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升起的草原藝術明珠 ——大雁地區人文特色在美術教育中的實踐與研究
朱寶英
摘要: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多元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美術教學得到快速發展,除全國統編教材外,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要求,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補充地方文化資源,而地方文化資源立足于本土文化,適應本土民俗和本地習慣,體現地方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特征,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被其他的文化形式同化。補充本土的美術文化資源,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本地社會與經濟文化發展情況,革新美術教學觀念是我們美術教師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地方文化資源本土文化民族特色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多元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對美術教育尤為關注,美術教學也飛速發展,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補充地方文化資源,適應了本土民俗和本地習慣,體現地方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特征。”補充本土的美術文化資源,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本地社會與經濟文化發展情況,革新美術教學觀念是我們美術教師的重要任務。
大雁是新興的邊陲小鎮,我就是七十年代出生的本地人,大雁的文化人文特征的積淀正是草原民族文化和我父輩貢獻青春歷程的碰撞,我深感到我們這一代人傳承本土文化的重要性,美術課程標準中也提出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發展本地鄉土特色。
自然景觀:呼倫貝爾典型草甸草原,高高的大興安嶺,冬季有大型的滑雪場,冰雕雪雕展,美麗的海拉爾河。
特色建筑:蒙古包,礦山建筑。極具特色的蒙古民俗。
人文內涵:大雁人的五種精神。
根據我校所處的周邊地理環境及人文特點,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地方性課程資源開發。
一、以我校周邊環境為主的美術資源開發
翻開中小學美術的教材,風光建筑內容真是不少,小橋流水、江南古鎮、名山大川,但這些與我們這里千里沃野、百里礦山、塞外小鎮畢竟有些距離,有時讓孩子畫畫我們家鄉時,孩子們竟不知道該畫些什么。在影視傳媒的今天,孩子們更是不知道如何正確認識小鎮與光怪陸離的大都市了。我作為教授美術的老師,并不樂觀,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孩子們作為礦山的第三代建設者,是礦山建設的生力軍,因此,我認為在地方性教材中應該穿插“畫新礦山,新草原”。
大力挖掘隱藏在這些風景中的文化資源、美術資源,讓學生了解建設者為礦山付出的心血,這些都具有時代性和深刻現實教育意義。在教學中讓學生收集相關的資料,進一步感知背后的文化內涵,了解到我們父輩創造珍貴的文化精神內涵,從而創作出更多的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更好參與文化傳承,形成特有的藝術個性,達到培養目的。
二、以我旗傳統節慶文化為主的美術資源開發
美術課標中曾指出,“結合傳統的節日,進行美術作品的創作,并使學生參與文化傳承,體會傳統文化下的美術”,我旗礦區冬季寒冷,在傳統元宵佳節時,會有冰燈展、雪雕展,每年呼倫貝爾旅游節時將會有冰雪節等特色節日,讓學生領略人工自然之美,了解地區民族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那達慕是本地區最有特色的民間節日,展現了最與眾不同的民族特色節日,經常將這樣的影音資料播放給學生或帶領學生親自參與觀看,引導學生使用學過的技術、工具、材料進行美術作品創作。
我們還應將民間藝術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民間藝術——牛角雕與手工蒙古匕首的制作、蒙古袍制作、禮品蒙古包制作,特別是牛角雕的雕塑,制作精、巧、美,這些工藝美術對于學生很陌生,我們可以組織大型相關資料圖片展覽,在課堂上給學生嘗試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文化傳承。
三、以本地特有資源為主的美術資源開發
礦工節是我礦旗特有的節慶資源,是為了紀念大雁礦區建設者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的精神,感謝建設者而特別設置的。礦山是我們的家,礦工是我們的父老兄長,礦工節將表達我們對父輩兄長的敬意,將此作為一個很好的地方課程資源有其現實意義。在以往的礦工節中,學生只會帶一些水果、雞蛋等慰問品和慰問信。而現在我將此作為一個完整的設計單元,海報宣傳——圖片資料展覽——歌舞編排——道具制作(慰問品:感恩卡、花籃、果籃)——慰問演出,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了礦工節的起源,知恩感恩并開展節后幫父母做一件事,讓爸爸媽媽更輕松的思想教育,并且學生參與其中,使他們的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得到增強,更培養了學生獨立創造的能力,特別是慰問品制作一課上,以小組為單位收集可以制作感恩卡、果籃、花籃的材料,在這一收集過程中,很多不被注意利用的東西經過奇思妙想就變成了一件件實用的藝術品,學生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總之,大雁地區地方美術資源并不是貧乏的而是豐富的,注重美術與文化、美術與社會現實特征的聯系,教學中充分利用本地區優勢,使作品能體現地方民族特色。教師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構建開放、包容又能擴展的美術課程,使學生對本土的民族和傳統文化認同,讓學生在接受精致美術作品的學習過程中同時擴大美術課程的內容,降低美術學習的成本,使美術教學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程度增加,進而構建新的美術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