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農村文化建設與提高農民素質關系
李廣東
摘要:人的素質高低決定事業發展的成敗,新農村建設同樣的需要高素質的農民,只有農民素質的全面提高,新農村建設才能扎實有效進行。
關鍵詞:新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素質;關系研究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向全國人民描繪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遠景,極大地振奮了中國人民的精神。無數事實證明,人的素質高低決定事業發展的成敗,新農村建設同樣的需要高素質的農民,只有農民素質的全面提高,新農村建設才能扎實有效進行。如何提高農民素質已成為文化工作者必須認真加以思考的問題。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盡管有五千年文明史,但經濟的落后,使我國的國民素質較之發達國家普遍偏低,農民尤甚。人類社會已經進入21世紀,高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廣大農村、特別是經濟不發達地區,人們依然在用著古老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慣性思維依然在主導著他們的行為。即使物質生活相對富裕的地區,由于信仰的缺失、道德水準的失落和法律意識的淡薄,距離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相差很遠。
黨中央提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目標,這為群文工作者開展工作提出了方向。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應從幾個方面抓起:
一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整體體現。在我國,農民占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三,農民的道德意識、修養和行為影響著國家的整體道德走向。農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標志著中國整體道德水平的提高。道德修養對一個人至關重要,對一個國家就更加重要。
造成農民道德素質不高的因素有很多,落后的生活狀況和教育的滯后不能不說是重要的原因。物質生活的窘迫和道德意識的缺失使他們的行為走了樣。隨著大批農民涌入城市找尋致富之夢,他們在接受城市文明、共同建設城市文明的同時,在某種意義上也在延緩著城市道德水準提升的速度。因此說,對農民良好道德修養的培養,對國家、對城市、對農民都至關重要。
二是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文化素養的高低,決定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品位。沒有文化的人是可憐的人,沒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由于國力的不足和歷史的原因,我國的教育資源大都集于城市,農村教育相對落后,致使農民的子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盡管知識改變命運的召喚,曾使很多農民家庭傾其全部財力培養子女讀書,但就業的艱難,因培養學生而返貧的后果,使他們中的很多人放棄了讓子女接受教育的努力。輟學、失學現象屢見不鮮,文盲、半文盲者為數不少。因此,對農民進行文化教育,進行學歷教育,提高農民受教育水平是今后相當長時間內應著重抓好的事情。只有農村整個教育水平提高了,農民文化素養的提高才具備可能性。
三是具有良好的科學技術素養。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技能是致富的法寶。許多農民率先致富,大都依靠自己掌握一定的技能。但是,由于諸多因素所致,大多數農民依然靠天吃飯,極其緩慢地改變著貧窮狀況。而那些不甘貧窮的青年農民紛紛涌進城市,急切地想改變命運。他們無任何技術而言,只能靠出賣體力勞動為生。由此,城里最苦的活是他們干,最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屬于他們。而那些還繼續以土地為生的農民,由于得不到適時的農業技術培訓,觀念老化、生產方式落后,依然在重復著老祖宗留下的方式緩慢地擴大著再生產。還有一部分人,隨著城市進程的加快,一夜之間由農民變成了新市民。失去土地,他們茫然失措,無以為生。雖然他們身份已不再是農民,但他們依然是農民心理,依然是需要關照的農民群體中的一員。中國小康,是農民的小康,只有農民生活富裕了,中國才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富強。農民何以致富,關鍵在于提高生產力水平。只有他們具備了較過硬的生產技能、較好的科技素養和較先進的經營理念,他們才能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不斷地提高和進步,與時代同步發展。
四是具有良好的法律法規意識。全面建設法制社會正成為我國社會的發展趨勢。但是法制建設的路還相當艱苦和漫長,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和廣大農民中,法律意識相當淡薄。在有些地方,法不生效,權大于法,家規、族規大于法規,發生法律糾紛不依法解決,而是采用極端的非理性的方式解決,致使社會矛盾日趨尖銳,違法事件不斷發生,影響了農村社會生活的寧靜。還有大批進城的農民工,雖然他們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由于法律意識的缺乏,也給城市帶來了不同的問題。如為爭取合法權益如討要工資等,采取非理性方式,造成社會不安定因素發生。可見對農民進行法制教育和法律意識培養,該是多么重要和必要。 農民只有知法、懂法,依法辦事,才能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農村干部只有依法行政,才能捍衛法律的尊嚴,確保新農村建設有秩序進行。
建設新農村的核心任務就是培育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因此,要把全面提高農民素質,作為文化部門的重要工作來抓。
首要的是,要增加經費投入和改善文化設施,近年來,農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對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但是,農村文化工作卻沒能與經濟同步發展。經費投入少得可憐,基礎設施破敗不堪,農民的業余生活除了看電視,就是打麻將、看紙牌,沒有一定的活動載體進行引導和教育,農民素質的提高只能任其自然發展。因此,要增加經費投入。可從村委會的工作經費中拿出一些用于開展文化活動,還可發動農民自愿捐助一些。要改變鄉鎮文化站一人一站、一張報紙一張辦公桌的狀況,政府要真正把文化設施建設起來,打破建成后使用一段時間便破敗下去的怪圈。要建好文化設施,更要管好文化設施。村文化室也要恢復建設起來,要建一個外型美觀、舒服耐用的文化室。避免哪個房子破、那里蒿草高、哪里就是文化室。要把農村文化設施真正建成農民們既愛去、又便捷去的地方,使之成為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最佳載體。
再有就是群眾文化工作者要端正為農民服務的思想認識,改變以往工作重心在城市的思維定式,真正把為農民服務作為工作的必須。文化館站是政府設立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承擔著對農民的培訓重任。在過去的歲月里,盡管物質條件很差,但群文工作者憑著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不辭勞苦地奔波在山水之間,為農民送去歡樂,送去知識和藝術,改變著他們的觀念和生活。由此,也受到了黨和人民的褒獎。而今,由于社會的轉型,我們對農民的培訓工作開展得有些力不從心,對農民的親情意識也有所淡漠。現在,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遠離了農村,疏離了農民,也就背離了為農民服務的方向。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思維,新的工作任務需要新的服務方式。在保持優良的工作傳統的同時,我們要創新理念,創新工作方式,真正把身子沉下來,為農民素質的提高做些腳踏實地的工作。