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原生態書法初探——兼及當今書法藝術發展的問題與思考
高作林
時下,書壇許多有識之士發出了原生態書法的吶喊。這無疑是我們的書法家們親近大自然的睿智之舉,更表達了他們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純藝術的呼喚和向往。這里,筆者就當今書壇的現狀及原生態書法這個熱門話題,闡述一下樸素的認識,并與各位專家、同道商榷。
一、 當今書壇的現狀
當今書壇的現狀是繁榮與隱患共存;自然揮寫與經意創作交融。雖瑕不掩瑜,但須匡正和培養。展望未來,展覽機制將是今后相當長時期內表現和弘揚中國書法藝術的主要形式。誠然,并不是每個學書者都要接受國展的洗禮,但是,學書者在參與國展中鍛煉成長,確實不失為一個良好的途徑,許許多多的書法人不是把國展當作檢測自己水平的試金石嗎?
檢點當今書法創作之弊,主要為展覽機制下的浮躁心理與文化內蘊的缺失。如今社會,人們忙忙碌碌,為求生存改善生活條件,外出工作的時間長了,伏案揮毫的時間短了;想法賺錢的時間多了,而潛心讀書的時間少了……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多數人心理浮躁,急功近利,殊不知欲速則不達。具體反映到創作上:① 書寫技巧功力不逮,缺少古雅之氣;② 學養功底不深,沒有書卷之氣。
二、 如何打造原生態書法
1. 錘煉技法仍是打造原生態書法的重要前提條件。
書法是充滿無限情感的線條藝術,只有豐沛的情感加上隨心所欲的精湛筆法,才能產生絕妙的原生態書法精品。情感可隨時隨處而發,而嫻熟的筆墨技法非一日之功。持之以恒地臨帖,永遠是叩開書法藝術殿堂大門的鑰匙。我國古代書法大家們勤奮學習書法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不需贅述。正是因為他們堅持不懈地錘煉技法,才能創造出一件件流傳千古且具有原生態之美的經典作品。
書法藝術是數千年文化精華之所聚,故有人認為,臨池學書的過程也是領悟中國文化內涵的過程。不是嗎?當我們面對一片片敦煌竹簡或一尊尊青銅銘文時,就仿佛想起那遙遠的古國及遠古的先民們身穿獸衣、赤膊勞作的場景。前幾年,中國文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中國書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實是有道理的。
2. 原生態書法需要淡泊寧靜的心態。
有人說,書法藝術是一種寧靜致遠的藝術,這就表達了書寫心態的可貴。哲人常云: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在生活快節奏、心境多紛擾的當今社會,“樹欲靜而風不止”的無奈時常困擾著我們的書法人,書法家們很難覓得一方凈土。這是客觀存在,雖然優美舒適的環境自己不一定能夠創造,淡泊寧靜的心態是自己能夠培養的。放棄不切實際的功名利祿,擺脫不安分的金錢的驅使。姑且做一文人,守住不讓古人的信念,長此以往,心緒馳騁的野馬會慢慢收攏,把創作當成一種快樂的人生體驗。試想:當夜幕降臨,一個人獨自書齋,一杯香茗,一張宣紙,在彌漫著淡淡麝香的黑白世界里,追逐著自己的夢想,那是多么令人陶醉的意境啊! 3. 原生態書法需必要的國學修養做鋪墊。
有位大書法家曾說,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不是寫出來的,而是養出來的,可謂一語中的。怎樣養?當然用文史學、文字學、哲學、美學等來滋養。其間道理眾所周知,吾亦不贅言,簡言之,讀書——悟道——再讀書——再悟道,惟此而已。
4. 創作原生態書法需要全社會營造寬松環境。
在生物世界,環境的優劣,影響和制約著生物的繁衍生息,同樣在書法藝術界,原生態書法的創作也需要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而原生態書法的創作環境取決于書法家們的創作環境。全社會應關注關愛我們的書法家們,特別是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當然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物質的層面,筆者不敢胡亂妄言。精神層面的主要來自各種媒體、學者、評論家的聲音,這是很重要的軟環境,它關乎眾多的書法愛好者健康成長與否和書法家們的良好心態。雖然有些聲音是善意的,但是也確實違反了書法藝術創作的規律,產生了不良的效果。誠然,全才大師級人物是有的,但畢竟是極少數。據記載,王羲之也沒有多少理論著作,也沒有多少詩、詞流傳后世,就是一篇三百字左右的《蘭亭序》,也不能算是一位大學問家,但誰能否認他在中國書法歷史上的地位?筆者認為創作與古之經典作品相頡頑的書法作品,可以是學問家,不一定要做學問家。這里所指的寬松環境就是適宜書法家創作的環境。
5. 采取有利措施,匡正書壇不正之風。
當今書壇之弊,如上所述。筆者認為采取有利措施已迫在眉睫,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固本培元,即除卻加強必要的文學、文字學、哲學、美學充電之外,臨摹古人經典作品的訓練,應作為日課,“一日便有一日境界”。東坡居士云:“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作張芝作索靖”。各級書協也應正確引導習書者,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加以輔導,這是一項繁重而艱巨的工作,應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和必勝的信心。
當今書壇呼喚原生態書法,唱出了時代最強音,真誠地希望愛好書法藝術的朋友們,擺脫展覽機制的束縛,放平心態,用我們的勤奮和智慧,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原生態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