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禪宗文化的性別傾向及其對男性文學創作的影響
李滿 陳韓興
論文關鍵詞:禪宗文化性別傾向男性文學創作
論文摘要:禪宗文化就其總的性別傾向來說,具有女性性別傾向,但其自身內部亦存在著陰陽互補關系。而恰恰是這種陰陽兩性傾向兼有的性質,使得男女兩性在解悟和接受禪宗文化時各有所取,側重不同。當代男性文學創作較為鮮明地體現了禪宗文化陽剛的一面。
文化具有性別傾向已是學界不爭的共識。就中國古代文化而言.儒家文化起源于父性崇拜,道家文化起源于母性崇拜:儒家文化具有男性性別傾向,道家文化具有女性性別傾向,中國文化具有儒道互補的結構。然而問題遠非這么簡單。由于文化的長期共生互動.使得儒家、道家文化自身內部也形成了陰陽互補關系。在儒道兩家文化影響下生成發展起來的禪宗文化就其總的性別傾向來說,近于道家文化,具有女性性別傾向,但其自身內部亦存在著陰陽互補關系。而恰恰是這種陰陽兩性傾向兼有的性質,使得男女兩性在解悟和接受禪宗文化時各有所取,側重不同。這在當代男女兩性作家的文學創作上得到了較為鮮明的體現。
雖然從總的性別傾向上來說,禪宗文化是陰柔型的,但仔細體味卻能夠看出其實際上是陽剮和陰柔的圓融統一。禪宗文化陽剛的一面可以概括為超然物外、離世高蹈,絕世獨立、唯我獨尊,哲思玄妙、透徹空靈。禪宗文化陰柔的一面可以概括為珠圓玉潤、輕柔純和,至情至性、真純摯誠,隨順自然、坐臥自如。
一、禪宗文化男性陽剛的性質
1.超然物外、離世高蹈——禪宗文化的陽剛特質之一
“孤蟾獨耀江山靜,長嘯一聲天地秋!”是臨濟宗祖師義玄豁然大悟時脫口而出的偈語。無獨有偶,汾陽善昭豁然大悟時亦口占一偈日:“一片神光橫世界,晶輝朗耀絕纖埃!”(。這兩人的偈語顯示出來的是禪師得道開悟時那種超然于萬物之上、無我而無不我的高妙境界:得道開悟時心靈如一輪明月獨懸天空,清光朗澈萬物,萬物同沐佛光;此時此刻,我心即佛,佛即我心;萬物由我心生,萬法同歸佛性;長嘯一聲,天地為之一變,萬物同一秋色;天人合一,物我渾然。如此境界,遠離世俗,凡人不可企及。
豁堂和尚的行狀顯得更加瀟灑飄然。他常住杭州西湖山寺,日里常蕩一葉扁舟于煙波中獨自往來,夜來則于山野間信步閑逛。興之所至則引吭高歌,得意忘形則自喝其采,山水為之動容,其人生境界遠超凡俗。有歌日:“來往煙波十年,自號西湖長。秋風細雨,吹出蘆花港。得意高歌,夜靜聲初朗。無人賞,自家拍掌,聲徹干山響。”
最高境界的超然物外、離世高蹈足面對生死大事的無懼無礙。法常禪師將人寂的耶天清晨,書絕筆詩《漁夫訓》于其室門,曰:“此事楞嚴法露布,梅華霄月交光處。一笑寥寥空萬古。風甌語,迥然銀漢橫天宇。蝶夢南華方栩栩,斑斑誰跨豐干虎?而今忘卻來時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鴻歸去。”書畢擲筆于地,就榻收足而逝。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無論何人.最難參透的便是生死關隘。得道高僧皆知寂日之將至,法常禪師亦然。面對生死大事,其詩盡顯去留無意、往來自由的至人風采。當此時刻,法常眼前梅花白似雪,雪光皎似月,月光徹照萬物,世界一片瑩潔,銀漢燦爛耀天宇,上下俱澄澈!這是法常表里俱澄澈的心靈悟鏡之表征。所以他能“一笑寥寥空萬古”,來去自由無懼色。在他意念中.人之生命如莊生化蝶而蝶化莊生,生生滅滅俱是幻象,此中不生不滅的是真如佛性。迷者著相,以幻作真,貪生懼死;悟者明心見性,等閑看肉身幻象生生滅滅而超然于生死之外,立足于真如佛性之中。真所謂生死于我如浮云!
2.絕世獨立、唯我獨尊——禪宗文化的陽剛特質之二
據禪籍記載.釋迦牟尼出生時東南西北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有學僧將此公案請教于文偃撣師,文偃說:“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學僧大驚,又將此事請教另一位禪師.禪師嘆道:“文偃才真正懂得報祖師恩哪!.’這一盛傳禪林的公案真正傳達出禪宗的精神所在:絕世獨立、唯我獨尊。禪宗認為釋迦牟尼正是因為打破一切偶像崇拜.確立唯我獨尊精神,才得道成佛的。任何人想要得道成佛都得像釋迦牟尼那樣踏倒一切偶像而確立自我獨立精神。所以真正得道禪僧不是匍匐在佛祖像前頂禮膜拜失去自我.而是拍著自己的胸膛長嘯:“唯我獨尊!”
另一個盛傳于禪林的公案也體現了這一精神。禪宗東土初祖菩提達摩渡海來到南朝梁武帝宮中,武帝問:“如何足圣諦第一義?”達摩斷然答日:“廓然無圣!”梁武帝問的是佛祖的最高旨意是什么,達摩答:根本沒有什么最高旨意。意思是:對于得道之人而言根本不存在神圣不可逾越的旨意,唯我獨尊!
佛窟惟則禪師大悟時慨然嘆曰:“天地無物也,物我無物也。雖無物也,而未嘗無物也。如此,則圣人如影,百姓如夢,孰為生死哉?至人以是能獨照,能為萬物主,吾知之矣。(《五燈會元》卷二)”至人獨照,為萬物主,就是絕世獨立、唯我獨尊的意思。
如前所述,禪宗崇尚的是絕世獨立、唯我獨尊的精神,堅決反對偶像崇拜。這個香客對佛像頂禮膜拜,于是他的腦袋就掉了。任何人在膜拜偶像的同時就失去了獨立的自我,就沒有了自己的思想。這不就等于掉了腦袋?!
古代神話《山海經》中也有個掉了腦袋而以乳代目、以臍代口的人叫刑天,是位猛士。所不同者,賈平凹筆下這人不是猛士.而是香客。他不是在戰斗中掉了腦袋,而是在頂禮膜拜中掉了腦袋;他那變成了眼睛的兩乳不是怒目圓睜,奮戰不已,而是失魂落魄,雙淚長流。如此一一比,眾人便知此香客與刑天之精神境界柑差何止萬八千里! 釋迦牟尼出生時便向四方各行七步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表達的就是禪宗絕世獨立、唯我獨尊的精神。而一般佛徒(比如小說中的香客)將此語視為至高無上的圣旨,到處建起廟堂,塑起佛像,然后低心下首三跪六拜,膜拜這位至尊之佛。若有禪宗高僧見此,必當頭棒喝:“去!爾等俗物,當心將頭掉落褲襠里去!”
那香客還不算最糟的.還知道去找腦殼,只是找不到。因為他找的方向不對。他一味向外頭去找,那哪兒找得到呢?他找腦殼的動機也不對。只是因為別人都有個腦殼,他才覺得自己也該有個腦殼。其實他掉的不是腦殼,而是能獨立思考的心靈。最后他決定不找了,那腦袋卻不找自來了,那是什么道理呢?因為唯有這個決定是他自己的心靈獨立作出的!
作者通過小說是想告訴讀者:一個人的心,就該如太白山頂那一池水,不漏不泄,空明澄澈,照天照地,四季如然。走自己的路,說自己的話,堅守自己的立場,絕世獨立,唯我獨尊。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殺人犯》寫一地主為了報復砍下了一個貧農的腦袋。腦袋砍下之后他發現那人沒了腦袋卻一滴血也沒出,掉在地上的腦袋里空空如也,無血無肉無骨,只是一層厚厚的污垢形成的空空的面具。但是被殺的那人脖子上確實沒腦袋了,那人也確實死了。這個人自認自己是殺人犯,把那砍下來的垢甲形成的面具死死地藏了起來,卻最終被人發現,被逮捕法辦了。
這篇怪異的小說意味深長:想那被殺之貧農原也是父母生養之凡常小兒,原也有一顆天然本真之心,絕非天生就是個無腦之人。可那年月階級斗爭那根弦繃得太緊太久。那世道對人的思想的禁錮太惡太狠;那顆天然本真之心就結了痂,那個活生生的大腦就結了垢,并越結越厚;漸漸地,那活潑潑的心靈終于全部枯死干結,那個活生生的大腦終于完全被閹割,一個活生生的人終于異化為一個無腦之人。如此一來,他腦殼被砍下來時哪兒會有血有肉呢?那殺人者動機是要殺人,未料想卻成了救人;只可惜下手晚了,沒救成。原以為自己砍了他的垢甲還了他一個干凈頭臉,恢復了他的人的本真之性和一個能獨立思考的人的大腦。未曾想那心蒙塵太久,結垢太厚,沒救了。作者應該是想告訴讀者:普天之下還不知有多少生靈被那各種各樣厚厚的垢甲吞沒了人的本真之性及獨立思考能力呢!生而為人,自當頂天立地,豈可自甘墮落俯首向他人膜拜!是人,就該用自己的腦袋形成自己的思想;是人,就該用自己的嘴巴說自己心里的話;是人,就該用自己的腳走自己開出的路:是人,就該用自己的手創造自己的世界!這就是禪宗絕世獨立、唯我獨尊的精神。
3.哲思玄妙、透徹空靈的禪宗文化特性在史鐵生創作中的體現
史鐵生《命若琴弦》的故事很簡單:一個年青的小瞎子成天跟著老瞎子師傅彈琴說書為生。小瞎子每每想要放棄生命。老瞎子說自己的師傅留下遺言,說是彈斷lO00根弦,燒灰做藥引子,瞎眼便可重見光明。小瞎子將信將疑,且看結果。終于有一天,老瞎子將第lO00根弦彈斷。老瞎子興沖沖地找出師傅留下的藥方,進了藥房。誰知揀藥的伙計告訴他.那張藥方一字沒寫,完全空白。老瞎子一聽如五雷轟頂,便想一頭撞死,卻又轉過念來。回到家里,答小瞎子問日:“我記錯了師傅的話,師傅是說要彈斷1200根弦才行。”但尚未彈斷余下的200根弦,老瞎子就死,臨死時囑咐小瞎子繼續彈下去。
在禪宗哲學看來,人生本無意義,也就是說人生本空。所渭人生本空,就是說人生本來沒有意義.認為人生有意義可言,有價值可追求,純屬人為妄念;所有追求者,最終必然徒勞而無得。既然如此。人就應該以無欲無求無目的的方式面對本無意義的人生,用自然而然、隨緣自在的方式度過人生。然而卻恰恰因此成就了最有意義的人生。用道家哲學語言來說就是.因“無為”而成就了“無不為”,因無所欲求而成就了“生命至上,自然至美”的人生。用禪宗哲學語言來說就是:空無即妙有。妙有即空無:因將人生看空,看破其人為欲求的無意義,而回歸自然本真的生命性態,從而成就了唯一有價值的“生命至上,自然至美”的人生。
由此我們來解讀一下《命若琴弦》:人生并無意義,如同老瞎子師傅留下的那張白紙,是空是無。然而,那張紙果然如同虛空,了無意義嗎?非也!如果不是那張紙,老瞎子能堅持生命數十年如一日.堅實地走到人生的盡頭嗎?那藥方似無還有.似虛還實。所謂空無即妙有,妙有即空無。老瞎子先前的人生境界.是相信藥方實有其意(能讓他重見光明)。這是一種世俗妄念.這種世俗妄念支持他彈斷了1000根琴弦,活了下來。但當其明白了所謂藥方乃一張白紙之后,足什么支撐他仍然將人生堅持了下去呢?是悟道后的明朗心境,人生本空,無須在眼亮眼瞎之間患得患失自尋煩惱;饑食困睡,自然生存。這便是“生命至上,自然至美”的人生實踐,用得著在眼亮眼瞎這類身外之念上悲喜顛倒自尋煩惱嗎?
在明白真相的那一瞬間,老瞎子以為師傅騙了他。在恍然大悟之后,老瞎子明白了師傅并未騙他:在他徹悟人生真諦(悟道)的時候,他內心充滿光明,他開了天眼,他的眼睛比所有明眼人的更為明亮:他明白了人生的大道至理.生活本身就是目的,自然而然地度過人生、體驗人生、享受人生就是最高的價值。這也就是《心經》“空不異色,色不異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無掛礙。了無所得”.卻無所不得的至高真理之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