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制作的發展之我見
郭健
20 世紀80 年代各省成立電影制片廠,成立之初不能單獨拍攝影片。1995 年后才獲得了政府拍攝指標。資產規模較小,生存資金主要依靠政府各類資金撥付,所以拍攝影片也是時斷時續、很不穩定。但即便如此,電影制作也沒有放棄與這個時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基調相一致的努力嘗試,期間既有在國家文化體制改革的宏觀話語沖擊下帶來的生存壓力,也有電影工作者逐漸萌發出來的市場意識,同時也滲透著電影人難以割舍的光影情結與銀色之夢。在機遇與挑戰、喧囂與寂靜并存的產業化跋涉道路上,力求將電影的產業功能詮釋得更為出色,在制片實踐中鍛煉本領,使電影制片廠能夠借此體制改革之契機完成產業化的轉型,走向電影產業春暖花開的季節。
省級電影制片廠一方面繼續承擔國有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使命,走主流路線,在影片拍攝中獲取了黨和政府的政策資金等諸多方面的照顧;另一方面,電影制作又在努力拓展商業片、合拍片、電視劇等產業領域,在開拓的過程中經驗與教訓并存,喜悅與憂愁同在。在很多時候所體現出的市場意識和產業思維還不夠準確,這對長期在計劃體制內生存的小型制片廠而言也是必經的歷史階段。從電影制片廠這一個案的發展狀況中也能夠體察到我國小型制片廠的一種普遍的發展思維和發展模式,包括國有電影制片廠在今后的發展當中,應立足本地實際,整合多種資源,推動電影產業的新發展。
一、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整合系統內各種資源,推進電影產業化、集團化、多元化發展,實現電影廠產業布局新跨越國有電影制片廠的體制改革在與時代話語的合拍中不斷推進。轉企改制已經成為國有廠發展的必然趨勢。廣大小型國有電影制片廠應充分借鑒吸取已改制單位的經驗教訓,推進電影體制改革。與大型國有電影制片單位普遍面臨的離退休員工人數多、養老支出負擔過重等情況不同的是,省級電影制片廠的規模小,職工數量不多,在這方面面臨的壓力也要小很多。在改制的過程中,要實現制片廠由計劃生產型企業向市場競爭為主、行政宏觀服務引導為輔的過渡。集團化改革是電影企業改制的內容之一。它突破了單體企業規模擴張和經營單一的局限,使企業在不斷成長和擴張的同時又不至于風險太大,它是現代企業組織結合的一種創新形勢。制片廠在集團化改革時應根據自身情況,促進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結構優化調整,避免簡單的收購或合并,避免重復建設和盲目建設,投資多個項目,分散投資風險,確立以電影制作為主業、外引內聯相結合、多種經營并舉多功能聯合體式的多元化發展格局。
二、充分利用政府的相應扶持政策,繼續完成主旋律電影以及農村片、科教片、兒童片、紀錄片等小片種的拍攝,并根據市場特點采取相應的發行策略與大投入高回報的商業大片相比,低成本主旋律影片及各種小片種影片的受眾范圍比較狹窄,往往是社會效益高于經濟效益,思想性、藝術性高于商業性。
電影收益難以保障使得此類影片無法得到民營資本的垂青。但是它們仍然是國產電影難以割舍的一個組成部分,對謳歌主流文化、維系主流倫理道德發揮著商業電影難以替代的宣傳功效,在二級市場、廣大農村仍然還有忠誠的電影受眾。國家也通過各種資金扶持、政策傾斜來引導制片單位拍攝此類影片,與民營公司相比,國有廠對政府電影主管部門的這種指導理念的響應程度也更為及時。與大型國有電影集團每年上億元的收入相比,小型電影制作單位因為人員較少、投資成本很低,數百萬甚至幾十萬的利潤回報對他們而言都是不菲的收入。而每年政府對這些特殊題材影片的資金扶持對于大型廠可能是杯水車薪,但對電影制片單位而言卻是很重要的融資渠道和創收。 電影制片單位除了電影攝制以外,應立足自身情況,進軍新的投資項目。許多大型國有廠已經在房地產、主題公園、物業、賓館等多個產業領域試水,但電影制片廠因為資金積累相對薄弱,遭遇“旱澇不均”甚至“久旱無雨”的情況,所以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如此大規模、多元化的項目投資。它們應在對自身定位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將有限的資金放到自己特長和熟悉的領域中去,堅持謹慎投資、步步為營的策略,不斷積累商業經驗和資金實力,在由點的突破中帶動面的發展。從一般意義上講,電視電影、電視劇對拍攝技術和藝術標準的要求要比電影低,投資回收幾率也要比電影大,所以在近些年也逐漸成為制片廠新的產業支撐點。
三、整合全國電影資源,通過成立發行聯盟開辟電影播映新途徑,推進數字院線建設,實現制作與發行放映環節的進一步暢通我國的大型國有電影集團都有自己的院線,它們拍攝的影片在發行之前就有了一定的票房保證,而大多數小型國營廠則因為諸多原因所限而無法在放映環節實現突破。我國30 多條院線統轄的電影院和銀幕,因為占據了全國電影市場的最有力的城市地段,而構成了我國主流電影流通渠道,這近萬塊銀幕就成了海外大片、國內大片的必爭之地,影片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小型國有制片廠所拍攝影片本身的商業特點與好萊塢和國產商業大片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也難以進入發行商的期待視野之中。所以,電影制作單位已經自己籌劃打通連接放映終端的窗口,電影制片廠與院線和電影發行公司協商,在城市選取人流量大、文化消費密度高的黃金地段,待時機成熟時建立影城。做影城乃至院線需要充足的啟動資金,這對目前大多數小型制片廠而言仍然存在不小難度。而二級院線、農村院線則可以成為新的發行載體。
廣大小型國有電影制片廠應在轉企改制的大環境中,根據本廠實際情況,整合系統內各種資源進行集團化、產業化改造,在決策制度、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做出創新。既要利用政府扶植政策完成非商業電影制作,又應融合多種資金、完成商業電影拍攝并制定對應營銷策略推進影片發行的順暢無阻,利用國家大力發展二級數字院線的機遇拓展影片的放映途徑,積極參加數字院線建設。電影制片廠要堅持多元化投資,投資電視電影、電視劇等新產業項目,使電影制片廠由單一電影產業構架向縱向橫向多元化產業格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