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州市散文閱讀題的答題技巧
佚名
閑來翻看今年江蘇泰州市中考語文試卷,最后一段閱讀為肖復興的散文《擁你入睡》,思考命題人所設置的幾道試題,不僅陡生疑問:散文到底要教什么?考什么?
散文到底教什么、考什么是社會時代的需要決定的
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應當從學生發展的需要出發?!皩W生發展的需要”指的是學生個人的需要還是社會、時代對人才質量的需求?我更傾向于后者。因為學生個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需要,同一個學生在不同時期、不同時段、不同時刻還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不管多么先進的教育系統,不管多么高明的課程設置,都不可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個體需求。當然筆者的意思絕不是可以忽視學生的個體需要,也不意味著就要抹殺學生的個體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內是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的。
我這里所講的“學生發展的需要”指的是某個時代對人才質量的要求。因為我們培養的學生最低要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能夠與時俱進,能夠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生存下去,簡單地說,就是要能活下去,要能很好地活下去,要“活得有尊嚴”。但我們必須看到,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在不斷變化的,因此課程也在隨潮流而動,這一點可以從古代科舉考試科目的演變得到驗證。今天,我們中學生學科的演變似乎并不明顯,但只要比較高校專業系科的變化,便可以知道,時代在發展,它對人才的要求也在變化。而如果我們的散文教學罔顧時代的變遷,忽視社會的呼喚,仍然埋頭用20世紀60年代的陳舊的教學內容進行灌輸,教出來的學生怎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呢?
更何況,時代需要我們培養的學生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具有前瞻性和穿透力,能高瞻遠矚,引領時代發展,為人類社會造福。這樣的人物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如毛澤東、鄧小平都在不同時期指明了中華民族前進的方向,帶領中華民族走向獨立自主、繁榮昌盛的新時代。而這樣的領袖更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辛勤培育,要給這些未來的領袖們輸入更富營養價值的“高蛋白”,這樣看來,確定教學內容顯得尤為重要。
時代這樣要求,中學課程標準應時而生。高中課標說:“要為造就時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應有的作用?!背踔姓n標說:“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初高中都強調人才的培養要適應時代的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又是如何界定散文教學內容的呢?高中課標并沒有明確規定,但是對散文和詩歌的教學指出了方向:“1.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2.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3.(略)4.學習鑒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p>
初中課標這樣表述:“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p>
兩個學段的課標要求有高低深淺之分,但仍可以找到共同點,那就是“深乎其中”、“出乎其外”。“深乎其中”指的是能深入閱讀文本,領悟作品的內涵,能從不同層面、角度探索作品的豐富內涵?!俺龊跗渫狻敝缸x者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通過閱讀,基本能夠形成自己的審美情操和價值取向。
散文教什么、考什么是由散文的體式特點決定的
其實,不管什么體式都能培養人、發展人,為什么一定要教散文呢?這說明散文有其自身的特點,是其他文體所不能替代的,如果不教學散文,學生的個性成長可能是畸形的、不全面的。
那么什么是散文呢?給散文下定義很難,但它跟小說、詩歌、劇本等文體是有明顯區別的,它具有其自身的特點。散文的核心特質又是什么呢?李曉虹說:“散文是以表現內心為主的,它所展示的是作家‘情’的世界?!保ā吨袊敶⑽膶徝澜嫛罚┯暨_夫說:“現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以前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現代的散文,更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
韓向東說:“散文,是一種最自由、最散漫的文體,是作者真實情感的自然流淌,這種情感表達方式與其他文體相比,靈活而富于變化,是一種心靈開放的藝術”,“散文多是直面人生,抒寫真人真事真情,親切自然,是與讀者心靈間的對話與溝通?!薄吧⑽碾S情所至,酣暢淋漓地表達個性化的情感和感悟,自然天成,無拘無束?!薄吧⑽氖侵黧w性最強、最‘自我’的抒情方式?!保ā墩Z文學習》2008年第1期)
他們從不同角度指出了散文的核心特質:1.情感。散文展示作家的情感世界。2.個性。散文展現作家自己的個性,因此這一篇散文區別于其他散文,這個作家區別于其他作家。3.傾訴。作家主要不是為了發表文章,而是在跟讀者對話,在訴家常,掏心窩。4.生活圈子。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展現的生活都打上了那個時代地域的、人文的、風俗的烙印。
散文教什么、考什么是由學情決定的
一篇散文在手,學生不管目標理念,也不管成長發展,他們似乎并沒有這樣的長遠眼光,他們通過各種方式的閱讀——朗讀的、默讀的、指讀的、品讀的——懂得了什么、疑惑有些什么,我們教者不得而知。
為了弄清楚這個疑問,我曾經讓一位教師按照我的思路上一堂課給我看。這個教師讓學生預習莫懷戚的《散步》,要求把疑問寫在紙上。第二天上課前,我讓這位教師把學生的疑問收上來,我親自整理了全班63名同學的疑問,除重疊的之外,總共提出了89個問題。因為很多問題零碎或類似,我把這89個問題梳理為以下12個問題:1.“霎時,我感到責任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是不是小題大做?2.母親僅僅是因為“我”的話才走出來的嗎?3.為什么要詳寫“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的情節?4.文章第8節最后兩句話的含義是什么?5.為什么說“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為什么說“我們背起來的是整個世界”?6.作者為什么要寫初春景色?7.母親改變主意的行為該怎么理解?8.“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酷冬,這個“熬”字起什么作用?9.第三小節中兩個“太遲了”和“總算”有什么含義?10.作者寫散步是為了寫哪一種人生感慨?11.文章的語言多用對稱形式,有什么作用?12.為什么要寫老人的死和生? 這12個問題又可以歸類,分為以下幾個類別:(1)詞句理解型問題,如1、4、5三個問題;(2)情節分析型問題,如2、7兩個問題;(3)語言賞析型問題,如8、9、11三個問題;(4)技巧揣摩型問題,如3、6兩個問題;(5)情感把握型問題,如10、12兩個問題。
通過比較歸類,我們明白了學生閱讀散文究竟需要什么。細細分析,我們發現,學生有很多問題跟課標要求、跟散文體式特點是相吻合的,也有不吻合的地方,而教者在“解惑”的同時就可以自覺地納入我們的教學系統里。
對散文究竟教什么、考什么的回答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散文到底應該教什么內容,似乎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結論,它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觸摸作者的情感脈搏
散文敘寫的往往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或者耳聞目睹的事情,抒發的是作者對事、物、景、人的情感,表達對人生的感悟。沒有情感的散文是沒有價值的散文,也不能用“散文”二字稱呼。因此情感是閱讀散文必須把握的內容,沒有情感把握,閱讀就等于撿了一些道聽途說的陳芝麻爛谷子,只不過是增加了一些茶余飯后的談資罷了,這種閱讀并沒有觸及散文的靈魂和實質。有一種情感并不顯露,而是隱藏在字里行間,隱藏在所描之景、所敘之事、所狀之物、所畫之人中,作者筆下的人、事、景、物不是客觀意義上的復制拍照,而是寄托了作者情感的人、事、景、物,是已經人化了的、情感化了的人、事、景、物,因此,在閱讀時更要注意那些被打上了情感烙印的人、事、景、物。
2011年江蘇泰州市中考卷第20題:“文章結尾簡潔而有韻味,試作簡要賞析。”(附:一個小時過去了,我沒有舍得叫醒兒子。)命題人的意圖就是指向作者的情感,為什么舍不得叫醒兒子?是因為兒子太困的原因嗎?顯然不是。作者是害怕叫醒兒子之后,再也尋找不到那份親昵與溫馨,再也無法感受這份零距離的父子之情,再也不能享受這份無拘無束的率性天真,因而作者的胳膊雖然被枕麻了,但還不愿叫醒兒子。
2.揣摩作者的個性化語言
作者的情感必須要通過個性化語言得以呈現,了解把握不同作家的不同個性的語言,去聆聽作者情感脈搏的跳動韻律,這無疑是向走近作家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文心雕龍·情采》云:“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⒈獰o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蔽馁|兼美的散文,其語言形式與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從而培養了學生高尚的情操。語言是情感的載體,研讀個性化語言,就能觸摸到作者個性化的靈魂。
江蘇泰州市中考卷第19題,共兩小題:(1)請說出你對第4段中加點詞語“受寵若驚”的理解;(2)簡要說說第10段中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第1小題是解釋語境義,第2小題側重于表達作者對兒子即將失去童真率性的惋惜與珍惜。但是從設置的答案來看,只涉及比喻修辭的運用,尚不能體現出作者的個性化情感。因為好久兒子沒鉆進作者的被窩里睡覺,好久沒像這樣倚在懷里睡覺,一句話,作者失去這種毫無顧忌的親昵與肌膚之情已經好久了,他就把兒子倚在懷里睡覺比作鳥兒蹦上枝頭,這是一個多么奇妙的比喻啊,鳥兒蹦上枝頭是有聲有色的,鳥兒是樹的花朵,蹦在枝頭清脆地歡叫,該叫人多么驚喜啊。作者正是抓住對生活中的一幕令人激動的情景,來比劃解說兒子倚在自己懷里睡覺的欣喜,也難怪要“受寵若驚”了。正是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平常鏡頭才能寫出這樣的句子來。
3.打開作者的生活世界
作者的內心世界是由他所生活的環境決定的,作者的情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來自他所生活的環境,我們從散文中可以找尋到作者情感的生發地、發源地。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借作者的視角,了解某個時代、某個地域的風土人情、世俗習慣。閱讀這樣的散文,無疑是一次精神盛宴,也是一次文化旅行。《擁你入睡》展現的是和諧幸福家庭的溫馨圖景,作者很留心生活的細節,如兒子鉆到“我”的被窩里睡覺,兒子倚在“我”懷里、坐在“我”腿上等,這些生活鏡頭展現的是幸福家庭的幸福美:父母關注兒子的成長變化,兒子享受父母的疼愛之情。
4.嫁接學者專家對該文的解讀和評價
“橫看成嶺側成峰”,從不同視角、不同層次閱讀同一篇散文,感受不一樣,深度一樣。學生囿于知識閱歷的限制,對散文的解讀可能還僅限于淺層次、低水平,并不一定達到應有的深度和廣度,因此對文本的理解和吸收也就大打折扣。穿插名家對作品的評論性文章,閱讀作者抒寫寫作感受與反思的文章,對學生鑒賞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也才能領略到作品的豐富意蘊和藝術內涵。
5.引導學生反思、觀照自身行為
課標規定:閱讀散文要能“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我們閱讀散文時在感受作者的情感、人格魅力,并獲得美感體驗的同時,不妨引導學生把作者的心情與自己的情感相比照,讀者可能會突然覺得自己好長時間不屬于自我,于是檢討自己,修正自己,從而形成了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操?!稉砟闳胨繁臼侨私贪娼滩?,命題人選來作為閱讀命題材料,可謂別具匠心。它引導學生了解并理解父母的心,體會父母平時對自己的一片深情,在感動的同時,一種報答父母的決心油然而生,而這正是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吧!
6.體會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的奧妙
作者的情感是散文的核心,但這種情感是如何用言語形式和表達方式來表現的,作者為什么這樣寫而不那樣寫,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而不寫那些,思考這些問題,會有助于撫摸作者對生活、對自然的獨特感受與獨特思考。江蘇泰州市中考卷第21題,命題人要求將肖復興與豐子愷(《給我的孩子們》)、朱自清的父親(《背影》)作比較,寫出自己對其中一位父親的評價,這當然是指向課標閱讀要求“說出自己的體驗”,“作出自己的評價”。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同樣寫父親,三篇文章所選的材料、所采用的寫作技巧都不一樣,這正是“這一個”的特點,從而領略到三位父親、三位作家不同的人格魅力和慈愛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