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要用大氣度培養動漫大師--訪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

畢磊 朱鴻軍

蔡志忠,這位漫畫界大師級人物,從15歲起便開始從事職業漫畫創作,一畫便是30多個春秋。《自然的簫聲?莊子說》、《智者的低語?老子說》等,一本本傳世經典漫畫以前所未有的新姿呈現在眾人面前。從此,人們有了一條輕松感悟中國古人智慧和人生哲理的新途徑。他的漫畫作品創下了發行41個國家和地區、總發行量逾4000萬冊的驚人記錄。期間他又創辦公司經營漫畫,做導演拍動漫,做了很多嘗試,有豐富的積累。

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方向在哪里?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如何擺脫不利因素?我國動漫人才如何培養?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

要會用漫畫講故事

《傳媒》:您覺得漫畫家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素質?

蔡志忠:在這一點上經常存在一種誤區,漫畫繪畫者常常會弄錯角色,認為自己會畫漫畫就是漫畫家,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文字書是通過文字描述的,漫畫書是通過漫畫描述的。會寫字的并不一定是作家,會寫字只是成為作家的首要條件,所以說會畫漫畫只是成為漫畫家的第一條件。第二個條件是有很好的內容,要會講故事。第三個條件要有用畫面講故事的能力。這三個條件都要具備。如果你只有第二個條件,你不會畫漫畫,可以去做大文豪;只有第三個條件,你可以去做“張藝謀”、“魯卡斯”,他們都有用畫面講故事的能力;若是只有第一個條件就只能做別人的助理了。

好的漫畫家不是跟著潮流趨勢走的,他一定是引領風潮的那種。漫畫家要愛看書,暢銷畫作家一定是很愛看書的讀者,這樣他才知道什么書是好書,什么書是沒有故事性、沒有趣味性的。我從小就看所有能接觸到的書,任何時候對于我來說都是可以讀書的。不僅看故事,還學會講故事,小時候常常因為媽媽沒有認真聽我講故事而生氣。我跟很多人不太一樣,我1歲多開始念三字經,3歲半開始思考,3歲半的時候大腦里面已經有100到1000個動人故事,里面有50到100個很厲害的人物。應當說我所有的這些都是用大腦記憶。養成一種習慣,用大腦記憶,用大腦思考,用畫面記憶,用畫面思考。

重要的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內容

《傳媒》:動漫作品成功的關鍵是什么?動漫作品創作者應該有什么樣的境界?

蔡志忠:我曾研究人們第一眼就喜歡某一事物的原因,慢慢我發現越是純潔、簡單的事物,往往越能打動人。比如人們對小雞、小狗、小孩,常常會忍不住喜歡去摸摸。

重要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內容。我們用產業觀點來看,任何東西量產必須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使用者沒有偏見,也不會跟任何人結仇故意不買我們的產品,故意不看國人自制的動畫漫畫。使用者不會跟自己的荷包結仇,去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去買他覺得不好看的東西,所以我們做什么要基于觀眾的立場思考。我就是要達到這樣一種目的,拍出一部動畫片,希望觀眾在放映時或者放映結束后,會覺得這是一部很棒的動畫片,一定要很棒。這樣他才會回去跟別人介紹。很棒就是一定要比他過去看過的或者近期看過的所有動畫片還要棒。任何量產的產品必須讓購買者覺得值得付錢,因此文化創意產業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定要能贏得口碑。

《傳媒》:您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是線條很簡潔,顏色也不復雜,構成情節的敘事因素也很簡單。請問您對自己的作品是如何要求的?

蔡志忠:我比較唯我,因為我有很多興趣愛好。我不是坐在這里去想要畫些什么,我覺得要畫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如果有人問我什么樣的東西可以拿來畫漫畫,我會問:什么東西不可以畫漫畫?我覺得畫漫畫需要很多學問,加減乘除、代數、幾何、解析幾何、向量統計、排列組合、微積分等數學方面的思考,漫畫中都會有。

我們每個人都有比別人厲害的地方,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每個人不但要學習,更要發現自己與眾不同之處。我是很厲害,但我也有許多不會的地方,不會彈吉他,不會游泳,我知道我只會做動畫,然后畫漫畫,思考。有時,人真的很奇怪,自己希望與眾不同,而自己又生怕跟別人不同,所以需要重新去挖掘自己與眾不同的部分。

我一定要給自己一種狀態。畫一張漫畫,拍一部電影或一部動畫片,一般人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看,要做到最好,并用毅力去工作。我認為這并不對,一定要倒過來,是你要達到什么目的再去做,心想事成。或許成功后可以拿到獎杯獎狀,或許你想要得到的并不是這些,而是內心。畫一張畫,不是我要努力認真畫,而是要畫出一種優雅、安靜的感覺,畫起來如果達不到這樣的效果,那就是失敗。希望作品能給人一種安靜空靈、回歸自然的感覺,特別是現代社會人們相對浮躁,誘惑也特別多,希望人們從中可以找到精神家園的感覺。

《傳媒》:您的作品行家很愛看,普通讀者也喜歡看。您是如何把握自己作品的?

蔡志忠:并不是憑感覺,而是憑對美丑產生共鳴的一致標準。我認為美和丑有一致的共鳴標準。喜歡這種美的東西不是因為我天生擁有審美能力,大家所喜歡的美基本上都一致。美是舉世皆然的。再來逆向思考,意見總是讓人覺得討厭,有時候我并不需要你的意見。韓非子早就有《說難》一文,意思是說服別人很難。

從漫畫中找到了樂趣

《傳媒》:從您的經歷可以看出,您沒上過大學,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您成功了。是不是畫漫畫更多靠天賦?

蔡志忠:我初二那年,接到臺北一家出版社的聘用通知,只身來到臺北,在這家出版社做了5年,期間自學了大學美術系里的所有課程。服兵役退伍后決定到光啟社求職,擊敗了29名應征的大學畢業生,我沒有文憑,可是實力超強。我從小就很會賺錢,15歲到臺北已經是暢銷漫畫家了。因為我是一個很好的讀者,站在讀者的角度來畫,讀者就會喜歡。20歲當兵那年就賺了2000多塊,是一般公務員的6倍,我畫的速度很快,且創意不同,賺的錢也就不同。

早年畫過一部作品,想要傳達的意思是我們的老師、父母都讓我們努力,認為努力就會有成就,我覺得這是片面的。我看過太多人一開始并沒有不努力,努力了也沒有什么成就。人生不是走斜坡。走斜坡,你一直走也可以到巔峰。人生像爬階梯,每一階都有難點。你永遠只在原地跳是不會有長進的。我們走在路上,天上不會掉下來好運氣、好創意,所以要成為一名動畫導演,就要事先做好準備工作。比如我自己寫過20本以上故事書,10多個腳本,都不是為了要拍攝,而是在做自我訓練。我讀過兩萬本書,其中當然有8000本以上是漫畫書。我3歲半開始思考,4歲半決定畫一輩子,因為我從畫畫中找到了樂趣。

我知道我愿意畫,很愛畫,可惜那時候沒有這個行業。9歲的時候,臺灣有一點漫畫,我第一次想要當漫畫家,但我跟其他漫畫家有點不一樣,我知道漫畫是講內容、講故事,所以我在9歲的時候看完很多書,才開始編故事,15歲我就以漫畫為職業,15歲到20歲我畫了大概200本漫畫書并出版。但是當地政府一直打壓漫畫,社會輿論也說漫畫是小人書,上不了大雅書臺,所以我們都一直被審查。20世紀60年代所有漫畫出版社都出書,所以漫畫這個行業對我來說是不能依靠它來養家糊口的。20歲的時候,日本人又到了中國臺灣開動畫公司,那時我立志要成為動畫導演,我自己畫的超過我的弟妹,畫了幾十個故事版。

《傳媒》:您在的成長中,遇到過哪些讓您難忘的坎坷?

蔡志忠:也有人問我遇到過哪些坎坷,經歷過哪些崎嶇的道路。我覺得都是順暢的,所謂崎嶇的道路對我來說都是過程。我后來還畫在漫畫里,“如果我是黃河,河的源頭是我的生之時,出海口是我死之刻。我從疏細的小水慢慢匯聚成流,再慢慢形成大河,在我的旅途中時而狹逆,時而寬暢,時而洶涌澎湃,時而平靜安詳。我在逆境時面對逆境,在順暢時面對順暢,直到有一天我慢慢流注入大海,我也是安詳地面對我的死亡。在我的一生中,無論過程是彎、直、逆、順,我都很細心地品嘗。我才不希望我的人生旅程,從生到死都是同樣的平坦寬暢”。對于我來說,沒有什么艱難的日子。

創造力:創意加執行力

《傳媒》:從產業的角度看,動漫創意產業發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應該在哪里?

蔡志忠:大陸動漫從開始起步就走了一條特別的路子,很多國家也是這樣,好像不會重點考慮市場因素。以前我看過大陸的一些動漫,都挺現代的,第一次看到時也很感動,其技術水平也不差,尤其看到《牧笛》、《三個和尚沒水喝》、《小蝌蚪找媽媽》更是欽佩,這些可以拿世界大獎。以前我們看很多國家拍的電影都敬佩得不得了,但它其實沒有考慮走市場,拍出來的東西好像是國家預算,也不會考慮要不要收回成本。中國漫畫家很多都要靠自己養活自己,拍片也是在可以收回成本的前提下拍的。很多漫畫很受歡迎,改編為動畫片之后也有市場。先要有市場才會有收視率。要選對平臺,了解消費者需求,目光要長遠。中國市場足夠大,現在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中國市場,其潛力很大。

搞市場也需要創意。我們可以看很多公司,基本上是突然來了一個搞市場的才壯大。有些部分不是技術專業所能完全把握得了的,尤其需要創造力。創造力就是創意加執行力。

如何培養漫畫大師

《傳媒》:動漫產業屬于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模式有什么特點?

蔡志忠:所謂文化創意產業就是通過創意把文化變成產業。然而文化、創意、產業三者不完全是一回事。有文化者沒有創意產業觀念,有創意者沒有文化產業素養,有產業能力者沒有文化創意的必備條件,這樣都不行。回顧西方動畫,它們也屬于文化創意。許多案例說明,文化創意產業化的成功不是用錢去堆砌出來的,類似魯卡斯、《歌聲魅影》創作者、太陽馬戲團的創辦者等,他們都是繞著一個厲害的角色走的。

通過好的創意,將文化項目按照產業化的路子來發展,還要有很大的氣度。就像張藝謀,他的很多作品都成功了。拿我自己來說,書賣了4000萬冊,有40多個國家出版了我的作品,不是因為我是蔡志忠,而是因為莊子老子道家這些,我用漫畫方式表達出來了。為什么不直接用文言文呢?因為那種形式并不適合多數人的心理,人們不是想要去深入鉆研,只是想花一個鐘頭浮光掠影走過一個門檻。我最大的任務就是準確、簡潔、明顯地把它呈現出來。這其中有兩點,第一個是要好看,第二個是要重要。

《傳媒》:做大做強動漫產業不僅需要動漫創作大師,而且需要產業運作高手。在動漫人才培養方面您是如何看的?

蔡志忠:如今中國動漫最缺的就是創意人才。要有創意,才可以做出高水平的東西。

從目前看,那些急需的動漫人才,我們不一定從幼兒園小班、大班、小學一年級開始做,可以直接做“博士后”。還是那句話,重點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內容。首先要選對主題,做得好,讀者才會去買。以前漫畫家最被看不起的就是讀書太少。其實他也要讀很多書,包括漫畫書,漫畫書讀起來也要有一定的量。漫畫家很容易被影響,新一代的漫畫家必然是上一代漫畫家的讀者,他畫的是上一代讀者著迷的那些主題。看日本少女漫畫他就畫日本少女漫畫,看日本少兒漫畫就畫日本少兒漫畫,就像早期大陸看俄羅斯的漫畫,索性就畫俄羅斯的漫畫。

現在動漫教育都偏重技術。在中國動漫學校,教技術的有幾千間教室,但是沒有幾個教室用來教編導。針對動漫,電影的編導和動漫不太一樣,動漫的編導要求想象力更寬廣、變化更大,而電影必然受限于現實。這方面,缺乏專門教育體系,沒有培養多方面人才。有的學校任何一個教學設計都指派一組,大概5個人左右,分工不同,有人當制片、有人當攝影、有人當導演、有人當編劇。下一次就調換角色。特別是制片需要聯絡。

《傳媒》:您對日本漫畫的情況比較了解,日本漫畫的發展趨勢如何?

蔡志忠:據講談社的老總介紹,他們的《少年畫報》,作為綜合性的少年漫畫期刊,許多知名漫畫家都在上面發表過漫畫作品,如今已辦了30多年了。他們的“軌道”就是有趣、有益,就是看起來很好玩,又對讀者有益,所以它連載的漫畫就是《天才小釣手》這種類型的。另外像集英社(日本最大的出版社之一),他們的《少年跳躍周刊》(《少年JUMP》)曾一個星期賣860萬冊。集英社的“軌道”就是勇氣、友情、勝利,而這類故事形態也正是最受歡迎的,所以他們連載的漫畫就是《圣斗士》、《灌籃高手》等,它們的故事情節大概就是主角通過自己的能力、勇氣,還有他的朋友,最終打敗對手。

在日本,主編是漫畫的主導。如《橫濱的故事》,出版社通過讀者調查了解未來一兩年內讀者的喜好趨勢,并據此構思故事情節。接下來,他們會找適合演繹這個故事的漫畫家完成漫畫。兩年后,這個漫畫紅了。看起來像是漫畫帶動了趨勢,其實他們是先了解了趨勢的。在日本,很多時候,沒有出漫畫的出版社都賠錢。不過,今天日本漫畫的黃金時期已過了。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