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曲《二泉映月》的民族藝術特色研究
曹亮
論文關鍵詞:鋼琴曲 《二泉映月》 民族藝術特色
論文摘要:本文以曲子名字的由來做引導,重點從作品的曲式結構、調式、和聲、織體、旋律等方面論述和詳細解析了鋼琴曲《二泉映月》的民族藝術特色,且對該曲演奏技巧和藝術性處理作了詳盡的闡述,以希望能從中獲取對民族鋼琴作品藝術表現上的啟迪。
著名作曲家儲望華先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把《二泉映月》改編為鋼琴獨奏曲,改編以后的鋼琴曲在原來曲調的基礎上又充分利用鋼琴的多聲部的優勢,使用豐富多彩的和聲織體,把樂曲單線條旋律中不能充分表達的內容,在立體關系中逐步展現出來,保存了該曲本意與風格、又有大膽創新,是中國民族鋼琴音樂中的經典之作。
一、該曲曲名誕生歷程
阿炳中國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阿炳從小師從父親學習各種器樂,三十五歲時雙目失明。舊社會社會動蕩,后半生開始其流浪街頭賣藝生活。阿炳的二胡演奏技藝精湛,其二胡演奏藝術風格清新剛勁有力。他有名的音樂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風曲》等。有關《二泉映月》曲名的由來,祝世匡先生曾這樣回憶:楊蔭瀏先生詢問阿炳這首曲子的名字時, 阿炳答道:“這首曲子無名字”。楊先生又問到:“你經常在什么地方表演”? 阿炳說道:“常在惠山泉亭上拉”。楊先生隨即說道:“那取名《二泉》吧”。我說:“《二泉》,不太像個樂曲曲名,粵曲里有首《三潭印月》,能否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這個字有抄襲的嫌疑,無錫有個映山河,那就叫做《二泉映月》吧”!阿炳隨即表示同意。《二泉映月》的名字就這樣被定下了。
二、關于民族藝術特色
(一) 曲式結構和調式的民族特色
曲子盡管篇幅稍短,可整曲一氣呵成。該曲意境深遠、內斂而凄涼,曲子形式較為樸素、自然。表面平靜、超脫,內心幽怨、哀愁,形象婉轉流麗,氣質剛勁、堅毅。該曲是由三個樂句構成的樂段經過五次旋律變奏,衍生而構成的。整曲共由六段組成,其結構是: 引子A A1A2A3A4A5coda( 就是同一曲子的五次變奏),這是中國民間音樂中非常普遍的變奏體曲式結構。它是一首含有a、b (b’)兩個中心主題的二重變奏曲,主題共有11小節,開始引子1小節,第一、三樂句分別為4小節,第二樂句僅有2小節,這兩個主題都采用了毫不相同的運用方式,a在五次變奏中一直作大幅度的,長短相間、高低對比、張弛有序的種種變化, 而b卻一直保持著基本的穩定狀態貫穿整個樂曲。此樂曲是中華民族五聲調式典型作品,調式特征是較多運用E宮體系里的宮、徵調式,調式變換大都是同宮系統里宮、徵調式交替,特別是徵調式,特點突出、風格鮮明、較為普遍,這也是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中漢民族音樂“徵風格”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 對五聲性和聲使用的強化
作者在《二泉映月》的和聲使用和處理手法上,運用了非三度疊加的結構中的替換音和弦、附加音和弦與省略音和弦等方法來加強和聲的五聲性結構特征。作者很好地使用和弦配置方法,加重了曲子的音響色彩,使它具備濃重的民間音樂特色,從而強化樂曲的民族文化內涵。雖然作曲家在改編此曲使用了很多西方作曲手法,可他的創作是自由奔放的,極富創造性的,并沒有受到西方傳統作曲手法的束縛,而是使用鋼琴此種西方樂器來充分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民間音樂,使它達到極其完美結合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嘗試。
(三) 織體中對中國民族樂器的模仿
在改編以后的鋼琴曲中,左手部分的旋律設計了很多使大拇指去彈奏此種旋律的技法,這正是為了獲取雄厚的音色功效,就像在老弦上拉出的一樣。其次在演奏技巧與弓法上也極其講究, 比如主題旋律中顫音的使用模仿了二胡演奏中的揉弦,描繪了作者在“夜深人靜”、“泉清月冷”中思索自己坎坷的一生。變奏伊始就出了兩個十六分休止符, 這其實是模仿二胡中用碎弓演奏模式, 給人們表現出泉水漣漪中碎月的意境。 三、關于樂曲的彈奏
(一) 音律
需要指出的是阿炳在二胡上拉出的音律不全都是十二平均律。曲子第9小節#A音就明顯低了,本該比它高,接近B,可是鋼琴上運用的卻是十二平均律,根本沒這個音,音律問題在鋼琴曲中是不能體現了,唯有要彈奏者與聽眾自己內心去感受了。
(二) 節奏感
阿炳的演奏在節奏上有一明顯的特征,就是抑揚頓挫尤其顯著,乃至在一個長音中仍有節奏的頓挫感。我們在演奏時特別要注意到這一特征,從整體上來講要有此種節奏的勁頭,在節奏感上不能太柔軟,做到柔中有剛、要蒼勁有力。
(三) 滑音
鋼琴改編曲中很多裝飾音是來自二胡的滑音,這么多滑音在二胡上是用一個指頭連奏的音,在鋼琴譜上就變成了倚音或者沒有任何特殊標記。這就需要演奏者要對二胡略知一二,演奏這種音時要盡量圓滑,盡力接近滑音的音效,不能像彈奏莫扎特的奏鳴曲一般。
( 四) 彈奏力度和音色
在這首曲子中,力度和音色的掌控是很重要的,也是相輔相成的。首先一定要了解這首曲子的情感基調,它是幽怨的、悲涼的、沉重的,就像在艱辛的步履中行前進著、吟唱著。因此我們在彈奏旋律線條與和聲織體時一定要有很好的指觸, 要注意怎樣使勁與觸鍵,要彈得有力度, 好像力要穿透鍵盤,要恰到好處的運用手臂的力量,手指具有支撐力,似乎能頂得住千斤重擔。
(五) 原作的藝術特色和改編曲的新意
1、即興演奏—精練。阿炳在街頭巷尾賣藝時經常是一邊走一邊拉二胡,演奏有很大的即興性質, 可以拉的很長時間,持續不斷的變奏下去。改編以后的鋼琴曲,這種即興性已不復存在,作曲家已經精心設計好所有細節, 曲子也更加精練了。
2、單聲部—交響化。因為二胡僅僅張弦兩根,受性能所局限。現代鋼琴不僅音域很廣、且音色優美,能彈奏非常復雜的多聲部樂曲。改編曲巧妙的運用了這一特點,使單聲部的線條轉變成了和聲豐富、具有感染力的交響化樂曲。
3、情感內斂—無法抑制。原作中所流露的情感是內斂的、含蓄,而改編以后,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這一情感基調,可作者勇于突破封建思想給阿炳的束縛。特別是高潮時那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宏偉氣勢, 給人增添了和苦難命運作斗爭的勇氣,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鋼琴曲《二泉映月》不但繼承了民族民間音樂的精髓,但又有所發展和創新。不愧是中國民族鋼琴音樂中的典范之作。我們在彈奏時,應更多的去了解與感悟樂曲本身所暗含的音樂思想和內涵,以便獲得演繹的邏輯,真正做到音樂、詩情畫意的有機融合。
[1]江明惇.中國民族音樂欣賞[M].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 1990
[2]黃虎威.和聲寫作基礎知識[M].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