國文學應該按照三民主義的思想來進行,相反,我們應該超越三民主義,站在更高的歷史點上來對民國時期的文學作出評判。同時,對辛亥革命所推動的民族革命、民權革命、民生革命的合理內涵,我們也不應簡單地加以否定,而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考察,即把問題提到當時的歷史語境中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意味著在民國文學的框架內從事研究,有可能對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作出不同于在現代文學的框架內所得出的結論。舉一個例子,比如辛亥革命對于后來文學發展的影響,在民國文學框架內的評價肯定要高出一些,因為它賦予了民國文學以起點的意義。任何歷史現象的起點,總是會在這一現象的后來發展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的,所以按民國文學的思路,辛亥革命雖然與文學的變革沒有直接的關系,但它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為文學的變革創造了重要的條件。按這樣的思路,辛亥革命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文學革命就是一種順向的發展,甚至可以說“沒有辛亥,何來五四”?這與現代文學的框架中給出的結論是有所區別的。在現代文學的框架中,迄今為止辛亥革命的意義相對要顯得小一些。一是因為辛亥革命的領導者都不太重視文化和文學的問題,它與文學的發展沒有直接的關系;二是因為現代文學學科接受新民主主義思想的指導,要強調新民主義對于舊民主主義的超越,所以要更多強調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性,以便從文化上給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的發生以更為充分的理由,從政治上賦予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以更重要的意義。如何在民國文學的框架中評價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涉及到很多問題,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在民國文學的框架中得出的結論與在現代文學框架中得到的結論是會有所不同的。至于這種不同有什么樣的意義,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宜一概而論。

最后,應該說到民國文學和現代文學的關系了。在現代文學研究已經達到很高水平的時候提出民國文學的概念,好處是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按照別樣的思路來研究某些相同的對象,使人們對這些文學現象有一個新的認識,通過比較,再把這些認識引向深入。同時這也說明了,民國文學不能取代現代文學,反過來也然。這首先是因為兩者關注的重點不同?,F代文學研究要還原中國文學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過程,揭示其中的現代化規律,在此基礎上對相關的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做出評價。民國文學研究則是要在民國文學的時間框架里評品作家作品,考察不同文學現象之間的聯系,更多地體現研究者個人的立場、觀點和趣味。同時,兩者起止點也不同——現代文學作為一個學科,是從古代和現代的分水嶺開始,至于分水嶺在哪里,可以討論,但顯然不宜定在辛亥首義那一天,而它的發展目前還沒有終止,它還在奔向現代化方向的途中,就是說終點還不可預見。而民國文學,則可以明確地說,起于辛亥革命而止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雖然兩者有重疊,但又存在重大的不同,那就不妨讓兩者并存,使人們在考察某一時段文學時擁有可供選擇的不同思路和研究手段。民國文學研究,是一個朝代文學的研究,就像我們今天研究先秦文學、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文學和宋元明清文學一樣,可以有研究者個人的角度和理念,但不一定要堅執現代性的總體歷史敘事原則。現代文學研究,則是把研究對象放到中國文學從古代到現代發展的背景上去,追索其中現代性價值實現的過程和規律,它顯然超越了一個朝代文學研究的思路,具有更為宏闊的視野,肩負著更為重大的學術使命。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