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吉林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現
孫寶國
近年來,吉林省創作生產的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碩果累累,成績斐然。分析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現象,對全國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創作生產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吉林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連創佳績
從2002年開始,吉林省獨立或參與創作生產的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相繼亮相熒屏,其中僅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的就有2002年3月5日起播出并榮登央視當年收視冠軍寶座的18集電視連續劇《劉老根》、2003年2月24日起播出的23集電視連續劇《希望的田野》、2005年4月3日起播出并繼《劉老根》之后再次創央視當年最高收視率的20集電視連續劇《圣水湖畔》、2005年9月28日起播出的32集電視連續劇《美麗的田野》、2006年1月18日起播出的23集電視連續劇《都市外鄉人》、2006年6月18日起播出的24集電視連續劇《插樹嶺》、2008年7月23日起播出的27集電視連續劇《靜靜的白樺林》、2010年11月28日起播出的30集電視連續劇《永遠的田野》等。
特別是在2005年至2006年期間,以農村題材為主的吉林省創作生產的電視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的播出數量占到該頻道年總播出量的六分之一左右。與此相映成輝的是,在第二十三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評選中,《美麗的田野》榮獲優秀長篇電視劇獎和最佳攝像獎;在第十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評選中,《插樹嶺》榮獲特別獎,《圣水湖畔》和《都市外鄉人》榮獲優秀作品獎;在第二十六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評選中,《插樹嶺》榮獲一等獎。
主旋律作品多,“三貼近”作品多,既叫座又叫好,既有大眾又有大獎,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引起了業內外的高度重視,形成了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現象。
2006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同志在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聯合召開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座談會上對吉林省的電視劇創作生產給予了高度評價,并要求“認真總結吉林電視劇現象的經驗”。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文化訪談》、《藝術人生》欄目以及《光明日報》和《吉林日報》等國內主流媒體都進行了相關的專訪或報道。
2007年9月21日,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吉林省委宣傳部、吉林省廣電局在長春共同舉辦了“中國?吉林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研討會”。研討會回顧了近年來全國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情況,充分肯定了吉林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所取得的突出成績。
2008年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做出重要批示:“吉林省在農村題材的影視劇創作上樹立了自己的文化產業特色。應該繼續發揚光大。”
二、吉林繁榮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的主要做法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吉林省農村題材電視劇只所以能夠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全國電視劇市場長盛不衰,主要得益于吉林省在以下五個方面的長期不懈努力。
(一)在組織引導方面:堅持高位引領,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
吉林省委省政府、吉林省委宣傳部和吉林省廣播電影電視局堅持高位引領,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推動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創作生產。
一是出臺扶持政策。近年來,吉林省制定了《吉林省文化發展綱要》、《吉林省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2009年9月召開的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大會又進一步制定了《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和省政府《關于支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對包括農村題材電視劇在內的文化產業的重點項目在注冊登記、財政稅收、投融資、社會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是加大獎勵力度。吉林省委宣傳部研究制定了《吉林省重點文化產業實施意見》,組織起草包括電視劇生產在內的文藝創作獎勵辦法,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吉林省連續舉辦了八屆全省最高文藝獎——長白山文藝獎評獎活動,都對優秀電視劇給予表彰獎勵。
三是強化人才培養。全省各級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村題材電視劇人才,給獎勵、給榮譽。如吉林省著名編劇馮延飛獲得了從國家到省級所能給予文化工作者的諸多榮譽,吉林省有關部門還頒發給他“技術革新能手”等榮譽稱號。
總之,上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為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營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態。
(二)在人才培養方面:根植黑土地,守望本土文化精神家園
吉林省早年的省、市、縣三級創作網,培養出許多基層劇作家。他們對東北文化的獨到認識和精辟提煉以及他們在作品中所滲透出來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讓人嘆服。隨著時代的腳步,他們的創作方向也就自然地轉向了農村題材電視劇。在他們當中涌現出了何慶魁、郝國忱、馮延飛、薛立業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吉林省本土編劇,他們有著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和濃郁的鄉土情結,熟悉黑土地,熱愛黑土地。很多劇本都是在農村完成的,很多劇作家本身就是農民。盡管他們早就住進了城市,但是他們經常回農村深入生活、潛心創作。
吉林省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那就是長春電影制片廠作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不僅為中國電影事業和產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儲備。很多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作品是由這批從事電影工作的編劇、導演和攝影等參與完成的,如吉林市電視臺電視劇制作中心生產的“新農村三部曲”《都市外鄉人》、《插樹嶺》、《靜靜的白樺林》的導演,都是由長春電影制片廠導演顧晶擔綱的。
除了編劇和導演以外,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還聚集了一批近年來活躍在二人轉和小品舞臺上的吉林省和東北本土演員。他們深受東北文化影響,熟悉東北農村生活,能生動地展現東北農村文化,在全國范圍內擁有穩定的觀眾群,為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帶來了很強的市場號召力。
以本土編劇、導演、演員為核心的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團隊根植于東北這片厚重的黑土地,執著地守望本土文化的精神家園,充分發揮“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優勢條件,以飽滿的創作熱情深入生活,以其靈性和對東北農村生活的經年累月的扎實積累,推出了一部又一部精品力作,也成為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這一塊金色招牌背后堅實的人才后盾。
(三)在題材內容方面:堅持“三貼近”,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根植東北黑土地,特別注意突出東北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以更好地貼近東北農村實際、貼近東北農村生活、貼近東北農村群眾。其中突出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創作取向的“三貼近”。為了寫好主人公徐大地,《希望的田野》的編劇馮延飛幾個月扎在吉林市的鄉鎮村屯,與數位鄉鎮長喝酒聊天拉家常,因此,徐大地的原型雖然是吉林省吉林市搜登站鎮黨委書記劉保忠,實際上卻是鄉鎮黨委書記智慧之“集大成者”。這種選題取向,使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這朵“熒屏之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二是題材選擇的“三貼近”。譬如,《希望的田野》反映了農村基層工作的重要性,《圣水湖畔》把科技興農的新觀念形象生動地詮釋給觀眾,《美麗的田野》講述一個村委會主任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故事,《都市外鄉人》描寫了農村知識分子進城打工創業的歷程,《靜靜的白樺林》關注的是農村的大病統籌和醫療改革,《永遠的田野》講述了生活在中國最底層的普通農民對自己的土地的熱愛和捍衛,突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三是人物塑造的“三貼近”。吉林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中很多農民的形象與過去文藝作品中的農民形象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說都是新型農民,他們追求的是發展現代農業、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素質、縮小城鄉差距和工農差別,是一批鮮活生動的新形象。徐大地、田野、馬蓮、楊葉青、喬楠……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就像他們的名字一樣,從里到外散發著泥土和青草的芬芳。
(四)在表現形式方面:探索主流意識形態與大眾文化審美的最佳結合點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創造一方藝術,一方藝術又哺育了一代人民。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表現主流意識形態這一宏大主題的具體形式,往往又是與符合大眾文化審美趣味這一現實訴求無縫嫁接的。
在表現形式方面,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努力尋找以下三個方面的結合點。
一是從自然環境方面探索結合點。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所選取的拍攝外景地,大都是極富吉林和東北區域特色的著名景點和景觀,如《圣水湖畔》選的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的查干湖旅游度假區、《靜靜的白樺林》選的是吉林省樺甸市境內的紅石國家森林公園、《永遠的田野》選的是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境內的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等。
二是從文化習俗方面探索結合點。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融合了大量的東北民間戲曲、音樂、絕活,如二人轉、東北大秧歌以及蒙古族歌舞表演、滿蒙風格的配樂等,都將東北文化巧妙地與劇情結合起來,讓觀眾在欣賞電視劇作品的同時,對東北的戲曲文化、音樂文化、飲食文化以及禮俗文化都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達到了潛移默化地傳承和弘揚東北文化的目的。
三是從語言風格方面探索結合點。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的表現語言大體上是喜劇語言風格,是生活化的語言,是從心里流淌出來的語言,生動、形象、火爆、樸實、俏皮、幽默。作為東北文化的一大特色,東北方言形象、幽默,極具親和力,充滿了張力和情趣。幽默的東北話所具有的極強的形象性,使得它走出了東北區域的限制,成為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走向全國的敲門磚。
(五)在生產機制方面:實施市場化運作,探索多元化的電視劇生產模式
吉林省的電視劇創作生產較早地引入了市場經濟模式。吉林電視臺、長春電視臺、長春電影制片廠、吉林市電視臺等單位的電視劇創作生產都實行市場化運作,走公司化之路。近幾年吉林電視臺牽頭拍攝的幾部農村題材電視劇,臺里基本沒有投資,卻產生了比較大的社會影響。在電視劇創作生產機制上,吉林省很早就實行了制片人制,把電視劇創作生產的責權利加以區分。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支成熟的電視劇制片人隊伍,在推動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走向全國市場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電視劇創作生產主體上,除了電視臺發揮骨干作用外,吉林省一些民營文化公司也成為生力軍,如《圣水湖畔》則是由松原慶魁影視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出品的,而《希望的田野》、《美麗的田野》、《永遠的田野》等“田野三部曲”則得益于以叢麗、闞小龍為首的吉林省新大地影視傳播有限公司成功的運作。
在電視劇資源整合上,吉林省在引進資金、聯合拍攝等方面也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索。通過個人投資、個人貸款、企業投資、合資合作多元化的投資方式,解決了農村題材電視劇投入資金不足的問題。譬如與中央電視臺電視劇制作中心的合資合作,擴大了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影響,同時促進了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再投入和再生產。在目前全國三分之一電視劇虧本的情況下,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多數保本或贏利,創作生產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三、吉林繁榮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的啟示
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所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但就全國范圍而言,農村題材電視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差強人意,而且在創作中存在明顯的地區不平衡性,主要表現為反映北方農村生活尤其是東北農村生活的電視劇相對較多,而反映南方農村生活的電視劇卻鳳毛麟角。這種創作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是,讓觀眾感覺北方農村尤其是東北農村就是整個中國農村。為扭轉這種局面,全國其他地區應學習借鑒吉林省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的有益經驗,牢固樹立以下四種意識。
一是要牢固樹立主旋律意識。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創作生產出更好更多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已成為全國電視劇創作生產總體布局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和目標。為此,中宣部和國家廣電總局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譬如加大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力度等。由于農村題材電視劇主要是依托政策導向進而占領市場份額的,這就決定了農村題材電視劇與生俱來的主旋律特色,而在實際的操作中,即使是采用市場運作的個人或者企業投資的農村題材電視劇,也應在內容上高揚主旋律,從而獲得在央視和其他主流電視媒體播出的優先權。
二是要牢固樹立“三貼近”意識。農村題材電視劇要貼近農村實際、貼近農村生活、貼近農民群眾,以黨和國家關于“三農”問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為基點,著力表現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現代農民的思想觀念和新型的人際關系。要從農村中發生的家長里短等一件件平凡而典型的小事入手,經過創作人員巧妙編織和演員生動表演,演繹一個個吸引人的故事,從而全面、真實而生動地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全國特別是本區域廣大農民響應黨的號召,擁護黨的政策,艱苦奮斗,發展農村經濟,一心一意奔小康的時代主題。
三是要牢固樹立精品意識。農村題材電視劇要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遵循藝術規律,深入農村生活挖掘創作素材,腳踏實地進行藝術創作,在探索主流意識形態與大眾文化審美結合點的過程中,緊扣時代脈搏,凸顯地方特色,努力創作生產出一批導向正確、內容健康、形式新穎、品質優良,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
四是要牢固樹立市場意識。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要用活市場機制,創新運作模式,以開放的眼光,堅持市場化運作,發掘全國特別是本區域的精神文化資源,實施“內聯、外拓”戰略,積極搭建合資、合作平臺,實現全國和本區域創作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形成具有鮮明區域文化特色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產的市場主體和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