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論當前中國電視劇創作中的“類型化”和“惡劣的個性化”傾向
林正新
人們的眼球,引起媒體的追捧,隨意編造、故作新奇,甚至粗制濫造,誤導人們的文化取向,模糊了人們的視線,是文學作品的一種潛在的負面影響。例如,《闖關東2》中,裘春海的形象塑造便是有著“惡劣的個性化”的傾向和嫌疑。在《潛伏》、《特殊使命》、《諜影重重之上海》等作品中,作者把打入敵人內部的英雄描寫成無所不能,料事如神,隨時隨地都能逢兇化吉、化險為夷的超人。在《我的兄弟叫順溜》中,對順溜形象的塑造也是如此。
“惡劣的個性化”創作傾向表現得更為嚴重的是那些以戲說方式演繹的歷史劇,像《戲說乾隆》、《戲說慈禧》、《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等等,它們采用夸張、戲謔、插科打諢、時空混淆、虛實錯位的表現手法,通過不倫不類的言語,似是而非的裝束,古怪離奇的沖突,怪誕不經的情節來取悅于觀眾,為藝術帶來了相當多的負面效應。而熱播電視連續劇《黎明之前》較為成功的原因在于它不僅塑造了劉新杰、齊佩林、譚忠恕、孫大浦、李伯涵等一系列具有個性的性格復雜的人物形象,而且沒有把情節作簡單化處理,故事中絕大多數地下黨員都犧牲了,這既反映了對敵斗爭的殘酷性又烘托了臥底英雄的堅韌性格,既反映了歷史的真實又凸顯共產黨員浴血奮斗,歷經坎坷最終奪取勝利的艱難歷程。 三 中國的傳統文學歷來存在著“惡劣的個性化”創作傾向。中國古代的敘事文學由于它發源于民間、興盛于城市,為了招徠聽眾就勢必在情節、人物等各方面做極端化處理,為了吸引讀者就不惜把人物的個性夸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種現象既存在于古典名作中也表現在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中,在港臺作品中就更是習以為常了。克服這種“惡劣的個性化”的基本方法就是始終將視角投向五光十色的現實生活,牢牢抓住真實的人生。把典型人物放到典型環境中加以描繪,使人物既豐富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這樣的作品才有感染力。 當代電視劇存在的最大的問題是主流文化意識的缺失,“藝術作品代表了一個民族乃至人類在精神和藝術上的高度,它們的人文品格超越了民族,跨越了時代,是文明的結晶,智慧的積淀”④。典型理論要求藝術創作必須深層次地體現人類社會乃至自然環境所應該具有的真實性本質,體現人類深層次的人文關懷,是對人生命價值的深度訴求。惟其如此,典型理論才真正使藝術作品成為經典。 當前電視劇的現狀說明了主體文化意識的缺陷,正是因為這種缺陷才使藝術日益商業化、世俗化。如電視劇《奮斗》、《五星大飯店》等作品,思想膚淺,主題混亂,所宣揚的價值觀、人生觀嚴重地與時代精神脫節,所謂“奮斗”,并非真正意義的人生價值追求,只不過是男主角在房地產行業借助于親生父親的金錢投資和繼父的權力介入而獲得所謂的成功,整個作品充滿了一種虛假和偏執,就像一束塑料花,看起來很美,卻沒有生機和魅力。《五星大酒店》更是一個拙劣的電視劇,它將一個青年的命運和追求寄托在一個韓國某大企業董事長的女兒身上,并因這個千金小姐的心理變化而“隨主沉浮”,作品的立意至少不是積極的,因此讓人看了味同嚼蠟。《婚姻保衛戰》描寫老同學楊丹的婚姻破裂,給李梅和蘭心這對好姐妹的生活帶來一些沖擊。李梅原是某證券公司的干練女性,但為了家庭和孩子而放棄許多機會。她身為設計師的丈夫郭洋在外拼命打拼,李梅卻愿當一個相夫教子的傳統女性;蘭心的丈夫許小寧性格溫吞,結果致令所經營的公司瀕臨倒閉。蘭心接過丈夫的爛攤子,憑借一股韌勁兒終于讓公司起死回生,夫妻的角色似乎發生對調。與這對年輕夫婦同住一幢公寓的老常也經歷過婚姻的失敗,如今他與過氣的女模特陳夢再次走入婚姻殿堂,卻也依然無法避免磕磕絆絆。作者的創作意圖是通過對四個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描寫,去探討在當前商品經濟和浮躁氣息的沖擊下,他們能否堅守一份純真篤定的愛情,進而思索21世紀的婚姻、家庭、愛情等。但是這部電視劇情節拖沓,人物空洞而扁平,加之演員做作的腔調,虛假的表演和故意堆砌的臺詞讓我們觀后極為失望和乏味。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所有男女主角每天生活的世界與我們生活的世界基本上不是一個世界,他們生活輕松,從不用考慮如何生活;他們的世界只需要愛,不需要吃飯;他們天天生活的內容都是愛來愛去,從來不考慮柴米油鹽;所有男女主角對話都是那么虛假而矯情,讓人仿佛覺得他們生活在瓊瑤的作品中。作品中的主人公為了所謂穩定家庭,保衛婚姻。竟然放棄自己夢寐以求的理想和職業,這無疑歪曲了千千萬萬個中國青年所正在面臨的就業難、求職難這一殘酷的現實和人生。這正是恩格斯所批評的“文藝中對那些偶然性人物的既空洞,又非本質的特征不厭其煩的描寫”,加之這部電視連續劇的臺詞是一種無才華的偽文藝,一種精心修飾的虛假,實在無趣。作品中的人物的語言有著濃郁的“席勒式”的創作傾向,即把個人當做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因而沒有感染力,也嚴重影響主題的表達,這種作品收視率低也就在所難免了。 因此當前的電視連續劇,必須與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同步,真實地反映當代人生活,反映當代人生活的主旋律,以極大的熱情描寫現實人生,以典型理論為指導,發揚優秀作品的傳統力量,引導人們追求真善美,以藝術的方式去表達人們的社會正義欲求以及對道德良知的呼喚,充分發揮藝術家對于大眾的社會責任。實際上,一切優秀的文學作品,它們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而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并成為經典,常常都是因為它們塑造了真正意義上的典型形象,無論是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還是魯迅、巴金、老舍,當代作品中無論是諾貝爾文學獎還是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其獲獎原因都是因為他們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典型形象。一代歌王邁克爾?杰克遜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粉絲和歌迷,在他逝世紀念活動中,全世界有三十七個國家,三百多個城市同步放映《顫栗》,僅2009年10月29日一天放映的電影紀錄片《就是這樣》票房紀錄達到2100萬美元。邁克爾?杰克遜之所以獲得成功,除了其他原因之外,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以充分個性化的裝束打扮和表演傳達了濃縮這個時代文化的最先鋒最流行最時尚的美學元素。在他的作品中,始終抓住了人性中最永恒的東西,如對愛的渴望,對死的恐懼,對生命價值的訴求以及對全球生態惡化的深切憂慮,如《地球之歌》、《顫栗》等作品,它們所唱響的生命主題感染了無數的聽眾,其本質就是典型的,杰克遜正是通過這種個性化而體現了當今社會價值追求的一種普遍性,從而使他的音樂會成為永恒的經典,而他的逝世則讓全球的歌迷為之動容,黯然神傷。典型的魅力也許正在于此。我國投資20多億元人民幣重新翻拍四大名著,這些經典作品之所以常讀常新,正是由于它們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體現了現實主義典型創作的巨大的審美效應。我們所期待的正是這種經典中所演繹的具有永久藝術感染力的典型形象。 綜上所述,恩格斯的典型理論并沒有過時,當我們正確地把握了恩格斯典型理論的精髓和實質,糾正了對其理論的誤讀,并以此理論去面對當前的藝術創作,去分析藝術作品的成敗得失,去指導作家的藝術創作,使中國的電視連續劇走向正確的道路,并引導讀者去把握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也許,古老的典型理論就不會出現失語癥,就不會被人遺忘,反而會煥發青春的光芒,為實現精神文明建設,為藝術的繁榮和昌盛而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 注釋: ①《致敏娜?考茨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3年中文1版,第36卷,第382-386頁。 ②《中國青年報》,2009年10月30日,第五版。 ③《致瑪?哈克萊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86年中文2版,第4卷,第682-685頁。 ④《致婓迪南?拉薩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53年中文1版,第29卷,第581-5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