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藝術文獻資料的分類及其作用
譚堯升
摘要:高等院校的圖書館為高校的科研教學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文獻保障,在圖書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圖書館的文獻資料的特色化、深度化、多維化和共享化決定了高校圖書館在收集、整理民族藝術文獻資料必然要走多維發展的道路。如果能把這個理論問題探討清楚,將會對高校圖書館收集、分類、管理和利用這些民族藝術文獻資料提供理論依據,為這些資料發揮最大作用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
關鍵詞:民族藝術文獻資料;分類;作用
高等院校的圖書館為高校的科研教學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文獻保障, 隨著圖書館的不斷發展,怎樣選擇日益增多的文獻資料成為高校圖書館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在圖書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圖書館的文獻資料的特色化、深度化、多維化和共享化決定了高校圖書館在收集、整理文獻資料必然要走多維發展的道路。本文從高校圖書館建設的角度對民族藝術文獻資料的基本含義和分類方法及其作用進行了探討。
一、民族藝術文獻資料的內涵
對于“民族”一詞,在中國近代以前,沒有形成真正科學的概念。一說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梁啟超“最初把這兩個字合而為一,稱為‘民族’??是1899年梁啟超的《東籍月旦》一文”,[1]至此民族這個概念得以明確。另一說是1903年梁啟超把瑞士一德國的政治理論家、法學家J.K.布倫奇利的民族概念介紹到中國來以后,才產生了民族的概念。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國,“民族”這個詞緣起于梁啟超。對于“民族藝術”一詞,梁啟超20世紀之初在1902年發表了《新民說》介紹了民族主義,肯定了美術、文學等看作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學者認為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的理論濫觴于此。關于民族藝術的系列概念的確切提出者是毛澤東,其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的觀點,主張“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1956年《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中認為“藝術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現形式要多樣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作為民族藝術的理論研究則始于我國現代民族學創始人蔡元培先生在最早的民族學論文《說民族學》和1934年的《民族學上之進化觀》中包括了美術、音樂這些藝術現象的民族學研究。上世紀90年代,國內學者李心峰第一次在《民族藝術學試想》一文中提出了“民族藝術學”的概念,主張以“民族藝術”作為核心范疇建立一門民族藝術學的分支學科,至此,這門分支學科的建立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究竟什么是民族藝術文獻資料?筆者認為,民族藝術文獻資料是指承載有民族藝術的各類信息載體,狹義的文獻資料主要指各類印刷文獻和電子文獻,廣義的文獻資料則指包含有各類民族藝術信息的載體,包括物質資料和非物質資料,除印刷文獻和電子文獻外,還有口頭傳統、民間藝術、民俗傳統、手工技能、衣食住行等承載了民族藝術信息的載體。
二、民族藝術文獻資料的分類方法
高校圖書館作為文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論文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高校圖書館面臨著數字化、特色化、信息化、多樣化、人性化這五個方面的重大變化,圖書館呈現出了多維化發展的狀態。數字化圖書館無疑已經成為各高校圖書館發展的共識,由于高校圖書館一般是根據各自學校的發展目標、教學科研要求,依據各自的館藏基礎和地區條件來文獻資源進行統籌布局,加上資金有限,使得各個高校圖書館更加注重本校特色的館藏體系建設,從而導致了一些專業圖書館在專業化、深度化上有優勢,隨著信息化和信息共享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信息化共享服務使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范圍擴大,圖書館也由信息的儲藏者全面轉變為信息的提供者,不同院校圖書館的專業特點決定了圖書館建設中館藏資料的多樣性,不僅要有各種物質文獻資料,也要有各類數字化資料和非物質文獻資料。對于在民族眾多地區的高校圖書館來說,面對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民族藝術文獻資料,如何收集、如何整理、如何加工這些文獻資料,如何對其進行分類、如何建成特色藝術文獻信息資料庫,成為這些圖書館需要考慮的問題。
縱觀中外對藝術的分類,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藝術本體分類,如音樂、美術、舞蹈等:二是藝術的存在形式分類,如時間藝術、空間藝術、時空藝術、動態藝術、靜態藝術等;三是人的感知方式分類,如知覺藝術、視覺藝術、聽覺藝術等;四是功能作用分類,如實用性藝術、欣賞性藝術、表現性藝術、再現性藝術等。對于圖書館來說,對印刷文獻一般可以按照《中圖法》對藝術類印刷文獻來進行分類,但是帶來的問題的,有些藝術文獻資料無法歸類,比如樂器實物資料、多媒體藝術資料等就無法找到相應的分類。
因此,高校圖書館應該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根據藝術文獻資料的不同特點來進行分類。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1.按照藝術文獻資料不同的載體形式來分類,可以將民族藝術文獻資料分為:物質資料和非物質文獻資料,物質文獻資料包括音像文獻資料、印刷文獻資料、數字文獻資料、多媒體文獻資料、影像文獻資料等;非物質文獻資料,可以根據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2003年10月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而來,即“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
可以“分列為以下五個領域: (1)口頭傳統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2] 這個分類方法,涵蓋了民俗學、人類學、文學、藝術類型學上、藝術闡釋學等學科對藝術的分類。故此,筆者認為,對高校圖書館來說,我們不僅要注意收集物質文獻資料。同時也要注意收集非物質文獻資料,特別是承載了民族藝術信息的非物質文獻資料,所以,民族民間的帶有藝術性質的口頭傳統、民間藝術、民俗傳統、游樂競技、手工技能、衣食住行、生態科技等文獻資料均可以作為收集之列,并建立相應的文獻資料庫(室)。
2.按照民族藝術文獻資料的形成時間來分類,也就是按照藝術資料形成的年代進行分類,碩士論文 可以將民族藝術文獻資料分為:史前藝術資料、古代藝術資料、近代藝術資料、現代藝術資料、當代藝術資料。
3.如果按照藝術文獻資料的主題來分類,可以將民族藝術文獻資料分為:族系藝術資料、器物藝術資料、地域藝術資料、民俗藝術資料、手工技藝藝術資料、民間美術資料、等。
4.按照藝術門類米劃分的話,可以將民族藝術文獻資料分為:音樂、舞蹈、戲曲、工藝、建筑、文學、石刻、美術、攝影、影視、書法、園林、建筑、曲藝、電影、電視、雜技等。如建立民族樂器陳列室、民間美術陳列館、民族工藝品陳列室、民族舞蹈影像室、民族戲劇資料室等。
5.按照藝術出現的地域來分類,可以分為:西方藝術文獻資料、東方藝術文獻資料、中國藝術文獻資料、西南地區藝術文獻資料、省份藝術文獻資料、州市縣區藝術文獻資料等。
6.綜合分類法。各個高校圖書館應該根據的實際情況,可以采取綜合分類法(各種分類法相結合的方法)對民族藝術文獻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管理和利用。例如:可以采取地域——時間——藝術門類相結合,建立中國當代美術陳列室。采用藝術門類——地域相結合的方法,如建立當代云南少數民族音樂資料室、民族戲曲資料室、民族工藝品資料室等;采取地域——主題——藝術門類相結合,建立云南彝族舞蹈資料室、白族建筑資料室等。一些高校的圖書館已經做了這些方面的嘗試和探索,如西安美術學院圖書館建立了民間美術品陳列室,用于展覽陜西省的民間美術品,他們將美術品4千余刊(幅):分為:“剪紙、民間繪畫、刺繡、陶瓷、皮影、布玩具、泥塑、木雕、染織和壁掛、竹和草編、金屬工藝品、石雕”等l2類民間美術品。沈陽音樂學院建立了按照地域——民族——主題——時間相結合的民族樂器陳列館,分為漢族民族樂器展、東北少數民族樂器展、西北少數民族樂器展、西南少數民族樂器展4個展區,共展出民族樂器150多種200余件,其中既有春秋時期的編鐘、商周時代的塤、東漢時期的箜篌,也有現代蒙古族的馬頭琴、漢族的三弦、傣族的葫蘆絲、苗族人嗩吶等等珍貴的民族樂器。筆者所在的云南藝術學院也在積極建設云南少數民族藝術資料室。目前已經收集了部分文獻資料。
還有一個數字化的建設現象值得我們注意,就是教育部從2001年專門設立了“現代遠程教育網上公共資源建設一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工程”項目,重點支持l8個有特色的大學博物館數字化改造。其中清華大學建成了美術學院數字博物館,已經“完成了3097件藏品的數字化采集,包括歷代陶瓷990件、歷代刺繡802件、歷代織錦592件、現代花邊320件、歷代家具30件、歷代書畫363件,”[4] 并利用interweb browser技術實現了網絡演播平臺。復旦大學建成了以典藏中國56個民族民俗文物為主的數字博物館。四川大學正在積極建設人文數字博物館,將其收藏的上起唐、宋,下迄明、清以至近代名家作品近2000幅,唐宋邛窯陶瓷,四川漢代畫象磚、畫象石以及圓雕器,藏族的“唐卡”(卷軸畫)、藏文經書、寺院法器以及生活用器,羌族巫師的法器、彝族的漆器與武士盔甲、苗族的挑花與刺繡、景頗族的服飾、納西族的“東巴經”,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銅鼓等轉化為數字化信息提供給藝術愛好者。作為文獻資料重要的儲藏者和提供者的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網絡建立圖書館信息共享平臺,使各個高校圖書館之間向縱深發展,充分發揮各圖書館的專業特長、地理優勢,這樣可以合理地優化和整合各類藝術文獻信息資源,為讀者提供藝術文獻信息“公共目錄查詢、信息檢索、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網絡導航等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文獻信息服務[5]最終形成一個開放的共享的為教學科研提供專業學習研究的參考信息咨詢服務平臺。
綜上所述,各高校圖書館在建設中應該根據現實的條件來考慮建設民族藝術文獻資料室,根據收集的藝術文獻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管理和利用。
三、民族藝術文獻資料在文獻建設中的作用
自2002年5月起,國家投資了9億元建設“西部大學校園網絡建設工程”,職稱論文 使西部152所大學受益,到今天全國各大學的網絡都能實現互聯,使信息資源共享成為現實,也改變了過去的一校一館孤立發展的模式,推進了高校圖書館之間的信息共享建設,使得各高校圖書館在特色化、專業化、多樣化、數字化上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建設。有數據表明,我國1000余所高校擁有藏書6億多冊;高校圖書館擁有網絡版電子期刊的65%;高校圖l5館擁有聯機數據庫的30%。但是我們擁有的文獻信息資源還沒有完全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所以,今年5月,教育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指山:“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努力構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形成國家信息教育資源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技術服務支撐體系。”
這幾年高校教育的發展,特別是教育部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以來,更加強調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更加注重對教學文獻資源的建設。一些高校已經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在民族藝術文獻資料的收集上,有了一定的成果,不僅收集到了一批珍貴的實物資料,也收集到了非實物資料,在數字轉化上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發現了一些新問題,如:怎么樣對這些藝術文獻資料進行科學的分類、整理、管理和利用?如何為教學、科研服務?這些問題成為各高校圖書館日益關心的問題。
如果我們對民族藝術文獻資料的內涵和外延已經確定的話,我們就可以對其進行分類整理了,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不同的分類方法對教學科研具有不同的作用。主要作用有:一是民族藝術文獻資料的集中展示作用。對于收集到的民族藝術文獻資料,可以分門別類的集中建立相應的陳列展覽室,如將樂器實物、繪畫實物、民俗實物等集中陳列展示,使教師學生不僅有確實的感性認識,還可以豐富其對該藝術門類的全面認識。這種展示不僅可以使藝術院校的學生受益,也可以使其他院校的學生豐富藝術知識,特別是對中國民族藝術文化的喜愛。
二是民族藝術文獻資料的專題研究作用。建設的專題文獻資料室可以對專題教學科研產生重要作用,改變過去教學只是幻燈片或印刷品的弊端,使師生在真跡或仿真畫卷前能近距離研究中國的國畫。如西安美術學院建立的中國歷代繪畫作品陳列室,將歷代的繪畫精品陳列于此,可以使美術史論專業和國畫專業的教師和學生既可以欣賞,近觀臨摹,也可以加深教師學生對中國歷代繪畫各個方面的具體了解,乃至作品背后的畫家藝術活動的坎坷經歷,教師和學生均可以對中國歷代繪畫的方方面面進行專題性研究。
三是民族藝術文獻資料的特色建設作用。在不同的高校由于專業設置和學科建設各不一樣,各高校圖書館對民族藝術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管理和利用,可以依據各自院校的重點專業和重點學科進行建設,進而構建與學科建設相適應的文獻資料館藏體系,使每個高校圖書館最終形成各具特色,獨一無二的館藏建設。
四是民族藝術文獻資料的豐富翔實作用。如果圖書館一旦形成民族藝術文獻資料收集、整理、管理、利用的意識,那么圖書館相關管理人員就會留心注意收集這些民族藝術文獻資料,包括物質資料和非物質資料,從而擴大收集范圍。同時,還可以帶動全院師生員工參與到藝術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活動中,使這些民族藝術文獻資料得以不斷地豐富,展現民族藝術文獻資料本來的面目。
五是民族藝術文獻資料的信息咨詢作用。隨著數字化圖書館的不斷推進,原先的實物文獻資料進行數字轉化,實現信息資源數字化、信息傳遞網絡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知識化、信息實體虛擬化,擴大了藝術文獻資料的“館藏”含義,將非印刷信息載體資源整合起來發揮作用,為更多的藝術科研教學工作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詢服務。
六是民族藝術文獻資料的科學研究作用。對民族藝術文獻資料的分類本身就是一個科研課題,怎么樣分類更具科學性、層次性和合理性,都是每位藝術文獻資料收集、整理、管理、利用者值得研究的課題,從而促進這方面的研究,使這些藝術文獻資料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收集、分類和整理表面上,而是有力度的理論支持。同時,可以讓圖書館工作者、專家學者、教師、學生認真思考如何對這些藝術文獻資料進行科學合理地分類,為圖書館分類法以及適合中國特點的藝術門類劃分,為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料越來越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教學科研的要求奠定實踐和理論基礎。
總之,面對如此豐富多彩的民族藝術文獻資料,對其分類,既是一個理論探討的問題,也是一個操作實踐的問題。但是要真正發揮出這些藝術文獻資料的核心價值,還需要圖書館學、文獻學、藝術學、民俗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發展,充分利用現有的成熟的信息化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全息演示技術來實現。
[1]李心峰.中國二十世紀學術視野中的“民族藝術”[J].民族藝術,2001,(1).
[2]巴莫曲布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化過程[J].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3]王沛.美術院校圖書館特藏建設與發展——我院圖書館民間美術品的收藏、管理及利用[A].美圖文集:第二集[C].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4]尹彤云.清華大學美術數字博物館建設研究[A].美圖文集:第二集[C].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5]譚堯升.關于藝術類高等院校圖書館事業發展走向的幾個問題[A].美圖文集:第二集[C].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