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當人們討論互聯網+時 電視從業者在實踐TV+
佚名
()當各行各業都在言必稱互聯網+時,曾經最牛氣的電視媒介產業的學者和從業者們提了一個更鮮明的主張——TV+。畢竟,35%的電視節目、欄目和影視劇貢獻了互聯網70%的點擊率(數據來自米蘭德公司,摘自傳媒大學趙樹清院長在TV+高峰論壇上的演講),但他們卻需要一年到頭的擔心自己的內容傳播價值最終都成了互聯網的流量,但這些觀眾早已遠離電視母體,很難沉淀下來。比方說,不少選秀節目結束后,電視臺想搞一臺演唱會卻不知票賣給誰。
春晚紅包給TV+的主張者們上了生動的一課,不過,哪有這么多紅包發?!尹遜鈺希望“把那條看不見電視與觀眾(移動用戶)的隱性通道建立起立起來,通過“好的內容+足夠多的場景”為電視的價值做優化,把原來浪費大量電視資源降低節目品質的商業環節(比如很多技術含量很低的植入廣告)通過跨屏互動做得更優美。
“我們這件事情只要干什么?其實很簡單,觀眾要被吸引,我們不斷制造互動場景,激化觀眾情緒。讓節目可體驗,注意力轉化為行動力。”
天脈做了大量的互動場景(如上圖),現在互動產品就是我們所謂的TV+,這個TV+放到里面后,互動是實時的,可以告訴觀眾什么時候跟我玩?玩什么?玩的結果是什么?得什么福利?這是基于電視內容的TV+。有了這個TV+以后,我們可以在現場跟大家做幾個簡單互動。
“我們播《舌尖上的中國3》,應有的互動是看到美食時,搖手機美食就能在身邊。如果看到美景旅游地圖就在旁邊,甚至有電商的B2O,有可能把電視某種程度上進化成特別高級的電視購物頻道。”
還有不少節目要給觀眾設計一個任務,是不是需要跟帥氣主持人主播一起拍照片呢?這個時候傳輸你的照片,你看電視時候會收到一個節目里面嘉賓在一起的合影,我覺得對于觀眾來講非常簡單的提醒和理解是非常有效的。
“我們把眾籌用到了CCTV5體壇盛典一個現場,百萬人拿手機搖,包括在電視上設計答題卡片,都是我們所謂的“任務”,電視任務。任務只要完成以后,就是驚喜,我相信完成任務時候,90%的人絕對不是奔著獎品去的,是為了任務。而且任務釋放的時候,收視率會被提升到0.3%左右,因為常態化沒有這個環節的時候收視率是平的,一到這個環節每天晚上只要大家玩虛擬觀眾席,玩刮刮卡時就會有30%流量異動。我們并不是全設計成搶紅包,搶紅包的前提是在充分參與下完成,這種情況下是勞動成果,而不是沒事兒就搶紅包,其實沒有那么多紅包可搶,真正有生命的互動在未來將是重點。”
從互動里面其實我們也能得到一些有趣的數據,這個比收視率的概念更有趣,是什么呢?誰對內容感興趣?誰對情感感興趣?誰對任務感興趣?誰對視聽感興趣?誰對上屏電視露臉感興趣?誰對電視延展購買商品感興趣?對服務感興趣的用戶行為其實最有商業價值,他們可能是消費者,可能是吃貨,可能是炒股的人,可能對美食感興趣或者喜歡旅游的人,這些用戶未來的開發價值非常大。
最終,場景設計是要服務商業的,優化電視與多種商業模式可融合性,當你的節目里面有大量人搖一搖,其實電視伴隨經濟已經產生,并通過隱性通道不斷得釋放能力。“跟互聯網流量不一樣,互聯網流量很多都是通過搜索點擊彈窗的非主動流量,電視流量是瞬間,大家主動搶的流量,對廣告和商業是樂意,甚至期盼,千呼萬喚的模式,所以從這里看,從垂直電商到P2O,到互動廣告,到線下活動都能夠跟電視結合,其實這是基于電視解決方案構建的電視新生態,這個生態有可能改造電視廣告和電視購買這樣的天花板。比如說垂直電商,比如說京東618購物節,這種購物節已經把線下傳統行業做成垂直,做成互聯網化,這種互聯網+需要一個激發,如果沒有電視那一時刻砸蛋,搶紅包,只能自己玩,所以618是無奈之舉,如果618跟我們電視臺節目,跟央視財經頻道,比如說某一天的一個下午就是你把電視節結合在一起。”
尹遜鈺認為,電視進化其實已經來了,從目前看我們電視其實本質上是一個價值真正放大器,TV+,第二個TV+讓觀眾手里拿的是互動搖控器,也是一個電視功能的觸發器,也是一個電視廣告的接入器。未來廣告、電視廣告會越來越少,很多廣告是用另外一種模式,搭載在互動過程中,在游戲化場景里,在用戶體驗過程中伴隨著移動端走的。(來源:36氪 文/尹遜鈺 編選: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