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建設生態文明家園
王本忠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定義及產生背景
(一)定義
是指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文明為標志的新型社會形態,是一個包括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會治安和社會保障的有機統一體,是我國社會發展程度的標志。
(二)產生背景
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經歷了一個十分復雜而又特殊的過程。建國后,為了能夠快速有效地實現強國、自立的目標,我們選擇了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目標的趕超發展戰略。然而,重工業作為資本密集型產業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與當時的資源稟賦狀況相沖突,使重工業優先增長無法借助于市場機制得以實現。解決這一困難的辦法就是做出適當的制度安排,通過實施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以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形式,把農業剩余轉化為工業化的資本積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這樣說,工業化初期我們實行的是以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經過半個多世紀工業化的發展,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國際發展的經驗表明,在這一關鍵時期,要防止出現貧富懸殊、城鄉和地區差距拉大問題,否則會導致經濟社會長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現動蕩。前幾年,我國糧食生產連年下降,農民收入徘徊不前,城鄉差距不斷拉大。正是基于此,黨中央及時提出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并迅速出臺了一系列重農、惠農政策。2005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2.5%,首次超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三農”工作邁入新境界。
正是基于這一基本國情和發展規律,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審時度勢地提出“兩個趨勢”的重要論斷,指出“在工業化初期,農業支持工業,是一個普遍的趨向;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也是一個普遍趨向。”這是對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毋庸置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將成為我們規劃未來五年農村發展戰略的一張新的路線圖。
二、生產發展的內涵及重要意義
(一)內涵
生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要的物質基礎,主要是指在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二、三產業逐步擴大。生產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處理保持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對村中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規劃,既保證農業用地和生態平衡,又要促進農業生產的持續、快速發展。農業發展要注重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優化,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基本適應全面小康社會消費需求的變化。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全面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在保持農產品數量增強略快于全國人口總量增長的基礎上,重點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水平。農業基礎設施大幅度增強,生產工具現代化程度和經營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基本適應。
(二)重要意義
1.把生產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發展觀。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所決定的。要發展,首先要抓好經濟發展。經濟關系全局,抓住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抓住了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丟掉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丟掉了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我省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低層次,主要矛盾始終是落后的社會生產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主要矛盾沒有改變,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就不能改變。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要把發展生產作為首要任務,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才能更好地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和問題,全面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
2.把生產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城鄉差距擴大是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由1978年的2.5∶1擴大為2005年3.5∶1,而全國同期由2.51∶1擴大到3.21∶1,若將城市居民的一些隱性福利和優惠政策折算成現金收入,我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可能擴大到5∶1左右。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與農村面貌變化較慢并存,工業生產能力相對過剩與農村需求不足并存,財政金融資金增長較快與農村資金嚴重不足并存。中央確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三農”問題的外部環境將會有明顯改善,但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和諧,最關鍵的是發展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
3.生產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只有農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義的新農村;只有發展富民產業,農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撐真正意義的新農村。物質是基礎。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首先滿足農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滿足農村社會再生產以及擴大再生產的需要。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指的是生產發展和經濟建設,同時,生產的發展不僅帶來政治、文化、社會的進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會的同步發展和有力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綜合反映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必須建立在生產發展提供的物質基礎上。
要做到生產發展,就要發展現代農業。要發展現代農業,就要克服過去那種“一把鋤頭一張犁,不誤農時看天時”的傳統耕作觀念,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千方百計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和農業生產效率;要發展現代農業,就要大力推廣生物工程技術、平衡施肥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工廠化養殖技術等先進的農業科技,推進農、林、牧、漁全面發展。
要做到生產發展,就要培養現代化的農民。沒有現代化的農民,就沒有現代化的農業。要培養現代化的農民,就要抓好農村適齡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培養現代化的農民,就要加強對成年農民的勞動技能培訓,改變目前因農民文化素質低、生產技能單一而影響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的現狀;要培養現代化的農民,就要建立農業技術培訓基地,提高農民及時掌握和運用新技術的能力,使大批農民向科技能人、商人、經紀人、企業家轉化。
要做到生產發展,就要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就要加速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用“公司+農戶”、“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戶”等組織形式,避免農民個人進入市場可能遇到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要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就要采取扶優、扶強、扶大的政策,按照大規模、高起點、外向型、強帶動的原則,培育一批規模較大、實力雄厚、帶動輻射能力較強的支柱型龍頭企業,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和帶動能力,帶動千家萬戶的農民進入市場,并形成一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建設模式
1、資源型新農村。所謂資源型,就是在具有豐富礦產、水力、電力等資源的農村,加強能源消費管理,搞好節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資源集約型農村經濟。長久以來,在一些具有豐富資源的農村,充足的能源有力支撐了整個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在能源生產和消費中也存在不少問題,表現為能源生產、利用、消費方式落后,技術水平低,設備陳舊,資源浪費嚴重。這種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和浪費基礎之上、以粗放經營為特征的農村經濟,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對此,山西省提出采取積極發展燃用型煤、大力推廣節煤爐、改造鄉鎮工業鍋爐、改造磚瓦窯、開發利用新能源等措施加快資源集約型農村經濟建設。
2、工業型新農村。所謂工業型,就是以發展鄉村工業為導向,推進農村經濟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型轉變,增強工業對農業的拉動力。農村工業化是壯大農村經濟總量的關鍵,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器,也是推進農村城鎮化的支撐點。以工業經濟實力為基礎,整合農村的土地、人力等資源,實現共同發展。這是一個逐步擴大經營規模,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也是一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平衡發展的過程。主要存在于經濟發達地區,表現為城市工業文明輻射下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大趨勢。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是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以工業反哺、城市支持為條件,以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各類工程為抓手而展開的。區域經濟地理優勢、經濟實力和財政支付能力優勢,特別是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入成熟時期,使這些地區開始出現逆城市化(城市產業和人口向城郊和腹地農村轉移)現象,這些條件使村落經濟社會加快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分化很明顯。江蘇省全省有2000多個小集鎮,都建成了工業型的小城鎮,此經驗得到中央的肯定與推廣。典型的如有“天下第一村”美譽的華西村,它的綜合發展,其關鍵在于發展鄉村工業,走現代農業企業集團的道路。
3、生態型新農村。所謂生態型新農村,就是發揮特有的生態優勢,開發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以生態型農業為重點,逐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農村發展道路。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加快,農村生態能源建設越來越引起人們關注,成為關系到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從根本上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保障人民生活質量長久可持續的提高。“四位一體”沼氣應用、大中型能源環境工程建設、太陽能有效利用和生物質能源氣化等能源生態工程,是大連市推出的建設能源生態型農村的主要模式。遵義人把近年來在全市普遍實施的沼氣池建設和退耕還林、還草、還藥再加上大棚蔬菜以及其它一些特色農業統稱為“生態型農村經濟”,認為這種模式是一條奔小康的“綠色”通道。為保持生態環境和自然風貌,建設田園風光型的新農村,贛州市提出了“一個保留、兩個堅持、三個不”的思路,即保留農村的歷史文脈,注意傳承建筑文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堅持不搞千篇一律;在村莊整治和建設中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提升了農村建設的整體水平。
4、城鎮型新農村。所謂城鎮型新農村,就是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以城帶鄉、以鄉促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引導農民向城鎮集聚,加速資本和產業轉移,加快建設城鎮型新農村,促進農民職業和空間轉移,形成新型的城鄉產業結構和城鎮體系。如江西上饒創建文明村鎮,將村容鎮貌建設標準細化為“一看路二看樹,三看衛生四看住”,全市共有20個建制鎮分別被列入建設部小城鎮建設試點和江西省200個中心鎮行列。寧波市在編制的統籌城鄉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城鄉一體化的體制和機制,農村城市化和城鎮型新農村建設加速推進,農村經濟更發達,環境更優美,社會更和諧,生活更富裕。此規劃被譽為“國內比較先進的地方性規劃”。在杭州灣南岸,有一個以建設“工貿型、花園型、現代化”小城市為目標的城鎮――慈溪市周巷鎮。改革開放以來,周巷鎮遵循“以商興鎮”、“以工強鎮”、“科教立鎮”的發展戰略,從一個普通的建制鎮一躍跨入了浙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鎮、寧波市經濟強鎮,并先后被列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小城鎮項目試點鎮。
5、農莊型新農村。所謂農莊型新農村,就是充分利用農戶庭院空間以及周圍的魚塘、樹林、菜地等農家資源,增設耕地種菜、現場采摘、任意“點宰”、自選自做等服務項目,讓游客吃農家飯、享農家樂,大力發展農家休閑娛樂旅游經濟。投資少、收益好、見效快是農莊型新農村建設最為顯著的特點。全國各地的農莊型新農村建設開發,基本上都是當地農村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充分利用了現有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也有效帶動了“農家樂”經濟的迅猛發展。“農家樂”作為中國農村革命與新經濟的代表,其發展形態與模式,較為集中地體現了現代經濟學中的新觀念與先進成分。它的發展,對促進農村旅游、調整產業結構、建設區域經濟、加快農業市場化進程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長沙瀏陽市把建設現代農莊與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依托煙葉、茶葉、花卉、花炮等產業,成立了股份制公司,使農田變股田,農民變股民,建起了農民別墅,過上了“城市生活”。浙江衢州在新農村建設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努力打響“山水名城、神奇衢州”品牌,初步形成了生態與經濟互動互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6、第三產業服務型新農村。所謂第三產業服務型新農村,也即城郊型新農村,就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務城市、致富農民”的發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鄉鎮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積極圍繞休閑、生態、觀光、旅游農業,以及名優農產品進行項目包裝,積極開展各類相關招商活動,發展第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這普遍存在于靠近各大中小城市的農村,它們充分利用地處城郊結合部、交通四通八達等區位優勢,建設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生產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類農副產品。中國西部瓷都夾江縣鳳山村(距縣城4公里),立足主導產業,以工業反哺農業,帶動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建設城郊型社會主義新農村取得了突出成績,先后榮獲“四川省新村扶貧工作先進單位”、“樂山市鄉村旅游特色村”等榮譽稱號。
四、如何大力發展我市農村經濟
(一)跳出農業發展農業
1.把各種優勢資源變成經濟優勢,發展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經濟。
我市除了利用柑桔\茶葉\畜牧\水產\桑蠶、優質稻等主導的農業資源,做新做優第一產業外,還要在標準化生產上下功夫,圍繞品牌做大文章
2.大力發展農業工業。
農業工業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和前提,只有搞好農業工業,才能實現農業產業化。一是引進一批規模較大的加工企業對豐富優質的農產品進行深度精度加工,發展深加工工業;二是加大扶持力度,積極推進龍頭企業開展資源整合和資產重組,使龍頭企業不斷做大做強,真正發揮“龍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真正把農業加工業做成縣域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
3.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做新做優農業。
“新”就是新思路,是要走工業化、產業化之路。新模式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引導建立農村自治的各種專業協會、服務公司、聯合體等等,搭起市場-政府-農民之間的橋梁。“優”即①結構優:要圍繞農業工業發展需求,調整優化種養結構,建好“第一車間”;方法優:就要加大農業科技含量和良法的推廣應用;③品質優:我們的農產品要體現安全、生態、綠色的品質;品牌優:要強化品牌意識,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增強市場占有率。
(二)走出農村繁榮農村
1.加快城鎮化步伐,以輻射帶動農業的發展。
發展小城鎮建設,一是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功能,發展服務業,增強小城鎮的聚集力、帶動力。推進小城鎮健康協調發展,增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承載能力和農村經濟的拉動作用。二是下大力氣制定和完善小城鎮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吸納民間資金向城鎮集中,鼓勵和引導農村經濟能人到小城鎮經商辦企業,引導小企業向小城鎮集中。三是變災害為機遇,科學規劃,高起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通過加快小城鎮建設,把農村的經營大戶、有錢的農民吸納到小城鎮來,把過剩的勞動力引到城鎮來經商,發展服務業,帶動農村的發展,促進繁榮。
2.推進現代物流向農村延伸。
積極探索建立現代農業物流體系,增強產業化經營中產供銷各個環節的有效鏈接,加快發展農產品連鎖、配送經營。支持超市進農村,農資進超市,實現連鎖經營,物流統一配送。通過在農村發展連鎖超市,可加快農產品進城與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實現工農的有效對接。連鎖超市在農村的發展,使農村也能享受到城市商業的服務,同時激活農村消費市場潛力,促進農村經濟繁榮。
3.抓好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
按照“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著重治理農村“臟亂差”問題,摒棄存規陃習。要做到“五化”、“五通”、“六有”。“五化”即美化(內外墻抹灰、外墻涂料)、硬化(鋪設混凝土的村內道路)、凈化(實現家家戶戶“一池三改”,建有沼氣池、衛生廁所、衛生廚房,實現人畜分開;村內建有下水道、垃圾池)、綠化(村內有公共綠地)、亮化(有路燈)。“五通”即村村通路、通水、通電、通訊、通閉電視和信息。“六有”即有健全的村級組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業余文藝隊、有功能齊備的科普文化活動中心、有文體娛樂活動場所、有標準的宣傳欄。全市要把漁洋溪等12個新村建成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增強農民生活環境意識,努力建設整潔、優美、健康、有序的農村生活環境。
4.建立城鎮公共服務體系。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盡可能地提供農村公共品,加快通村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村級文化活動室、圖書室、廣播室和建立文藝隊。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創造一個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總之,要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
(三)減少農民富裕農民
1.依托工業化的發展,轉移大量農村勞動力,變農民為工人、商人和市民。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今后,整個農村改革將體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基本要求。
要解決農民問題,就要大量轉移農村勞動力。要抓住東部地區鬧民工荒、能源荒的弱勢,充分利用自身這一優勢,優化環境,把那些非資源有科技含量、勞動密集的企業引過來。同時發展好本市的旅游業、服務業等,使農業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為“農轉非”提供更多離土不離鄉的就業機會,使農村群眾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從而大大促進勞動力的優化配置。
2.引導和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
積極探索采取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解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問題。一是農民以合理的方式把土地出讓給經濟能人,能實現雙贏。經濟能人通過承租等方式獲取土地實現規模生產,如大規模發展桑蠶、柑桔、水產、養殖業等等。因為規模生產需要大量的勞力承擔者,就會“反聘”這些農民當工人,給他們發工資。農民除了每年可獲得土地租金外,還能獲得工資,所得的收入遠大于自已耕種的土地收入,這充分體現了產業化經營的價值導向。二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使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集中,推動農村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
3.給農民以“國民待遇”,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環境。
當前,戶籍制度、用工待遇、子女教育、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等一些制度性壁壘在很大程序上制約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為此,一要加快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從根本上消除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體制障礙。讓那些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定居下來,同時取消農民定居城市的一切不合理收費,降低農民定居城市的成本。二要給農民以“國民待遇”,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環境。主要是妥善解決農民進城后享有與其他市民同等的當兵、招工、提干、就業、公共衛生、文化和受教育的機會。在受教育方面,對進城的民工子女讀書免收借讀費、贊助費等等。三要加快就業制度改革,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規則,確保市場運行的有序性和農民的合法權益。真正使轉移的農民進得來、留得住、生活好。
4.認真抓好勞務經濟。
一是積極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走出去,離土離鄉闖富路,促進以工補農、以工富農、提高非農收入水平。二是加強對勞務輸出的組織引導,努力實現由個人行為向社會行為轉變;由盲目松散的無序流動向計劃緊密的有序流動轉變;由季節性輸出向常年性輸出轉變;由低層次向高層次就業轉變。三是加強對農民的培訓,著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增強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能力。當前,要有針對性地組織各類技能培訓。通過多種途徑、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使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從根本上得到提高。同時,積極搭建農村勞動力供求信息平臺,促進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四是出臺政策鼓勵打工者回家創業,帶動經濟發展。
(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1)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強種質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2)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并、聯合、加盟等方式,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連鎖化“農家店”。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農業標準化工作,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農業生產資料和飼料質量管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供銷合作社要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聯合、合作經營,加快現代經營網絡建設,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2006年要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絡,實現省際互通。
(3)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種糧收益,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適度利用國際市場,積極保持供求平衡。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繼續執行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政策,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資金。
(4)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要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5)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范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各級財政要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并可通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
(6)加快發展循環農業。要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制定相應的財稅鼓勵政策,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鼓勵生產和使用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