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有序的節奏 和諧的課堂
王燕
摘要:在全民共建和諧社會的時代,教育改革呼喚和諧的課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課堂,我們要以情為導,情理結合,讓學生體驗通過努力享受成功的喜悅,在平等交流中創設平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生生對話。 關鍵詞:節奏感;和諧課堂;素質教育
一、和諧之美、起伏跌宕 課堂是一個整體,一節課的教學過程應視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情況事先設計好。一節課要富有節奏,須對教學過程中的各階段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取舍、妥善編排,并通過時間分配的多少與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課堂節奏疏密有間隔變化。也就是說,教學過程中既要有“密”,比如基本知識訓練,使學生達到嫻熟脫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比如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疑點,教學時速度就要慢一點,讓學生有深思熟慮和充足探究的時間。 在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過程本質上是學生思維的活動,學生思維活動的質量如何,是衡量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心理學家調查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認知積極性呈現一個波形,最初的3~5分鐘注意力不穩定,其后的30分鐘是一般學生進入注意力最積極的時期,下課前7~10分鐘注意力又開始逐漸趨于衰退。 這為我們的教學過程劃定了大致區域:課的起始階段著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求知欲望,或用三言兩語導入新課,或開宗明義明確學習目標,或創設質疑條件,讓學生提出預習時發現的問題激起矛盾,造成質疑、辨疑、解疑氣氛,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等到學生注意力已集中,學習積極性有所調動之后,就進入主動探究階段,通常把那些要求較高、強度較大的思維訓練放在這個時間內進行,因為此時學生的思維活動最為積極。至于下課前幾分鐘,可安排一些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梳理從而加深理解,在愉悅的氛圍中鞏固所學知識。 當然,課不可能有死的程式,根據不同的教學主題、學生情況、教學風格,教師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結構組織教學。但不管如何,課要上得有板有眼,有起有伏,一氣呵成,就要求教師在內容安排上詳略得當,節奏處理上,疏密有間,并有意識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思維對話、動靜交錯 一堂效率高的課,最明顯的標志就是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課堂上用思維對話,同時作為教師應該積極營造一種讓學生心動的和諧環境,這種環境可以是動靜交錯的環境。動與靜是教學方式的外部表現。 “動”是指課堂教學活動的一種活躍狀態。比如學生積極參與、踴躍發言和激烈討論等,它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拓寬學生的思路,使其大腦思維保持求知的高度興奮狀態。“靜”是指課堂教學活動的一種相對安靜的狀態。如學生靜心聽課和深入思考等,它是學生汲取知識、消化知識、形成知識印象和知識網絡的過程,是學生對所學內容保持有效性和長效性的過程。 因此,教師要巧妙安排教學方式,讓教學活動在動靜交替中有節奏地進行。如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動手教師指導、學生自學教師輔導等教學雙邊活動,按照科學順序有機組合起來,使之有動有靜,動靜結合。 同樣,課堂教學也有著特定規律和節奏,應有高低起伏,強弱快慢的變化。也就是教師教的節奏要合乎學生學的節奏,在教的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調整處理好教學節奏, 和諧的教育節奏能把影響教育效果的各種因素統攝起來形成和諧共振,可以達到最佳組合,取得最好的效果。 三、課堂教學節奏的具體體現 1.語言要有節奏感 富有音樂感的節奏性語言能給人以愉悅感,教學語言節奏感是指在教學進程中,由教師內心情感而引起口頭語言快慢、強弱、斷續有致的變化,語氣語調的剛柔、抑揚有機的結合。其語速要快慢適中,語調要高低有別,節奏要板眼分明,快而清晰,慢而緊湊。 語音語調語速變化是教學中引起學生注意的一個重要因素,無變化的語言則是導致學生疲乏、精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恰到好處的語音語調語速變化就恰似一首和諧的旋律,令學生處于興奮狀態,久聽而不厭,經久而不疲。一般地講,教學中當講到關節點(重難點)時,或需要強調突出某個問題時,可提高聲調,放慢速度;在一般性陳述和過渡性陳述時,可用中低聲調交替講解,加快語速;當發現學生出現疲態時,應及時更變語音、語調、語速,使其重新興奮起來;此外,在教學中伺機的語言停頓,也是語言節奏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的過程中每每會出現“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現象。 2.教態要有節奏感 教態包括教師在教學中的舉止和表情兩個主要方面。所謂舉止的節奏,即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動靜搭配。無疑,一個教師在講臺上長時間站著不動地講解,或坐著不動地講解,必使課堂氣氛了無生氣,學生在沉悶的氣氛中學習,最易產生疲憊感。那么如果教師在課堂中過快的頻率過高的來回穿梭又往往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總是想老師是不是要抓某個不認真同學的“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