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人文主義、古典主義、啟蒙主義中“理性”的對比

戰洋

一 共同點:理性

人文主義、新古典主義以及啟蒙主義文學潮流分別興起于16世紀、17世紀以及18世紀。這三種文學潮流都以理性著稱。所謂理性,簡言之,就是“把一切現象都歸因于自然而不歸于奇跡的傾向”[1],這是明顯區別于此前中世紀的一種思維方式。

文藝復興掀起的人文主義思潮發源于意大利,文學上,意大利的彼特拉克創作了《歌集》,薄迦丘創作了短篇小說集《十日談》,他們通過頌揚愛情、贊美人現世的幸福,首先把理性思維的發出者——人彰顯了出來。肯定人的情感的正當性,肯定人的寶貴,這是同時期的文學作品都多少有的特點,也是貫穿文藝復興的一個主題。人們開始關注自身,關注自身的認知能力,使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頭腦思索世界。這樣的理性蘇醒不僅體現在人文主義文學當中,更使以理性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迅速發展,形成飛躍。這些都是理性的表現形式。

新古典主義繁榮時期,理性又著重表現為個人情欲的對立面,成為捍衛榮譽、高貴的力量。這樣的思想和哲學家笛卡爾有一定關系,他認為理性就是良知,人人都有,他肯定人的理性,主張用理性克制情欲,為古典主義提供了哲學基礎。法國是古典主義的大本營,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和拉封丹是其中優秀的代表。高乃依創作的悲劇《熙德》上演,引起轟動,這部悲劇反映的就是義務和感情之間的矛盾。隨后創作的《賀拉斯》,反映的也是為了民族大義放棄個人恩愛。雖然這些作品之中反映出來的已經不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性,但是,理性在另一個側面得到了發揚。

啟蒙主義更是和理性密不可分,黑格爾說“認識理性法則的合法性稱為啟蒙”[2]。啟蒙主義者們把自己看作是整個受苦人類的代表,把一切制度和規范放在“理性”的審判臺前,批判舊的,并且描繪出一個自由平等、普遍幸福的“理性王國”。

由此可見,歐洲歷史上重要的三個文學潮流中都暗暗涌動著一個不安的力量:理性。但是,三個時期的理性又具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分析他們之間的區別就非常必要。

二 理性基礎的區別

雖然同樣是理性的思維方式,但是,三個不同時期文學的理性基礎還是有相當大的區別的。明確理性基礎的區別,是本文的重點。

文藝復興的理性基礎是神本主義的。這是需要論證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要明確這個問題,首先要對我們長期混淆的兩個概念作出區別:教權和神權。由于中國文化自身具有相對獨立的系統,也由于歷史上對于“中世紀”和基督教的誤解,我們一直認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充滿了“人神對立”、彌漫著社會道德和個人情感的對立,于是,人文主義的文學家通過創作,使“人發現了人”,這是一場反對神權的斗爭。順著這樣的思路去理解人文主義思潮影響下的各國文學,難免對其中充斥著的宗教氣氛和敬虔品質以及基督教道德感到茫然,究竟為什么屬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的最早的代表彼特拉克和最后一個代表托夸多 塔索都歌頌宗教的力量?為什么法國人文主義代表拉伯雷會跟隨巴黎主教出訪意大利?為什么西班牙的塞萬提斯會隨從紅衣大主教到意大利?一般,我們都會認為這是“作者思想的矛盾”,或者以”“新興資產階級的局限性”一筆帶過,一筆勾銷,就此了結。但是,這樣的解釋,說服力度與日俱減。

事實上,對于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和作品的解讀需要新的分析和新的視角。區別“教權”和“神權”是最基礎和最必要的一步。“神權”反映的是一種精神體系和思想體系,而“教權”反映的是一種社會體系。一個在神權之下的人,是基督信仰之中和上帝親近的人,指的是一個人了解到自己的渺小,相信上帝比自己強大有力,一個人知道自己無法超越生老病死的終極困境,從而依靠上帝得到拯救,因此,神權僅僅和個人的思考方式、精神狀態和生命體驗有關,一個生活在教權之外的人也可能生活在神權之下。而教權指的是教會作為一個社會團體和機構代替人和上帝溝通,代替人作出決定,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之下,教會在更大意義上是一個政治力量。當時的羅馬教會以上帝的名義發布各項命令,就是一個例子。人文主義者們,從但丁開始,諷刺和反對的就是作為政治力量的教會,而不是精神意義上的上帝。所以,與其說是“人神對立”,不如說是社會階級對立,與其說是“發現了人”,不如說是回歸了個人和上帝之間的一對一關系。

這樣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人文主義者們從來就沒有對“神權”提出置疑,在思想領域,他們并不想否定上帝。這樣就很容易理解但丁讓教皇下地獄,但仍舊堅持上帝的審判。德國的馬丁路德寫出的《我主是堅固堡壘》更是他反對教會專制,提倡“因信稱義”思想的反映。人文主義的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創作主要在文藝復興后期,他的創作既是文藝復興的頂峰,也充滿了對人文主義的反思,甚至反映了對人文主義的一種虛化。從他的悲劇《哈姆雷特》之中,我們同樣可以發現神本主義基礎。《哈姆雷特》之中有著名的疑問“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當時的哈姆雷特已經完成了思考的變遷,他的思維已經從宗法責任和社會責任轉移到了本原性的思考,復仇一再延宕,因為復仇相對于人性的脆弱和渺小實在是太不重要了。這是普遍達成共識的結論,但是,如果對這樣的發問的思想基礎進行追問,我們會發現,他疑問的基礎是基督教的神本主義思想,對于哈姆雷特來說,生活在現世目睹人性的脆弱是一件殘酷的事情,選擇死亡?但是,死亡對于他并不是虛無,在哈姆雷特的心中,死亡意味著接受上帝的審判,自殺和他殺在上帝那里同樣是殺人之罪這樣的疑問和祥林嫂的困惑有相似之處。只有從基督信仰出發,才能更好的理解當時的著作。

新古典主義時期,理性的基礎是人本主義的,但是,這個“人”僅僅限于國王、英雄等高貴的人。文藝復興的起源地是意大利,新古典主義的大本營是法國,文藝復興影響了法國,但是,法國的新古典主義并不是人文主義文學直線發展的結果,當然,也不是其直接受挫的結果[3]。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理論家布瓦洛曾經明確的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提出了批評:

因此,首先愛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遠只憑著理性獲得價值和光芒。大部分人迷惑于一種無理的偏激,總是想遠離常理去尋找他的文思;在他的離奇詩句里他專想驚人,別人和他一樣想,他便覺得跌下身份。避免這種穿鑿吧;不要學那意大利,讓它用假色澤使文章光怪陸離。[4]

這一段敘述中肯定并且頌揚了理性,同時把意大利的文章稱為“假色澤”。可見,新古典主義文學倡導的理性已經不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們倡導的理性了。這就印證了我上面提到的:這兩個時期的文學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直線發展過程,新古典主義雖然受到了人文主義的影響,但是,更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學存在批判。當然,新古典主義也不是人文主義直接受到挫折的表現。二者之間存在的裂痕,說明理性的基礎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我認為,文藝復興時期占主導地位的人文主義思潮質疑了教皇的權威,是對政治壓迫的反抗,依賴的是人的政治熱情。在神權作為基礎的前提下,人們尋求和上帝的直接接觸、對話。體現在文學作品之中,就出現了個性解放和理想主義的特點,體現在宗教之中,就是宗教改革的出現和清教徒的壯大。雖然宗教改革者們并不是對神權質疑,但是活躍在下層的宗教改革在使人恢復和上帝直接的關系的同時,也把這一切建立在人的自由意志的基礎上。這就為神權的松動提供了可能。而事實上,神權也確實縮小了其作用范圍。到了17世紀新古典主義盛行的時期,順應當時法國達到高峰的封建王權,文學也已經把關注點集中到宮廷、國王、英雄等特殊強勢群體的身上。沙龍文學盛行,貴族色彩濃重的文學潮流說明,當時基督教的神權基礎已經崩潰,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至高的權利:王權。國王為代表的貴族代替上帝受到普遍崇拜和頌揚。神本主義基礎被人本主義基礎取代。高乃依的《熙德》中的人物用理智控制感情,得到作者的肯定,拉辛的作品多從反面諷刺了缺乏理性、放縱情欲的人。這既是對人文主義的破壞性弊病的抵制,也是人文主義的發展,是人們開始把人文主義者堅持的神權從天上轉移到地下,成為古典主義者心中的王權。所以,新古典主義不僅僅是人文主義的對立面,更和人文主義有復雜的“轉移性的連接”關系。

啟蒙主義時期的理性基礎是人本主義的,這個時候的人具有極大的廣泛性,可以理解為“人類”或者“所有的人”。啟蒙主義的典型范本還是在法國。這一時期有一些非常響亮的名字: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歌德、席勒。雖然他們最具有影響力的著作并不都是文學作品,但是,還是可以對他們的文學作品進行關注。孟德斯鳩創作了書信體諷刺小說《波斯人的洗禮》,對門第觀念和上流社會的生活進行了嘲諷。啟蒙主義成熟時期的《百科全書》更是對特權進行了深層的批判。值得一提的是,加隆 德 博馬舍創作了關于費加羅的三部戲劇,把古典主義時期受人景仰的王權、特權拉回到可以肆意挖苦的地位。當然,還不能遺漏一個英國人——彌爾頓。他是文藝復興和啟蒙主義的橋梁,恩格斯這樣說他是“第一個為弒君辯護的人”,這也印證了啟蒙主義存在由貴族人本主義到平民人本主義的一個轉移,由王權轉到人權。

啟蒙主義時期的這些作品都體現了民主的思想,我們的教科書一直把啟蒙運動看作是反封建的運動,認為矛頭指向的是封建階級。但事實上,啟蒙主義體現和倡導的民主的思想,是針對一切壓迫者的,是針對一切不平等的制度的。它的精神核心是對于平等的要求,這種精神要素已經超越了啟蒙主義盛行的那個時代。可以說,這是一種平等理性,甚至是一種平民理性。 三 理性來源的區別

人文主義、新古典主義以及啟蒙主義的來源也不相同。人文主義產生在文藝復興時期,所謂復興,就是人文主義文學掀起了希臘文學以后的一次文學高潮。1453年,土耳其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帶著古代的手抄本逃到意大利,使古代文明被重新發現和重視。人文主義文學作家提倡希臘古典文化,研究推廣古典名著。其中彼特拉克還收集了許多古希臘、羅馬的抄本。希臘、羅馬文學和中世紀的文化形態形成了反差。和基督教文化相比,希臘、羅馬的文化更強調人的力量,更注重人的生活記錄。可以說,希臘、羅馬文化是人文主義的理性精神來源。

新古典主義文學并沒有更新的理性來源,它仍舊和希臘、羅馬的文學脫不了關系,古典主義文學的作者們以希臘羅馬的文學為典范,這一定程度上是文藝復興的影響。只是,當時法國的王權達到頂峰,沙龍文學成為上層精神和文化的中心,新古典主義文學就生長在這樣的溫床上,也就充溢著貴族的氣息,充滿了對等級和王權的認同。在這樣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人文主義對個人的強調與等級和民族國家發生矛盾,于是,克制個人情欲的古典主義文學的理性就發展了起來。這是人文主義理性的受挫同時也是發展。

啟蒙主義的理性來源要追溯到中國。當時,天主教內部一場關于中國的禮儀之爭引起長達百年之久辯論,參與這場爭論的有德國和法國的一些啟蒙思想家。這使中國的思想資料進入歐洲學者的視線。啟蒙主義的思想家們對這個東方文明表現出很大的熱情。伏爾泰曾經說:“歐洲王公及商人們發現了東方,追求的只是財富,而哲學家在東方發現了一個新的精神和物質的世界。”學者們對啟蒙主義與中國的思想淵源關系早就有文章敘述。啟蒙思想家至少從四個方面吸收了來自中國的思想資料[5],這里不一一羅列。特別是啟蒙思想家崇尚的“理性”等概念實際上與中國古代哲學關系密切。伏爾泰稱中國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指的就是中國人把萬物的本原看作是“理”,沒有超驗和神奇的意味。雖然現在不少學者把這個看作中國思想元素中的缺陷,但是,對于啟蒙主義還是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注 釋:

[1]漢默頓《西方名著提要(哲學、社會科學部分)》394頁

[2]黑格爾《歷史哲學》701頁

[3]王富仁《政權神權人權 理智道德情感》

[4]布瓦洛《詩的藝術》第一章

[5]參看沈定平《中國古代思想對西歐啟蒙運動的影響》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