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營造書卷味的散文課堂
黎彥君
一直以來,都覺得散文教學不易駕馭。但是,散文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備受中考語文命題者青睞的一種文類。縱觀近年來中考現代文閱讀板塊,主要考查的就是散文。我所在的農村初中,學生考散文閱讀題失分最慘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18分的一篇散文閱讀題得分不夠10分。為什么?我一直納悶。
通過學習國陪課程《初中散文解讀與策略》,我似乎悟出了一些問題的癥結所在:從學生層面講,被稱為“讀圖一代”的90后,更多的是面對精彩的電視節目、新奇刺激的網絡游戲、露骨纏綿的言情小說,離優秀的文學作品漸行漸遠;從我們教師的層面講,對文本解讀的膚淺、標簽化(解讀錯誤),導致教學實踐中支離破碎的講析破壞了散文的整體美、詩意美。
認真聽了毛洪其關于散文講座理念,對照新課程標準重新解讀,翻閱了我最欣賞的余映潮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同事們交流教學心得,都形成一個新的共識:散文教學應該重視營造書香氛圍。
以下是我通過與網上同伴的交流和校本的交流,總結自己實施教學活動和借鑒別人成功經驗的點滴感悟、心得、收獲。
一、圈點評注——訓練良好閱讀習慣
“不動筆墨不看書”這是革命老前輩徐特立同志讀書治學的經驗之談。說的就是讀書要有圈點批注。徐老讀書的時候常用朱墨兩色毛筆,在書上圈圈點點,勾勾劃劃,有時還在書頁空白處加上注解和批語。
讀書時,作為引導者的我們要指導學生對課文圈疑劃難點妙,把閱讀中的感受、體會或疑問標記出來。對課文的圈點評注遵循循序漸進的層級性:一是疏通性的圈點評注,目標是讀通課文;二是思考性的圈點評注,目的在于提出質疑,引發思索;三是評論性的圈點評注,讓學生在開啟思維的基礎上自主探究,發表自己的見解。圈點的過程是讀、思、記的組合過程,可促進理解,增強記憶,便于復習,便于檢查、摘錄。
特別是批注,是閱讀者自身感受的筆錄,體現著閱讀者別樣的眼光和情懷。作為教師我們要特別珍視和鼓勵,認真體現體現《課標》“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理念。教學《紫藤蘿瀑布》“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一句,可以指導學生圈出“歡笑”,點出三個“在”字,從旁邊寫出“擬人”、“排比”、“生機”等。
這個環節,在訓練有素的情況下,可以作為課前預習環節,也可以在課外閱讀中體現。
二、讀——聲情并茂體驗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學習散文、體味散文語言的最有效的方法。散文的文意、文情、文理、文勢、文趣都可在朗朗的聲音、語調的曲直里體現出來。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散文都是字字珠璣、聲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間蘊涵著豐富的美感。只有入情入境反復吟誦,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情趣和韻味才能產生。
葉圣陶先生把充滿感情的誦讀稱為“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把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語言,把儲存信息的符號載體還原成作者所要傳達的真情實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景象躍然紙上,使學生入畫入情入理,進入課文情境,體驗作者的喜怒哀樂。美讀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入于目、出于口、聞于耳、銘于心,深入感知作品內容,獲得審美享受。“美讀”是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獲得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
教《土地的誓言》之前,整堂課可以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覺得這篇文章的哪些語句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情感?這是怎樣的情感?請你結合朗讀的基本技巧把這種情感表達出來。這一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回答并朗讀。有學生把“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讀得深沉傷感又極富激情,真正把作者因思鄉心切,對土地魂牽夢縈情感淋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有的喜歡讀“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一句,因為它直抒胸臆,氣勢逼人。有的學生慷慨激昂的讀著“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學生已不由自主的進入了文本,與作者同呼吸、共悲傷。一切的條分縷析都是蒼白無力的,不需解釋,不需點撥,學生已經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內容,體會了情感。因為朗讀所創設的詩意已深深振動了學生的心弦,一切的美感盡在不言中。
特別欣賞余映潮老師 “變文為詩” 的朗讀。如《藤野先生》中非常關鍵的一小段話語,他用詩歌格式的方式可以極好地表達出作者心中的懷念與感激之情:
有時,
我常常想:
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
不倦的教誨,
小而言之,是為中國,
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
大而言之,是為學術,
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 他的性格,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
是偉大的,
雖然
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這樣的朗讀,舒緩,深沉,激情,韻味十足。
一位教師在聞一多《最后一次講演》的教學中指導學生劃分節奏以文當詩來讀:
他只不過用筆寫寫文章,/用嘴說說話,/而他所寫的,所說的,/都無非是一個沒有失掉良心的/中國人的話!/大家都有一支筆,/有一張嘴,/有什么理由拿出來講啊!/有事實拿出來說啊!/為什么要打要殺,/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來打來殺,/而偷偷摸摸的來暗殺!/這成什么話?
當我們根據文中劃分的節拍朗誦時,就會感覺到,這些簡短堅實、擲地有聲的短句,有著鮮明的節奏,有著和諧的音韻,它燃燒著情感的火焰,抒發著作者那火山爆發式的憤怒的激情。
三、品——咬文嚼字品味美
散文的語言優美洗練,人們常用“余音裊裊的洞蕭…‘明凈元塵的水晶…‘色彩鮮明的瑪瑙”未比擬它;散文的語言質樸而自然,人們又用“甘冽清澈的山泉…‘曲徑通幽的園林…、煙波云海的扇畫’”來形容它。
散文教學要特別強調學生對語言的品味,通過多種手段挖掘出語言的言外之意、意外之象。應引導學生細細咀嚼,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和情韻。“比如魯迅筆下的“百草園”,描寫菜畦、石井欄、皂夾樹、桑椹四景,分別用碧綠、光滑、高大、紫紅四個詞修飾,質樸自然,十分準確地寫出了孩子的視野和知識水平:油嶺似“低唱”,蟋蟀如“彈琴”;同為動作,黃蜂因肥胖而用“伏”,叫天子因輕捷而用“竄’,十分生動地寫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獨特感受。
學習《安塞腰鼓》一文的結尾“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一句時,我問學生,假如在耳畔前再加上“響徹 ”一詞,效果如何?學生在討論之后得出結論,認為這一句話是寫腰鼓演奏停止之后,人們還沉浸在腰鼓那富有激情與生命力的表演中,久久未回過神來的情景,從蓬勃的、喧騰的世界中歸于寧靜,連雞啼也是渺遠的,假如用了“響徹”,一方面與“渺遠”一詞有矛盾,因為“渺遠”一詞寫出了聲音的隱隱約約、若有若無,而“響徹”在耳畔的聲音不僅響亮,而且清晰;另一方面,也會破壞作者精心設計的腰鼓表演停止后寧靜悠遠的意境,從而破壞了結尾所造成的“余音繚繞,三日不絕”的效果。這樣一添詞,學生就很快體會到散文簡潔的語言下所隱含的深厚內涵的藝術性。
品嘗語言美,要從情韻上去推敲。品嘗語言美還要力透紙背,讀出其背后的思想,達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效果,才能夠挖掘出語文的美點。這就需要調動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只有融入生活和情感的體驗才能使紙上的東西由淺變深,由淡變濃。
四、寫——徜徉文海創造美
語言訓練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語言運用的能力。王漫老師說:“要讓學生練起來,多動筆,借以“把模糊的體會化為語言表達”。她強調:我們的語文課“說”得太多了,“讀”得太少了,“寫”得太少了。而“提問的范圍總是有限”,“浮皮潦草地‘說一說’,沒有效果。所以,要“加強任務驅動式學習”,實現散文閱讀的“課堂教學結構的革命性改造”,所憑借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要求學生針對具體的語言,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體驗,每個人動筆寫一寫。具體的操作方式有:聽寫,記錄要點,圈點批注,評點妙語,筆談心得,乃至于仿寫、改寫,以及多種形式的延展性的文字演練。對此,我也深表贊同。
如我在講朱自清的《背影》時,首先引導學生分析全文,掌握文章選材。我們知道,作者在寫文章時,曾四次寫到背影,雖然場合不同,但次次表達出父親對兒子那份濃濃的親情。其次,我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立意和布局,這篇文章立意新、布局好,它不同于一般的回憶性文章,其間還寫了父親為我所做的一系列小事,這正是作者懷念父親的原因,尤其是文章結尾,對父親的愛更是躍然紙上,深化了文章的主題。通過閱讀教學,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緊接著,我布置一個話題作文,以“父(母)愛”為話題寫一篇記敘文,并進行輔導與提示,提示部分重點講了課文內容,讓學生模仿課文寫法,展開筆墨。結果大部分學生能以課文為范文,選擇典型事例、抓住行文線索:有的學生抓住父親粗糙的手、腳;有的抓住父親額頭上的皺紋、深凹的眼睛;也有的抓住母親的眼神、兩鬢的白發,或是失去豐華的臉。這些文章都集中表現出了父母對子女的愛,情真意切,出現了不少好范文。
散文和詩歌,往往有相通之處,詩歌教學經常可以進行“化文為詩”的嘗試,我的同事在學生學習了朱自清的《背影》后以后,以詩化的語言作結,并要求學生做如下練筆:結合文本寫一首寫父愛的小詩總結課文。(優秀作品示例)
父愛,是簌簌落淚時,
故作輕松的勸慰;
父愛,是再三的囑咐,
父愛,是攀越鐵道蹣跚的背影,
父愛,是一封淚光晶瑩中的書信。
這是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角色交流后,產生的心靈震撼,是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的最佳表現,是任何一位教師在課堂上精彩的說教所不及。語文需要時時感悟,并善于用文字流瀉下這一時的感悟。因此,教師應經常要求學生用凝練的語言提煉自己的瞬時感受。這種運用語言的過程,就是語感不斷廣化、深化、美化的過程。
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有書卷味的語文,靈氣勃發,靈閃現,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啟迪智慧,浸潤靈魂,我們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讓經典回歸課堂,營造書卷味彌漫的散文課堂,讓書香充溢學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