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從現實主義看當代中國電影
陳卓威
[摘 要] 當代中國呼喚有社會影響的、票房和口碑俱佳的國產現實主義電影,盡管電影人都有著種種的成功探索與努力追求,但是,許多有著現實主義表征的影片,其實并非完全徹底地體現“現實主義”的品質,起碼在“現實主義”的演繹中,存在著不同程度與層面的缺憾、弱癥乃至痛變。處于歷史性轉型、改革與騰躍的當代中國,強烈呼喚現實主義電影的應運而生、與時俱進和市場融合。這是時代進步的需要,這是審美多元的需要,這是當代中國電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 現實主義;中國電影;社會影響;票房
近些年中國內地的電影市場從冷到熱,制作從小到大,形成了一派繁榮鼎盛之勢。各方力量聚集電影產業,“大片”不斷涌現,他們匯集資本、獨霸傳媒、壟斷市場、引領風潮。但是,當前中國電影的整體格局因此而走向失衡,中國的觀眾受到這些脫離現實的影片誘導,已經無暇關注當下周遭的復雜現實,只是沉迷于這些奇觀的影像和零碎的故事中不能自拔。
當代中國,更需要大力宏揚、認真打造的應是“現實主義”電影,絕不能讓純商品化的“大片”獨領風騷。作為一部成功的當代中國現實主義電影,必在票房或者口碑上至少占據其一。且不論能否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反響,僅在中國的國內市場上,能做到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便已經是難得的好作品。
一、“老導演”與現實
此處的老導演,指的就是曾在現實主義的創作生涯中,創作出大量優秀電影作品的電影導演。他們當中突出的當然就是張藝謀、陳凱歌與黃建新。
(一)“抓不住現實”的張藝謀
張藝謀在《英雄》后飽受惡名之累,卻屢屢創造票房奇跡。我們來理清一下他的新作品的故事模式脈絡:《英雄》模仿黑澤明《羅生門》的多視角敘事方式,講述刺客無名等人企圖刺殺親王嬴政的故事。炫目的視覺奇觀和強大的明星陣容,與一個毫無新意的故事和“一統天下”的思想一起,引發了人們的爭議。
《千里走單騎》終于將故事挪到現代,一個日本父親到中國來尋找兒子的儺戲夢想,卻遇到了另一個被迫分開的父子的故事,波瀾不驚中孕育著巨大的感情沖突。影片中的視聽語言也有所回歸,感情飽滿而真摯。在監獄表演儺戲一場,雖為一個日本人所觀看,卻并沒有僅僅將即使在中國也已覺稀奇的舉動變成一個“奇觀”。日本父親與中國小男孩培養出來的類父子感情感人至深,百家宴和日本父親的內心孤獨,小男孩的送別與追尋與日本父親內心對感情、親情的堅守,厚重而真實。
繼而,《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張藝謀請來了鞏俐、周杰倫等更加豪華的陣容,并以黃金、琉璃等視覺效果,講述了改變自《雷雨》的古代故事。情變與亂倫,奪權與忠誠,除了在片中加入了一個“兒子”外,新片對劇作無任何貢獻。《雷雨》在民國年間反應了時代的躁動和對封建禮教的控訴,讓現代的讀者依然動容。到了《滿城盡帶黃金甲》中,二王子為母的叛變和起義,則成了純粹地謀權奪利——可惜,其中無太多機變、陰謀可供觀賞。
改編自《血迷宮》的《三槍拍案驚奇》,有前作在先,有當紅的小沈陽和閆妮、孫紅雷的加盟,卻因為故事的粗俗和脫離現實,而遭遇口碑的滑鐵盧。
改編自網絡流行小說的《山楂樹之戀》,似乎本應回歸現實主義的大道,卻在并不韓劇也不日片的偽純情中收獲了另一個尷尬。下鄉的靜秋出身不好,非常自卑,被來自軍區司令員兒子老三的無私的愛喚醒了她的少女之心。老三的死成就了一個絕美的故事。然而,片中對于“不發生性關系”的態度,成為當下人爭論的焦點。盡管張藝謀在采訪中說,他并不贊成“無知就是純情”,卻只是想還原當時的境遇中的人的情況。因為,在那種環境下,人只能如此。那便是純情。然而,除了在影片外的討論中,與現代社會的愛情做做對比外,影片本身對現實的意義并不明顯。
目前,張藝謀正在拍攝根據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改編的同名電影。題材是時下正火的抗日題材——南京大屠殺是整個的故事背景,陣容依然是好萊塢大明星加盟不知名“謀女郎”,影片是否會遵循現實主義手法?對現實是否會有意義?
回顧張藝謀再稍前的作品《幸福時光》,其作品中盲女孩與老大爺的故事,愛與欺騙的糾結,倒是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趙本山的加盟卻讓影片的風格受到詬病。《有話好好說》中張藝謀嘗試了手持攝影,力圖重現現實的粗糙感卻也成了最大的被詬病之處。總結張藝謀“不再偉大”之后的作品,我們發現,他最大的問題在于:抓不住現實了。
(二)“失去現實”的陳凱歌
陳凱歌受人詬病的開端在《和你在一起》。《風月》等作品雖然一直受到爭議,但《和你在一起》卻是陳導遭受懷疑的發端。一個父親為了收養的兒子學好小提琴,做了各種努力的故事中,還有他遇到的現代都市人的困惑。本來,這個故事是現實主義的無疑。卻因為想說的太多和故事的薄弱而失敗。父親對兒子的愛顯得模式化而煽情,兒子不想學琴和明白父親初衷的過程毫無新意。而兒子對陳紅飾演的美女的朦朧的性愛,又因為不能大膽描述而顯得不倫不類。一個表現父愛和人性尊嚴的電影,最終的主題必須由觀眾自己得出。從此,陳凱歌踏上了不歸路。
在電影《無極》中那相當于網絡流行小說的情節和造型,將一個女人尋找真正愛人的故事,加入了魔幻的色彩,卻將愛的動力和過程歸結不到一個感人至深的情節點上。傾城與幾個男人的故事,和幾個男人之間的故事,其感情動力成為一個短路的循環。“滿神”的存在又極為拙劣地給了故事一個宿命地解釋,將可能產生的感動和詩意完全消解。夸張的造型和美學上毫不統一的表演方式、美術、攝影及故事情節,讓《無極》備受爭議。
此后的《趙氏孤兒》,改編自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及戲曲。然而,一個舍去親子、保全忠良之后的故事,在當下的現實社會到底有何新的意義,卻沒有被回答。陳凱歌在媒體上所做的所有解釋,卻被觀眾以“最大的主角是那條魚”來一筆勾銷。陳凱歌近年的拍攝履歷,除了顯示他已經抓不住現實外,還表現了他在美學風格上掌握的失衡。
(三)“脫離現實”的黃建新
黃建新的《臉對臉、背靠背》等作品,是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的杰作。然而,在《求求你表揚我》之后,黃建新也失去了創作現實主義電影的真正能力。該片講述的事情很典型:主人公付出了無數的努力,希望別人表揚他,卻換來了一些尷尬的結局。這個有些荒唐和抽象的設定正好不是黃建新所擅長的,因為它非常的以主題先行。相反,黃建新之前的作品中,卻是以日常的場景、人物和故事發展,來不動聲色地發展出一個故事,在其中讓觀眾感受到生活的荒唐。黃建新的表現似乎顯示了他對把握現實的力不從心。不僅如此,在他擅長的題材中,他顯然已經找不出符合時代現實的新的主題或者題材。
同樣,導演何平繼《天地英雄》之后的《麥田》,試圖表現逃兵的故事,卻因為沒有故事而敵不過幾乎同樣題材的功夫喜劇《大兵小將》;孫周繼《周漁的火車》后,回歸銀幕的《秋喜》,雖然搭了諜戰片的順風車,卻讓觀眾看了個不知所云。
二、成功的近期中國電影
與這幾個“老導演”的經歷相對照的,是我們應該加以分析的幾部成功的近期中國電影。中國近來的電影市場,取得了巨大票房成績和社會影響力的作品不可回避,他們就是:《葉問》《十月圍城》《唐山大地震》《風聲》和《讓子彈飛》。
2007年的《葉問》幾乎成了中國電影史的另一個里程碑。雖然其中的故事與史實并不相符,電影的內部邏輯也有問題(比如李隊長為何“突然”會說日語,將軍為何如此年輕等),尤其是它所煽動的民族主義情緒也為很多人所警惕和反感。但是,在中國電影疲軟的多年后,是因為《葉問》,讓中國的電影院里再現了起立鼓掌的盛況。作為一個歷史故事,《葉問》承接了由《亮劍》等刮起的、其實也從未消失的“抗日熱潮”,更是在北京奧運會前夕推出,無疑符合高漲的民族情緒的需要。影片敘事結構的合理,與表演的對位,發揚了港片的一個傳統優勢:以并不那么尊重史實的手法來展現讓觀眾認同的史實。對于歷史的發掘并不是港片的長處,但是,影片中的情緒線索跟著日軍對于大米等貨物的控制、葉問一家由于日軍到來而過上的悲慘生活以及日軍挑動比武等展開。可以說,影片遵循的并非歷史的現實,而是觀眾內心的、情緒的現實。“以一敵十”的非現實與亂拳痛打日軍的暴力,正好對應了觀眾的情緒起伏和感情渴望。影片中的夫妻之愛、父子之愛、同胞之愛、兄弟之愛,又都以情節來展現,并簡單地將主題歸結在中國人對于武學與仁義的看法上。在無論是大陸還是香港觀眾都有的對于功夫片尤其是香港功夫片的觀影培育下,對于比武的期待和武學觀點的認同又恰到好處地和影片合拍。可以說,《葉問》一片具有大量的現實主義的要素,也正是它取得成功的關鍵。 《十月圍城》講述了孫中山先生為了民主事業赴港開會,清政府派出刺殺團隊,香港的民主力量付出一起努力保護中山先生的故事。故事亦離現實很遠,卻因為大牌明星的加入而備受關注。而故事凌厲的風格和明快的敘事以及其中并不顯薄弱的人物關系和情感,讓它成為很成功的商業大片。
《風聲》與《讓子彈飛》恰好是尊重了當下觀眾喜聞樂見的題材和風格。講述為了抓出“內奸”,日軍和偽軍巧設圈套的《風聲》,將故事的時空圈定在一個遠離市區的城堡中。于是,雖然有愛國主義的情懷在片尾負責主導煽情,影片的故事卻全然是時下人愛好的殺人和推理游戲,更與辦公室政治息息相關。離開了抗日戰場,抗日只是一個借口,片中人物的關系和鉤心斗角的過程,和當代人之間并沒有什么距離。片中對于當時的軍服和旗袍的展現,甚至一針一線地描繪以及日軍在城堡中演唱德國軍歌的現狀和所謂摩斯碼的不厭其煩卻又恰到好處地呈現,在展現歷史現實的同時,照顧到觀眾的好奇心。而《讓子彈飛》是駕著現實主義的馬車肆意飛舞的作品。一個脫離當時社會背景的縣城,一個豪紳、一個買官人和一個法外人斗爭的故事,再次敘述兄弟情、愛情和豪情。之所以如此肆無忌憚還能獲得觀眾認可,就在于現實主義的根苗沒有丟失。買官賣官、明爭暗斗的情節,在現實中也沒有過時。
《唐山大地震》則屬于一個比較特別的作品。馮小剛繼《夜宴》和《集結號》等大制作之后,接受了這個幾乎是命題作文的任務。以如此大的題目,來拍攝小兒女的故事。盡管被人詬病為“中國式自虐”,片中濃濃的親情、徐帆飾演的母親對丈夫和女兒的不舍、李晨飾演的兒子與張靜初飾演的女兒在新時代的生活以及對汶川大地震的反應,無一不緊扣現實。現實,并非影評人的專業素養,現實,是大部分中國人的情感敏感區。
三、結 語
同樣有重大影響或值得討論的近期中國影片還包括《南京!南京!》《可可西里》《建國大業》《非常完美》等。這些與上述影片不同,既不是擁有完全的好評與票房奇跡,也并非完全的失敗。他們獲得關注都是因為與社會熱點有關,與宣傳的得力有關。而上述影片也收獲了一定的惡評的原因則是,他們的宣傳意義都大于影片本身反映現實的意義。當代中國電影應當從現實出發更多地關注現實,縮小影片故事和現實的差距,對時下更多、更深的觀眾心理進行挖掘。
[
[1] 陳墨.中國電影十導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范志忠.世界電影思潮[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3] 陳曉云.中國當代電影[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4] 沈義貞.“現實主義電影美學”再認識[J].影視藝術,2006(07).
[5] 史鴻文.論“第六代導演”的電影美學風格[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