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學營銷--電視劇《浮沉》觀感
蔣軍
這部電視劇講述的是一個叫晶通的國有企業的改制的過程。圍繞著改制,兩家跨國公司軟件供應商為了獲得這個單子竭盡所能的相互競爭;晶通一把手和二把手以及其他人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心理;當然重頭戲還有辦公室戀情、職場潛規則、即將卸任的官員心態等等。
這部電視劇對我們做營銷的人有什么啟示,或者最主要的可以吸取的經驗和教訓是什么?要重申一下的是,這只是一部電視劇,雖然總體劇情和關鍵細節都不錯,但有些情節還是不符合事情的,我們只要能在某些方面獲得啟發就好,而不必太苛求。
啟示一:大客戶營銷的本質是找到關鍵決策者
大客戶銷售,我們可以理解為“向關鍵決策者的銷售”。銷售的本質是什么?我認為是為客戶創造價值。不管你是制定了企業,團隊什么營銷目標,如果你不能為客戶帶來實在的幫助,都是無用功。那么,大客戶銷售的本質又是什么呢?——了解關鍵決策者,成為關鍵決策者。
這就是大客戶銷售的本質。
什么是關鍵決策者?是具備最終否決權的人,這是關鍵決策者。《浮沉》中的王貴林,起初看起來是,中間不是,但后來又是了,所以這個決策者也不是不變的。
大客戶營銷的三段論:第一,高效的準備,第二,有效的接觸,第三,最佳的行動。至于專業的部分就不展開了,展開了就是一門課程——大客戶銷售管理和技巧。
有時候,見面就談專業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選擇,喬莉的“另類成功”是一個對我們有所啟發的例子。
啟示二:上司、下屬曖昧,工作必進困局
我的職業生涯中,一直以來的觀點是:情侶或者夫妻不要在一個公司上班;就算創業也不要一起上班,至少不能插手公司的業務和日常的管理。電影中陸帆和喬莉的例子就是很好的例證。賽思的銷售總監陸帆對其下屬喬莉有好感,一直都想追她,而喬莉是新人在銷售上基本是一竅不通。
(先不管陸帆在其上司的勸導下利用喬莉,讓其發郵件投訴新來的市場總監史蒂夫,換句話說是犧牲下屬保護自己,當下屬當炮灰。)當喬莉知道真相以后,因為有男女朋友關系,很難接受這樣的事情發生。
生活上的這種關系,肯定會影響工作。男女朋友是平等的,但工作上,有上下級之分。對方知道你要泡她、想泡她,工作上自然會跟你拉到同一位置,那你還怎么管她呢。不單是管不了,你的一舉一動都在其眼皮地下,對工作開展也不利;對周圍同事也是一種不公平,至少看起來也是怪怪的。
SC公司的總監土井,也是這種情況,對自己的女下屬動了心思,由于文化、習俗、觀念的差異和一些誤會,最終也難以走到一起,但卻因此埋下了禍根,讓SC到手的客戶也“雞飛蛋打”,正在談的客戶信息也暴露給了對手,實在是匪夷所思,令人嘆息了。
我的看法是,永遠不要對自己的下屬下手,永遠都不要;另外,在公司盡量不要得罪女人,就算看起來不怎么起眼的女人。
啟示三:不可得罪“看門人”
什么叫“看門人”,就是沒有決策權,但可以阻止你前進,阻止你接觸到關鍵決策者,甚至把這個單子跟你搞砸,這就叫“看門人”,諸如方總工這樣的人也算是“看門人”。
這些人有的是把雞毛當令箭,有的是身在其位,必須盡其責,有的是有點權利必須要用,過期就作廢的心態,種種都有可能,無論是哪種,這樣的人,不能得罪。
中國有句俗話:做生意,不樹敵。
啟示四:市場部、銷售部是一對“天敵”
在企業里,銷售部和市場部的矛盾看起來總是無法調和的。但我們都知道,市場部和銷售部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怎么用最少的資源,把產品賣得多,賣得貴,賣得久。但實際的過程中,卻不是這樣的了。
首先是位置不一樣。從電視中也可以看出,賽思新來的市場總監史蒂夫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肯定要有所表示,就算不完全知道情況,也要做來個“下馬威”,這也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價值,建立自己的威信。
其次,短期看,市場部是花錢的,銷售部是掙錢的。所以,銷售部一般都會認為市場部就是在燒錢,根本不懂市場;相反,市場部認為銷售部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消費者在想什么,就知道盲目賣貨,沒有長遠眼光,不顧市場健康發展??????
再次,專業能力差,同時缺乏溝通機制。很多企業的市場部僅僅是一個擺設,方案也是坐在家里策劃出來的,不適應市場實際情況,銷售部當然不買賬;市場部的推廣銷售部不知道,廣告做了幾個月,銷售人員還蒙在鼓里,所以,出了問題相互推卸責任,沒有明確的責任和權利分配機制。
最后,市場部功能太弱。很多中小企業的市場部2-3人,是個花架子,根本沒有起到應有作用,主要是審批營銷費用和制作促銷品或者是線上的推廣,打雜等等,最主要的那是企業不重視。
啟示五: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很重要,大家都在說,但到底要怎么做?賽思的中國區總裁的話語很感動人,也很真實。無論外資還是私營企業,都不是福利院,都需要的是有價值的人才,你的規劃到什么時候,你沒有價值的時候,也就沒用了。
職業生涯規劃,就是需要你在每個階段的能力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出來。每個階段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能力和特點也不一樣,2-3年找到自己的喜好、擅長的事情,幾年的潛心苦學,勇于拼搏,30歲的時候能夠獨當一面。
35歲占到管理的崗位上,40歲,能夠在大企業里有一個高管的位置,50歲,我想也該做自己的事業了。就像賽思的中國區總裁何乘風,他說的,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核心的人永遠不是你中國人。
人,有生之年,總要干點自己的事業吧。
啟示六:人最核心的需求一定不是金錢
于志德,這個被壓力和欲望折磨得性格有點扭曲的人,也正是很多人的寫照,有些人比他還慘的多,如土井。他這樣的人,其實都是有著很多夢想的人,比如跟自己相愛的人結婚,有一份好的事業,完美的愛情??????但現實卻是,你不能魚和熊掌兼得,于志德就是這樣,在痛苦中放棄了喜歡的人,得到了“前程”,可惜,從此陷入到了沒有自我的煎熬中。
表面上,他需要的是錢,但看完這個電視,你發現,他還真不是喜歡錢,他需要的是自尊,是認同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由此看來,大多數的人最終需要的還是認同和尊重,而不是赤裸裸的金錢。
啟示七:事情表象的背后
你第一眼就能看到的問題,基本可以斷定不是問題;更重要的是,問題在被發現的層面是無法被完全解決的。所以,我們要看到更高的層面和狀態,看到問題的背后是什么,還有什么?
同事。同事之間很難產生真正的朋友抑或是純粹的友誼,因為有利害關系。除非有一個離開了。
跨國公司。跨國公司那些尊重、人性化都是一種制度化或者文化層面的體現很多時候僅僅是像日本文化中的“點頭哈腰”,并不代表他們心里都是如此謙卑和恭敬,而且你還得年輕才能享受這個機會。
最后,工作之外、工作之余還有生活,不要讓偏執,失衡,仇恨占據了生活的大部分,快樂工作,幸福生活才是我們活著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